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病理学

教学设计-第17章 泌尿系统疾病

发布时间:2015-11-16 15:20:39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病理学
课程章节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授课学时 3学时
所属院、部 第一临床医学院 设计者 欧海玲
授课专业 中医传统 授课年级 2013
一、设计理念
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如何从病理学的角度学习这些疾病是这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常见肾小球肾炎各种类型的病理变化,进而理解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病理的联系,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在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下,让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发病机理。 (4)了解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 技能目标:(1)学会运用疾病的病理特征来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 (2)通过“问题-启发式”与“案例式教学”(CBL)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对病理学学科感兴趣,并愿意学好病理学。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型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 难点: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肾小球结构复杂,肾小球肾炎类型繁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部吸引有一定难度,需要课后好好复习。 教学预测:由于教时少,内容多,难以讲得全面和深透,讨论回答问题难以全面。有些知识点只能做为课后练习。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
知识点 教师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复习肾脏大体结构和组织学结构及讲解肾小球肾炎概念 5分钟 肾小球肾炎概念 多媒体教学,采用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的学习 提问
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10分钟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媒体教学,采图片及举例,让学生直观的学习 听课
肾小球肾炎基本病理改变 10分钟 1.肾小球细胞增生 2.基底膜增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新月体及环状体形成 5.肾小球纤维化、玻变及硬化 多媒体教学,各种镜下图片讲解 听课
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10分钟 1.急性肾炎综合征 2.肾病综合征 3.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4.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5.慢性肾炎综合征 多媒体教学,CBL教学 采用CBL教学法
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类型 55分钟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概述、病因与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多媒体教学,各种图片讲解以及“问题-启发式”和CBL教学,提问:运用刚学的病理知识分析临床表现 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案例分
肾盂肾炎 30分钟 肾盂肾炎概述、病因及诱因、感染途径和发病机理、与发病机理、各种类型肾炎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多媒体教学,各种图片讲解以及“问题-启发式”和CBL教学,提问:运用刚学的病理知识分析临床表现 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案例分。归纳总结。
合计学时 120分钟(3学时)
2.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灵活使用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上课时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之间通过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做到课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课下互动: 1.课前预习:课前给出医案,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获得初步资料,体现课下的生生互动。 2. 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加深记忆,做到课下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五、学习资源
参考资料:〔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恩华主编《病理学》.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08.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1.查阅网上资源:华夏病理网、丁香网。 2.查阅杂志:《中华病理学》《诊断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 3.到病理科见习。
七、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评价: 新型教学方法有趣、新奇,能更好掌握知识,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更多些,速度慢些更好。 自我评价: 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度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意力更集中,课堂效率高,不足的是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很多工作需要调整到课下进行。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1.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2.新型教学方法对老师把握全局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对学生情况的把控也需要很准确,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与学生加强沟通和反馈。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