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病理学

教学设计-第2章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发布时间:2015-11-16 15:42:52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病理学
课程章节 第二章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授课学时 5
所属院、部 第一临床医学院 设计者 欧海玲
授课专业 中医传统 授课年级 2013
一、(设计理念):
1.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具体到组织细胞适应、损伤与修复的课堂课前布置学生课下病例讨论,结合复习基础学科基础医学知识,课上学生积极发言讨论讲解,老师总结点评,评价课前预习效果,课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为辅,课尾练习评价课堂效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2.1.1掌握萎缩、化生、坏疽的概念;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不可逆性损伤(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改变和结局;肉芽组织的概念、功能。 2.1.2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2.1.3了解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技能目标: 2.2.1对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 2.2.2通过“问题——启发式”及“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提问抢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通过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培养学生悲悯为怀,精益求精的大医情怀,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3.1.1 萎缩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分类,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3.1.2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和玻变的形态特点 3.1.3坏死细胞核的改变、坏死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3.1.4坏疽的类型 3.1.5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难点: 3.2.1细胞水肿的机制 3.2.2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 1.1认知特点 对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基本熟悉,对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虽学习了部分疾病的病理变化,但未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 1.2知识基础 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大三),通过两年的学习,已完成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对病理学的定义、研究及观察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欠缺系统而整体的知识。 1.3学习风格 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 1.4情感态度 1.4.1通过理论联系临床病例的辨证论治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树立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信心。 1.4.2通过小组讨论,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1.5信息技术技能 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学习。 教学预测: 2.1讨论偏题的可能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课前准备有2份病例讨论,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应、损伤与修复的特点。因学生掌握知识面较窄,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 2.2知识点复杂,难以记忆的可能 适应、损伤与修复的类型及特点较为复杂,学习时学生难以记忆。拟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疾病特点,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推理出可能的病理变化,然后采用病理变化大体观与镜下观的图片讲解,导出病理变化,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学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 复习(6分钟)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答:活体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尸体解剖、组织细胞培养、动物实验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 答:自主呼吸丧失,靠人工呼吸;不可逆性深昏迷;脑神经反射消失(瞳孔、角膜、咳嗽、吞咽);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停止 二、病例讨论(24分钟) 男,65岁李某。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右足趾变黑、坏死。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预设问题及答案: 1. 有哪些病变? 答:① 心脏增大,左心室增厚,心腔扩张(高血压心脏) ②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右足趾变黑、坏死(梗死、坏疽)。 左下肢肌肉变细(缺血性萎缩)。左大脑内囊大片出血(脑出血)。 2. 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 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 引申:何谓适应、损伤?其对机体有何影响? 三、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30分钟) 适应( adaptation):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一)、萎缩 1、概念: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atrophy)。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 镜下观察: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间质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或脂肪组织增生。 3、分类 ① 生理性(全身、局部):青春期胸腺的萎缩 ② 病理性:营养不良性(以减肥为例) 废用性:骨折 去神经性:脊髓灰质炎 压迫性:多囊肾 内分泌性 4、结局 萎缩是一种可逆性的变化。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下降。 (二)、肥大 1、概念: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本质是:细胞体积增大。 2、原因及类型: ① 生理性:运动员四肢肌肉的肥大 ② 病理性:代偿性肥大(高血压引起左心室肥大) 内分泌性肥大(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 3、后果 肥大的细胞功能增强。当肥大的器官超过其代偿限度时,便会发生失代偿。 (三)增生 1、概念:组织和器官内实质细胞增多。常伴有体积增大。本质是实质细胞增多而非增大。 2、原因及类型: ① 生理性增生:女性青春期乳腺。 ②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增生(肝脏切除后肝细胞再生)、再生性增生(肝细胞增生)、内分泌性增生(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 3、后果 实质细胞:组织器官功能增强;间质:器官硬化。 (四)化生 1、概念: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2、说明 ①是由一种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的。 ②通常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 ③化生不是成熟细胞变化而是由脏器储备细胞的增生改变分化方向实现。 ④常见于再生能力强的组织。 ⑤某些刺激因素长期作用所致。 3、常见类型 ①鳞状上皮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 ③结缔组织化生 4、化生的意义和影响 ①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②常削弱原组织本身的功能。 ③上皮化生可癌变。 四、细胞和组织的损伤(60分钟) (一)变性(degeneration)(即可逆性损伤) 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细胞水肿或细胞水变性:是指细胞内水、钠增加所致的细胞肿胀和功能下降。 (1)主要原因:感染、中毒和缺氧 (2)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包之内淡红色颗粒。严重的称为气球样变。 (3)影响及结局 细胞代谢减慢、功能降低。病因消除可恢复,持续可导致坏死。 2、脂肪变性:是指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质中。部位:肝、心、肾。 (1)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体积增大。包膜紧张,淡黄色,切面有油腻感。 (大黄油) 虎斑心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脂滴 (2)影响及结局 轻、中度属可逆性病变;严重的可致器官功能障碍。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 (1)概念: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质。 (2)分类 ①细胞内玻变 ②纤维结缔组织玻变:常见于瘢痕组织 ③细动脉壁玻变:官腔狭窄,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破裂。 高血压病。 (二)坏死 1、概念: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坏死的变化 (1)细胞核:表现为 ① 核固缩 ② 核碎裂 ③ 核溶解 (2)细胞质、间质 说明: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也是与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区别。 3、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 ① 概念:是指组织、细胞坏死后,细胞内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凝集,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干燥的固体性物质。 ② 部位:心肾脾等。 ③ 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结核病 坏死彻底 (2)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 ①概念:是指组织坏死后,酶的消化、水解占优势,坏死组织呈液体状。 ②部位: 脑(脑软化)、脂肪 (3)坏疽(gangrene) 概念:是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三种坏疽的比较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发生条件部位动脉阻塞、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动静脉均阻塞的四肢末端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产气厌氧菌 病理变化黑褐色、干涸、皱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明显肿胀,深蓝、污绿、污黑、恶臭,界限不清。呈蜂窝状,有捻发音,含大量气体。 感染中毒腐败菌感染轻全身中毒症状轻腐败菌感染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4)纤维素样坏死 4、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5、坏死的后果及对机体的影响 (1)重要器官坏死,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 (2)坏死范围大 (3)组织的再生功能 (4)器官的代偿能力 五、病例回顾与小结(5分钟) 一、组织细胞的适应 二、组织细胞的损伤:变性,坏死 三、回顾病例彻底解决问题 六、练习(5分钟) 1、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 A.肺 B.阑尾 C.膀胱 D.四肢 E.子宫 2、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常发生在: A.肺、脾、肾 B.心、脾、肺 C.心、肝、肠 D.肝、肾、脾 E.心、肝、肾 3、“肥大”是指: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间质增生 4、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时.说明: A.细胞正开始死亡 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 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 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一、 复习(5分钟) 1.变性的概念? 答: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常发生在: A.肺、脾、肾 B.心、脾、肺 C.心、肝、肠 D.肝、肾、脾 E.心、肝、肾 二、病例讨论(10分钟) 病史摘要:患者男,65岁,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大汗半小时”为主诉,于2000年12月8日6时30分入院。半小时前患者在用力排便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无缓解,伴大汗、烦躁不安。入院后心电监护提示: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立即给予吸氧、硝酸甘油静点、抗心率失常等治疗,病情缓解不明显,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给予速尿、硝普钠等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抢救无效于当晚22时10分死亡。既往史:一个月前曾感胸部不适,活动后心悸、气短,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扩冠治疗后症状缓解。 尸检摘要:男性尸体,身长165厘米,肥胖体型,口唇、指(趾)甲紫绀。心脏重350克,左心室壁厚1.2厘米,肉眼颜色不均匀,右心室壁厚0.3厘米。左心室及室间隔多处取材光镜下见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左冠脉主干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75%以上。 预设问题及答案: 1. 请说出该例的主要病理诊断。 答: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根据: ① 病史: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有用力排便后心前区疼痛且服扩冠药后不缓解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② 尸检:心脏肉眼颜色不均匀,左心室、室间隔镜下见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左冠脉主干动脉粥样硬化。 2. 指出患者的死亡原因。 答:致死原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使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最后导致患者死亡 3. 如果患者存活,机体将如何修复损伤部位?为什么? 答:梗死心肌由肉芽组织机化加以修复,最后形成瘢痕。因为心肌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引申:何为再生?再生对机体有何意义? 三、 再生概述(15分钟) 修复:是指局部组织和细胞损伤后,机体对缺损的组织、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再生(regeneration)是指为修复缺损而发生的同种细胞的增生。 类型: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根据再生能力分类: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强的) (1)覆盖上皮 (2)淋巴、造血细胞 2、稳定细胞(再生能力较强的) (1)腺体 (2)结缔组织(3)周围神经纤维(4)平滑肌 3、永久性细胞(无再生能力的) (1)神经细胞(2)骨骼肌(3)心肌 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略) 1、上皮组织的再生 2、血管的再生 3、纤维组织的再生 4、神经组织的再生 五、纤维性修复(20分钟) 一、肉芽组织: (一)概念: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组成。 (二)形态特点: 1.肉眼观察 肉芽组织的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嫩肉故名。 2.镜下观察①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均与表面相垂直,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状突起,肉眼呈鲜红色细颗粒状。②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络之间,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③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之中。肉芽组织内常含一定量的水肿液,但不含神经纤维,故无疼痛。 (三)肉芽组织的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二、瘢痕组织 (一)概念:是指肉芽组织在改建损伤组织的过程中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二)形态特点: 1.肉眼观察:苍白或灰白色,半透明,质坚而缺乏弹性 2.镜下观察:大量胶原纤维 (三)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填补创口 2.不利:影响器官功能,粘连,瘢痕疙瘩 六、创伤愈合(10分钟) 一、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手术切口。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 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往往需要清创后才能愈合。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抗拉力强度较弱。 3、痂下愈合: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在其下面进行上述愈合过程。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痂下愈合所需时间较长。痂皮由于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故对伤口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痂下渗出物较多或已有细菌感染时,痂皮反而影响渗出物的排出,使感染加重,不利于愈合。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年龄,营养,药物,疾病 2、局部因素:感染,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七、病例回顾与小结(4分钟) 一、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功能 三、创伤愈合:类型 四、回顾病例彻底解决问题 八、练习(6分钟) 1.下列各种组织哪一种再生能力最强? A.骨骼肌 B.神经节细胞 C.心肌 D.神经胶质细胞 E.软骨 2、肉芽组织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新生毛细血管的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 3.下列各项中哪个是错误的? A.机化乃是用肉芽组织来取代坏死组织或异物的过程 B.单核细胞的溶酶体如果功能发生异常则不能很好的将异物排除或机化 C.包裹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机化过程 D.机体对外界侵入体内的异物.总是以机化的方式加以处理 E.机化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有时也可带来不良后果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提问抢答等具体方法,加深学生对各型病变临床特点的认识。具体如下: 1. 教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助以板书、挂图、投影等媒体向学生传递语言信息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则是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都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个别差异也很难全面照顾。 2. 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在、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投影、电视、电影等手段,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演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化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在已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因而其逼真程度和直观程度更高。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师生交流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训练和实践法 训练和实践法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任务,以增加技能的熟练程度或增加新能力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架设学习者在练习之前已基本掌握了于某种训练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现代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习者创设逼真的学习和实践情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练习和实践。 5. 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仿法是以教学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地获得某种技能的方法,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防止学生机械、盲目地模仿,一般教师在示范时要给予适当的讲解,将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对技能的学习。 6. 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学生自己成为发观者。 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其灵活性和自发性都很大,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其大致步骤包括:
2.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1.提纲式2.词语式3.表格式4.图解式5.对比式6.问题式7.流程式。现代信息媒体设计:包括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件等。它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图像等教学信息的传送,储存与加工处理,与学习者相互作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它可以实现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并且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上课时以启发式教学及案例式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团队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之间通过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认识,做到课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课下互动:课程结束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加深记忆,做到课下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五、学习资源:
1. 王志敏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郭幕依主编.组织病理学图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 李甘地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 董郡主编.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 杨光华主编.病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1自主阅读 提供关于组织、细胞适应、损伤与修复方面的医籍进行学习。 2自主查阅文献 教会学生利用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资料文献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到临床见习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见习,加深对组织、细胞适应、损伤与修复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
七、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评价: 1教学测量 1.1观察法: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堂的氛围。 1.2问卷法:事先制定好问卷调查表,授课结束后学生花5分钟时间进行作答。 1.3测验法:授课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考核,回答鼓胀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等内容或对某一医案进行分析,然后评分。 2教学评价:主要为形成性评价。 2.1学生成绩评价:根据随堂成绩进行分析评价教学效果。 2.2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本次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3同行评价:邀请我校优秀教师随堂听课,收集同行对本次授课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授课技巧,应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自我评价:2.1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2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2.3 TBL教学法:学生必须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因此在此一教学法之下,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且有机会思考其所学中医知识等,将之吸收并加以运用,而非被动地等着教师给予。 2.4 CBL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给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加深理论与临床的联系 授课课结束后对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学生认为此次教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独立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8%学生对教学的不足和改进之处提出建议,只有6% 表示不喜欢或不愿意参加这种教学活动。总体的反馈情况如下: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性提高,他们认为TBL及CBL教学方法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与中医内科临床紧密结合,并且与教师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使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更为投入。 虽然TBL在教学应用上颇具挑战性,但此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且又能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而弹性运用,因此,十分值得教师们加以深入了解、学习并应用!我们只要了解TBL的本质与优缺点,懂得任务设计及运用的技巧,便不难将之运用自如,用来提升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而TBL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搭配其它教学法,或不断加以改良,以减少TBL的应用缺失。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教学反思 1.1 CBL教学及TBL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更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该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基础好的学生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而在基础较差的高职班学生教学中应用效果不理想。 1.2需构建适合的病例和问题:组织、细胞适应、损伤与修复的病例较为复杂,学生初次接触真实病例往往会无从下手。因此,怎样构建适合的病例和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病例和问题难度太高,学生则无法分析,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兴趣,病例和问题要能够整合基础和临床的学科知识、体现设计者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要注意所选择的病例和问题要有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要有恰当的广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改进 3.1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往往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学生主要表现为不能将书本中讲解的基础、临床理论等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养成缜密的临床思维。本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CBL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以典型病例讨论为内容,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具体病例时,如何收集、了解病情,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准确地分析、归纳、鉴别、判断,从而抓住主要问题,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临床气息,体会该课程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也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3.2课堂语言艺术、情感艺术的改进 授课过程中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丰富的语言,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护病人,以人为本的悲悯情怀。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