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病理学

《病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教学大纲

作者:卢永杰 发布时间:2016-09-27 09:41:58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J04150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专业: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学时/学分:学分3 ,总学时:50,理论:42,实验:8,网络学时:1,理论与实验课之比为42:,8学时。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功能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现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成就。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特点;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

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病理过程。

清楚理解本课程总论中各种基本病变的病因及转归;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

的病因。

⑶了解各种病变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

2.能力目标:

⑴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描述和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⑵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⑶能够将本课程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防治之中。

3.态度目标:在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下,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结合医学检验专科专业教学、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新型的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一、课程简介

<<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研究,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和结局,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通过病理诊断能指导临床各科诊疗。基本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各论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病理学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常规病理技术。

4.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5.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通过对细胞、组织的课程学习,同学们能掌握萎缩、化生、变性、坏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及肉芽组织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2.同学们能清楚理解肥大、增生的概念及病变特点及创伤愈合的内容。

3.同学们可以了解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及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知道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教学内容】

1.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发病机制,形态学变化(包括变性和细胞死亡)。

3.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细胞的再生过程。

4.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5.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通过对局循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

2.同学们能清楚理解充血的特点,血栓形成的条件,栓子的运行途径及梗死的病因和形成条件。

 

【教学内容】

1.充血: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形态,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栓子运行途径,类型,对机体的影响。

4.梗死:病因,形成条件,病变,类型,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三章 炎症

【目的要求】

通过炎症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清楚明白炎症的概念、经过、结局,知道炎症的原因,影响炎症过程的诸因素,能在实际                                                           工作中,能清楚解读化验单各项数据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炎症概述:概念,原因。

2.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4.炎症的组织学类型:一般分类原则,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5.影响炎症过程的诸因素。

 

第四章 肿瘤

【目的要求】

1.通过对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的学习,知道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能区分良、恶性肿瘤及辨别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

2.知道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识别常见良性肿瘤的特点。

3.了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内容】

1.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3.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肿瘤的命名原则,肿瘤的分类。

7.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8.常见肿瘤的举例: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

9.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能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2.大概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及临床。

    【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主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概念,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3.高血压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类型和病理变化(良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4.风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5.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

6.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能理解细菌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规范地从事实践工作;

2.知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概念。

3.懂得病毒性肺炎、鼻咽癌、肺癌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4.了解支原体性肺炎病理变化特征,能联系实验室检查,知道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大叶性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

2.小叶性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3.病毒性肺炎:病因及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4.支原体性肺炎:病因及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概念、病因及病变。

    6.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

    7.鼻咽癌:病因;病理变化;扩期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8.肺癌:病因、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其发病机理及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及扩散途径。

    3.了解慢性胃炎类型及消化道肿瘤病因。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病因、类型及病理变化。

    2.消化性溃疡:病理变化(好发部位、溃疡特点、镜下结构与临床症状联系);结局及合并症;病因及发病机理。

3.食管癌:原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    

4.胃癌:病因、病理变化(早期癌概念,进展期癌分型,组织类型)、扩散途径。

    5.大肠癌:好发部位、肉眼分四型,组织学类型、大肠癌分期标准;扩散途径;病因。

    6.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分型。

    7.门脉性肝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肉眼特点及假小叶结构);临床病理联系。

    8.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9.原发性肝癌: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病因。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2.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临床表现。

3.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类型。

4.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

2.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第九章 传染病

【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2.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熟悉结核病变的转化规律。

3.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结核病。

2.细菌性痢疾。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①恶性淋巴瘤的常见类型,霍奇金病病变特点;②白血病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2 . 熟悉:淋巴组织良性病变及其他类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教学内容】

1.淋巴结反应性改变。

2.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霍奇金病的病变特点及主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及主要类型。

3.白血病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子宫颈癌及乳腺癌的主要类型、病变特点及扩散;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

2.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熟悉慢性子宫颈炎、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卵巢肿瘤、乳腺增生症、乳腺癌、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内容。

【教学内容】

1.慢性子宫颈炎常见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变。

2.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病因、类型、病变特点及扩散。

3.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

4.卵巢肿瘤的分类;浆液性肿瘤及粘液性肿瘤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

5.乳腺增生症、乳腺癌的病因、主要类型及扩散。

6.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学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现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成就。能正确描述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及组织学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认为各章节内容难点,用通俗易懂方式讲清难点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度及对教师授课希望,利于课中教学内容实施;课中注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点曲线调节讲课方法,在学生容易犯困时提问和讨论增加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课末通过提问或测验检查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临床病例讨论增加互动,课后留思考题,提问及测验计分作为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引导学生自己先看大体标本和切片,并以老师身份讲解,然后老师指正并根据学生表现计分作为平时成绩,达到增加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目的。适当引入微格教学或PBL教学法教学。

五、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

自学、网络

《病理学》

 

    绪论+组损

8

4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6

 

    炎症

6

 

    肿瘤

6

 

    心血管系统疾病

6

4

 

    呼吸系统疾病+ 传染病

3

 

    消化系统疾病

6

 

    泌尿系统疾病

6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3

 

   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疾病

 

 

1

   合计

42

8

1

 

 

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试卷分数占总成绩的60%)。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40%;期末60%

3、评价方法:由考勤、课外作业、课堂提问构成,计入平时成绩。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资料:〔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陈杰 李甘地主编《病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范英昌 主编《病理学PBL教程》 .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