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5章 肿瘤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病理学 | ||||||||
课程章节 | 第五章 肿瘤 | 授课学时 | 6 | ||||||
所属院、部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设计者 | 欧海玲 | ||||||
授课专业 | 中医传统 | 授课年级 | 2013 | ||||||
一、(设计理念): | |||||||||
病理学是重要的一门医学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对患病机体病理状态有一定认识,能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熟悉临床常见病理过程的特点,为学习临床课程打下疾病基础。肿瘤是临床常见病,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能掌握肿瘤的形态、异型性、生长特点和扩散特点,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进而理解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病理的联系,为学习临床肿瘤学奠定基础;并且在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下,让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1.掌握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 2.熟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常见良性肿瘤的特点。 3.了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技能目标:1. 掌握肿瘤的形态、异型性、生长特点和扩散特点,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进而理解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病理的联系,为学习临床肿瘤学奠定基础。 2.通过PBL教学及“问题-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3、通过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立志献身医学事业的信心。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重点: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癌与肉瘤的区别 难点: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1、认知特点:对病理学这门新的学科缺乏了解,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的学科,侧重点有所不同。 2、知识基础:教学对象已经具备解剖学及组培学基础,了解正常的人体结构及组织形态,对于异常的组织、器官会有兴趣学习,但基础不够牢固,需要适当复习。 3、学习风格:习惯填鸭式教学,以前教学方式以老师教授为主,学习主动性不足。 教学预测:1、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学生可能会产生不适应,不配合,参与度不高,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做好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参与。 2、基础知识缺乏,需要较多时间复习,需要做好准备,课件做完善。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教学内容 | 时间分配 | 教学活动 | |||||||
知识点 | 教师教学方法 | 学生活动 | |||||||
导入本章学习 | 5分钟 | 肿瘤的概念 | 引用资料简介肿瘤流行病学,引入肿瘤概念。比较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联系旧知识),启发-提问式教学:非肿瘤性增生有哪些? | 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思考并回答肿瘤性增生的特点 | |||||
肿瘤的形态 | 15分钟 |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肿瘤的组织结构 | 图片讲解如何观察肿瘤标本,观察要素(病理医生看、量、称、摸)。展示肿瘤结构,联系临床肿瘤治疗方法。 | 结合大体及显微镜下图片观察进行对比和理解 | |||||
肿瘤的异型性 | 30分钟 | 肿瘤组织结构及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 结合图片讲解,显示良、恶性肿瘤在组织结构及细胞异型性方面的各自表现,要求学生找出切片中典型病变部位,学会辨认病理性核分裂象。 | 观察图片,找出肿瘤异型性的观察要点。 | |||||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 35分钟 |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 据图片讲解生长方式及特点。启发-提问式教学:腔道内肿瘤以何种方式生长?实质脏器内肿瘤如何生长?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讲解肿瘤转移途径,并结合病例分析,以PBL教学模式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简单讲授肿瘤分级与分期,联系临床手术治疗。 |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对该病例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理解肿瘤的转移途径。 结合临床,了解肿瘤分级与分期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的意义。 | |||||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15分钟 | 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比较性学习肿瘤的影响。 | 归纳总结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10分钟 |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总结肿瘤的特性,归纳良恶性肿瘤的区别,通过习题巩固区别重点。 | 问题教学法: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良恶性肿瘤在分化程度、核分裂象、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转移及复发、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的区别。 | |||||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15分钟 |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命名、肿瘤的特殊命名及肿瘤的分类 | 讲解肿瘤的命名原则,教会学生通过名称初步确定良恶性肿瘤。 | 归纳总结及特殊记忆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 20分钟 |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 | 通过图片讲解与癌相关的三个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强调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 结合临床原位癌及浸润癌不同的处理方式及预后,深刻理解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对临床肿瘤预防及治疗工作的重要性。 | |||||
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 10分钟 |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及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联系临床和生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肿瘤的病因。启发-提问式教学:生活中有哪些预防肿瘤的知识? | 通过回答问题,结合身边常见例子,深刻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学理论。 | |||||
常见肿瘤的介绍 | 85分钟 | 良性上皮组织肿瘤、恶性上皮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癌与肉瘤的区别、造血组织肿瘤及畸胎瘤 | 扩展肿瘤知识,给学生展示各种肿瘤的大体标本和切片的图片,并进一步巩固肿瘤特性的知识点。 总结癌与肉瘤的区别,通过习题巩固重点。 | 归纳总结癌与肉瘤的区别,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订正和补充的方式,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灵活使用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上课时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及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团队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之间通过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做到课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课下互动: 1课前预习 课前给出病理,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获得初步资料,体现课下的生生互动。 2 课后复习 课程结束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加深记忆,做到课下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 |||||||||
五、学习资源: | |||||||||
1、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李澎涛、范英昌主编《病理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2、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范英昌主编《病理学PBL教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查阅网上资源:华夏病理网、丁香网 查阅杂志:《中华病理学》《诊断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 到病理科见习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评价:新型教学方法有趣、新奇,能更好掌握知识,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更多些,速度慢些更好。 自我评价: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度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意力更集中,课堂效率高,不足的是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很多工作需要调整到课下进行。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新型教学方法对老师把握全局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对学生情况的把控也需要很准确,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与学生加强沟通和反馈。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