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
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J0415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4学分 ,讲课:62学时,自学、网络、翻转:6学时。
一、课程简介
<<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研究,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和结局,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通过病理诊断能指导临床各科诊疗。基本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各论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特殊规律。
二、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功能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现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成就。
1.知识目标:
⑴掌握本课程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特点;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
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病理过程。
⑵熟悉本课程总论中各种基本病变的病因及转归;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
的病因。
⑶了解各种病变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
2.能力目标:
⑴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描述和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⑵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⑶能够将本课程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防治之中。
3.态度目标:在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下,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教学、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新型的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常规病理技术。
4.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5.病理学的发展。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萎缩、化生、变性、坏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特点、作用和结局。
2.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及病变特点。熟悉创伤愈合的内容。
3.了解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了解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及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教学内容】
1.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发病机制,形态学变化(包括变性和细胞死亡)。
3.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细胞的再生过程。
4.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5.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计划学时】5学时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
2.熟悉充血的特点,血栓形成的条件,栓子的运行途径及梗死的病因和形成条件。
3.了解充血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
【教学内容】
1.充血: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形态,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栓子运行途径,类型,对机体的影响。
4.梗死:病因,形成条件,病变,类型,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计划学时】6学时
第四章 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
2.熟悉炎症的概念、经过、结局。
3.了解炎症的原因及急性炎症的经过。
【教学内容】
1.炎症概述:概念,原因。
2.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4.炎症的组织学类型:一般分类原则,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计划学时】6学时
第五章 肿瘤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及扩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癌与肉瘤的区别。
2.熟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常见良恶性肿瘤的特点。
3.了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内容】
1.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3.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肿瘤的命名原则,肿瘤的分类。
7.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8.常见肿瘤的举例: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癌与肉瘤的区别。
9.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计划学时】9学时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主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概念,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3.高血压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类型和病理变化(良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4.风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5.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
【计划学时】6学时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鼻咽癌、肺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及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1.大叶性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
2.小叶性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3.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 肺气肿: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概念、病因及病变。
6.鼻咽癌:病因;病理变化;扩期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7.肺癌:病因、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计划学时】5学时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及扩散途径。
3.了解慢性胃炎类型及消化道肿瘤病因。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病因、类型及病理变化。
2.消化性溃疡:病理变化(好发部位、溃疡特点、镜下结构与临床症状联系);结局及合并症;病因及发病机理。
3. 胃癌:病因、病理变化(早期癌概念,进展期癌分型,组织类型)、扩散途径。
4.大肠癌:好发部位、肉眼分四型,组织学类型、大肠癌分期标准;扩散途径;病因。
5.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分型。
6.门脉性肝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肉眼特点及假小叶结构);临床病理联系。
7.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8.原发性肝癌: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病因。
【计划学时】9学时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霍奇金淋巴瘤病变特点和组织学类型。
2 . 熟悉淋巴结良性病变的原因及组织学特点。
3 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类型。
【教学内容】
1.淋巴结反应性改变。
2.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霍奇金病的病变特点及主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及主要类型。
【计划学时】3学时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2.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临床表现。
3.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
4.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
2.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计划学时】6学时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子宫颈慢性炎、子宫腺肌病(瘤)、子宫颈癌、乳腺癌、滋养层细胞肿瘤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乳腺腺病、宫内膜增生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 了解子宫颈癌、乳腺癌、滋养层细胞肿瘤、乳腺腺病、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慢性子宫颈炎常见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变。
2.子宫颈癌的病因、类型、病变特点及扩散。
3.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
4. 畸胎瘤的病变特点。
5.乳腺腺病、乳腺癌的病因、主要类型及扩散。
【计划学时】3学时
第十六章 传染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2、熟悉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变的转化规律
3.了解肺外结核病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肺结核病。
2. 肺外结核病
【计划学时】3学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学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现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成就。能正确描述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及组织学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认为各章节内容难点,用通俗易懂方式讲清难点问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度及对教师授课希望,利于课中教学内容实施;课中注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点曲线调节讲课方法,在学生容易犯困时提问和讨论增加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课末通过提问或测验检查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临床病例讨论增加互动,课后留思考题,提问及测验计分作为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引导学生自己先看大体标本和切片,并以老师身份讲解,然后老师指正并根据学生表现计分作为平时成绩,达到增加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目的。适当引入微格教学或PBL教学法教学。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内容 |
理论课时 |
实验课时 |
《病理学》 |
||
绪论 |
1 |
|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
5 |
4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6 |
4 |
第四章 炎症 |
6 |
4 |
第五章 肿瘤 |
9 |
8 |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6 |
4 |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
5 |
4 |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
9 |
8 |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
3 |
4 |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
6 |
4 |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
3 |
4 |
第十六章 传染病 |
3 |
4 |
|
|
|
合 计 |
62 |
52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试卷分数占总成绩的60%)。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40%;期末60%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李澎涛、范英昌主编《病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恩华主编《病理学》.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