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病理生理学

教案-第5章 肿瘤

发布时间:2015-11-16 15:55:30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授课题目(章节)__第五章 肿 瘤__教 具:____     电脑_______

基本教材:__病理学(李澎涛、范英昌主编,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___________ _

教学目的:掌握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熟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常见良性肿瘤的特点。了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为肿瘤的异型性,采用理论结合图片观察讲解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及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使学生对关键概念:肿瘤的异型性及肿瘤的分化有正确理解。教学难点还有肿瘤的浸润与转移,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讲解肿瘤转移途径,并结合病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教学重点为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癌与肉瘤的区别。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总结及归纳肿瘤的特性,以列表的方式对比讲解,并通过习题巩固区别重点。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绘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利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病例着手提出问题,紧密结合临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课时安排:__     6  学时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试述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2、试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3、试以胃癌为例分析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教学后记:_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生普遍反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利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病例着手,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讨论,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把多媒体手段运用于病理学理论教学,仍需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

教研室主任意见:     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

手段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5分钟

本课共分九大部分讲述: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一.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定义):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分化的调控失常,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二.肿瘤的形态。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1.肿瘤的数目及大小:可以是单个,但亦可为多个(如多发瘤、转移瘤)。大小不定,最小者肉眼看不见,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如原位癌);大者可达数公斤,乃至几十公斤。

2.肿瘤的形状:在皮肤、粘膜发生的肿瘤,常向外生长呈乳头状、绒毛状、息肉状、蕈状、肥厚状、菜花(椰菜花)状和溃疡状等。在深部组织器官中生长的肿瘤,可呈结节状、分叶状、囊状、浸润状(蟹足状)等。

3.颜色:颜色不定,视肿瘤所含的成分而定。例如:一般为灰色白色。含血管较多的为粉红色,红色。有明显出血者亦为暗红色。含黑色素多的为灰黑色。含脂肪多的为黄色。

4.质地:肿瘤的硬软度如何,亦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肿瘤内纤维组织多的则硬而韧;含骨或明显钙化的则甚硬;肿瘤实质成分多的则较实或较软(如髓样癌);含大量分泌物或广泛溶解坏死的则柔软。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1.肿瘤的实质:肿瘤的实质是指肿瘤细胞,肿瘤实质的分化程度可以反映肿瘤的良恶性;肿瘤实质的形态特点可以反映肿瘤的组织来源。

2.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是指肿瘤中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有时还有一些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难点)

概念: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称为异型性。

     肿瘤细胞和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相似之处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在空间排列方式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表现为肿瘤细胞的排列、层次、极性等方面的改变。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大小,是诊断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学依据。

(一)肿瘤细胞的多形性:一般而言,恶性肿瘤的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大,但彼此间常大小不一,有时可出现瘤巨细胞。然而少数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可比正常细胞小(例如小细胞癌)。就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而言,其细胞形状的异型性常为多形性。即可以为圆形、梭形、多边形、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等。

(二)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的多形性表现为核增大、核质比失调、核形态不一、核数量增多、核染色质改变、核仁改变、核分裂象增多及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

    (三)肿瘤细胞胞质的改变:恶性肿瘤细胞,其胞浆内核蛋白增多,故H E染色时,胞浆呈偏嗜碱性。有些肿瘤细胞胞质内可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难点)

一.肿瘤的生长

(一)肿瘤的生长速度:一般而言,良性肿瘤的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故生长缓慢,甚至有长长停停的现象。如果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近期内突然生长加快,应考虑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分裂增殖多(即生长分数高),故生长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明显的肿块。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在组织内部生长的肿瘤,它推开周围组织而生长,象萝卜在泥土中生长一样,这种生长方式称为膨胀性生长。膨胀性生长的肿瘤为良性肿瘤。

2.外生性生长:发生于体表(表皮)、粘膜和浆膜的肿瘤,常可向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绒毛状、蕈状、息肉状、椰菜花状,这种生长方式称为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有外生性生长。

3.浸润性生长: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中,象树根在泥土中生长一样,这种生长方式称为浸润性生长。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为恶性肿瘤。

二.肿瘤的扩散

(一)直接蔓延:随着恶性肿瘤的不断长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连续不断地浸润生长,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称为肿瘤的直接蔓延。

(二)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其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性肿瘤,称为转移。

1.淋巴道转移:注意可从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血道转移;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左锁骨上淋巴结,原发部位多位于肺和胃肠道。

2.血道转移:最常见的转移脏器为肺及肝脏。

3.种植性转移:Krukenberg瘤的概念(胃黏液癌经腹腔种植到卵巢表面的浆膜再侵入卵巢所形成的继发性肿瘤)。

三.恶性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机制(自学)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根据恶性肿瘤分化程度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以及病理性核分裂象数目的多少等进行分级,通常将恶性肿瘤分为三级。

国际上常用的TNM肿瘤分期方案,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局部淋巴结受累程度,M代表血道转移。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如何,要视其发生的部位不同、有无过多的激素分泌和有无继发性改变而定。

(一)局部压迫和堵塞

(二)继发性改变

(三)激素分泌过多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危害更大,除极个别的恶性肿瘤以外(如基底细胞癌),如果未能及早彻底治疗,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一)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及并发症

(二)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常出现疲乏无力、极度消瘦、严重贫血和全身衰竭状态,称为恶病质

(三)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一些非内分泌腺的恶性肿瘤科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四)副肿瘤综合征:由肿瘤的代谢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及其他原因,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和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重点)

1.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差,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形态差异大。

2.核分裂象  良性肿瘤:无或少见。恶性肿瘤: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3.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缓慢。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

5.继发改变  良性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常有出血、坏死、感染、溃疡形成等。

6.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  良性肿瘤:手术后一般不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后易复发。

8.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恶性肿瘤:严重,除有压迫和阻塞外,常破坏原发和转移部位引起出血,坏死、感染、恶病质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一)良性肿瘤的命名

按发生部位 + 组织来源名称 +“瘤”字。有些良性肿瘤则按肿瘤的外观形状命名:皮肤、粘膜发生的良性肿瘤常向外生长形成乳头状、绒毛状或息肉状等。故按其外观形状来命名。即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名称+肿瘤外形+“瘤”字。例如皮肤鳞状上皮乳头状瘤、肠粘膜息肉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等。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

1.癌为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的命名: 发生部位 + 组织来源名称 +“癌”

2.肉瘤为发生于间叶组织(包括肌肉、骨、软骨、脂肪、纤维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结、滑膜组织和浆膜间皮等)的恶性肿瘤的命名:发生部位 + 组织来源名称 +“肉瘤”。

3.癌肉瘤为上皮组织和间叶组共同发生(组成)的恶性肿瘤的命名:发生部位+“癌肉瘤”三字。如乳腺癌肉瘤,等。

(三)肿瘤的特殊命名

      ①有些肿瘤的形态与幼稚组织相似,称为母细胞瘤,这些肿瘤大多为恶性,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少数为良性,如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肌母细胞瘤等;②有些肿瘤以人名命名:以首次发现或报道该恶性肿瘤的人之名字来命名。Hodgkin氏病(霍奇金氏病,是淋巴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Ewing 氏瘤(尤文氏瘤,是骨神经外胚叶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③有些肿瘤虽带有一个“瘤”或“病”字,但实际上是恶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淋巴瘤、白血病等;④有些肿瘤的命名在肿瘤名称之前冠以“恶性”两字。例如,恶性神经鞘瘤、恶性纤织细胞瘤(由纤维结缔组织和组织细胞共同组成的恶性肿瘤)、恶性间皮瘤、恶性黑色素细胞瘤等;⑤有些结合肿瘤细胞的形态来命名,如印戒细胞癌、透明细胞癌等;⑥有些肿瘤命名中有“瘤病”二字,一般是多发性肿瘤,如脂肪瘤病、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瘤病等。

 

二.肿瘤的分类

按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类(按肿瘤良恶性分类):可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三大类。

按组织来源分类:可分为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及其他组织肿瘤。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一.癌前病变

        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行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主要包括:

    (一)粘膜白斑

(二)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

(三)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

(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六)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

(七)皮肤的慢性溃疡

(八)肝硬化

二.非典型增生

    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非典型增生可发生于鳞状上皮、粘膜上皮和腺上皮。

三.原位癌

    指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一)化学致癌因素

多环芳烃、芳香胺类、氨基偶氮染料、亚硝胺类、真菌毒素、烷化剂、酰化剂、金属元素等。

(二)物理性致癌因素

(三)病毒和细菌

RNA致瘤病毒、DNA致瘤病毒(HPV、EBV、HBV)、幽门螺旋杆菌等。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第九节 常见肿瘤的介绍

    一.上皮性肿瘤

(一)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1.乳头状瘤:来源于覆盖上皮(皮肤及粘膜上皮);常发生于皮肤、结肠、膀胱等;大体改变(肉眼观)为肿瘤向表面作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指头状、或绒毛状、息肉状,也可呈椰菜花状。其根部较小形成蒂。镜下改变可见每个乳头由小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轴心,轴心表面覆盖着增生的上皮细胞(如果发生于皮肤、口腔,则覆盖的上皮为鳞状上皮;若肿瘤发生于结肠,则乳头表面覆盖的是柱状上皮;若发生于膀胱,则覆盖的是移行上皮)。

2.腺瘤:来源于腺体上皮,常发生于甲状腺、卵巢、乳腺、肠和涎腺等脏器。

(1)管状腺瘤:也称一般腺瘤或经典型腺瘤。肿瘤内腺体上皮排列成大小不定的腺体或腺管状,故名。此种腺瘤常见于甲状腺、涎腺、肾脏(由肾小管上皮发生)或乳腺等。大体(肉眼)观:肿瘤为结节状,有包膜。镜下改变:肿瘤由许多大小不太一致的腺体或腺管构成,腺腔内有或无分泌物,腺体衬以单层上皮。

(2)囊腺瘤:腺瘤的腺腔内潴留有大量分泌物,使腺腔明显扩大成囊状,而称为囊腺瘤。好发部位:卵巢、甲状腺和胰腺。大体(肉眼)所见:肿瘤呈大小不定的囊状,单房或多房,囊内充满浆液或粘液,有时囊壁内有乳头状突起。

镜下改变:囊壁内衬的上皮细胞为浆液性上皮(柱状)称为浆液性囊腺瘤;若囊壁内衬为粘液性上皮细胞,则称为粘液性囊腺瘤;若囊内上皮呈许多乳头状突起的,则称为乳头状囊腺瘤。

(3)纤维腺瘤:此种腺瘤由腺体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肿瘤的分,故称为纤维腺瘤。好发部位:本瘤常发生于女性的乳腺。大体(肉眼)观:肿瘤有包膜,灰白色,质地硬韧。镜下:见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增生的腺管大小不定并散布于增生的纤维组织中。

(4)多形性腺瘤:发生于唾液腺,以腮腺多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常有包膜。光镜下,肿瘤由腺体、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肿瘤生长缓慢,但切除后较易复发。

(二)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肤、粘膜的癌,外观可呈息肉状、蕈伞状、椰菜花状或溃疡状。发生于深部腺体或腺样器官则多呈结节状。癌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多数癌的质地较硬,个别可质地较软。切面呈灰白色而较干燥。光镜下,癌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形状不规则的巢状、腺体状、索状或片状的癌细胞集团。癌细胞集团之间为间质成分。间质与癌细胞集团之间界线很清楚。一般而言,癌易从淋巴道转移,晚期亦可从血道转移。

1.鳞状细胞癌:好发于有鳞状上皮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鼻咽部、喉、食管、子宫颈、阴道、阴茎等等),亦可发生于有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例如支气管、胆囊和肾盂等)。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癌灶常呈椰菜花状,或溃疡状。发生在肺和腺样器官内则呈浸润性肿块。癌组织呈灰白色而较干燥,与周围界线不清。镜下见癌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细胞集团,称为癌巢。分化较高的鳞癌,癌细胞之间有细胞间桥,癌巢中央为环绕成层状的角化物质,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分化差的鳞癌,癌细胞间无细胞间桥,癌巢中亦无角化珠,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多见。

2.腺癌:来源于各种外分泌腺体的上皮,以及某些内分泌腺上皮。好发于胃肠、胆囊、胆管、子宫体、乳腺(女性常见),甲状腺、涎腺、汗腺等。外观可呈蕈伞状、椰菜花状、溃疡状、浸润结节状、囊状等。镜下癌细胞排列构成腺体(腺管)状,称为管状腺癌。腺癌细胞增生,向腺腔突起呈乳头状称为乳头状腺癌。腺癌的腺腔扩张呈较大的囊状,囊壁内衬的癌细胞增生呈乳头状(许多的乳头状)突入囊腔中,则称为乳头状囊腺癌。腺癌的癌细胞分泌粘液,这种腺癌称为粘液癌。镜下见癌组织中有大量含粘液的印戒细胞,而癌细胞外和腺腔无粘液物或粘液物很少,且无粘液池(粘液湖)形成的,则称为印戒细胞癌。

3.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老年人面部皮肤,如眼睑,颊部、鼻翼等处,偶尔可发生于皮肤的其它部位。该处皮肤呈小结节状突起,或形成溃疡状,溃疡边缘不平整而呈鼠咬样,并可浸润破坏皮下组织。镜下见癌细胞较小,呈卵圆形、多边形、短棒形不等,胞浆少,胞质界线不清,核圆或椭圆而深染,象基底细胞样。癌细胞常聚集成巢状。

4.尿路上皮癌:来源于膀胱,肾盂的移行上皮。肿瘤常呈乳头状突向膀胱腔内或肾盂内,且常为多发,有时亦可呈溃疡状,亦可广泛浸润于膀胱壁或肾盂的壁上,使其壁增厚。镜下见肿瘤呈乳头状生长,其乳头轴心为血管及纤维组织,表面覆盖以多层有一定异型性的移行上皮样的癌细胞。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一)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1.脂肪瘤:常发生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的皮下。肿瘤数量可为单个或多个。呈扁圆形结节或分叶状,质地较柔软、淡黄色,有薄包膜。切面淡黄色而呈油腻状,似脂肪组织。肿瘤大小不定,可由数厘米到柚子般大小,甚至更大。镜下见肿瘤细胞极象脂肪细胞,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小不定的不规则的小叶结构。小叶间被多少不定的纤维组织所分隔。

2.平滑肌瘤:多发生于子宫,其次为胃肠道,亦可发生于血管壁。肿瘤常为单个,但发生于子宫壁者有时亦会有多个。肿瘤有包膜,而子宫壁的平滑肌瘤无包膜,但肿瘤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瘤块大小不定,较大者可达成人拳头般大小或者更大些。质地硬韧。切面灰白色,有纵横交错的条纹。镜下见肿瘤由形态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胞浆深红染,核呈棒状,两端钝园。瘤细胞呈束状不规则排列,似编织状。有些部位见细胞核呈栅状排列。一般无核分裂象或核分裂极少见。

3.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皮肤。病变根据其结构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①毛细血管瘤:红色结节状肿物。②海绵状血管瘤:瘤内许多血管扩张而形成海绵状,故称为海绵状血管瘤。③混合型血管瘤:肿瘤由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共同组成。

4.淋巴管瘤:由淋巴管形成的肿瘤。按其形态不同而将此瘤分为三种类型。即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这三种淋巴管瘤,淋巴管腔内的淋巴液常在制片过程中流失而空洞无物。

5.骨瘤:多发生于头骨,面部骨及颌骨,亦可发生于四肢长骨。为一个向骨表面突出的骨质肿块,体积一般不超过2cm,表面常略呈分叶状并有骨膜覆盖,质地硬如骨。镜下见肿瘤表面为骨膜(纤维结缔组织),其下(瘤体内)为许多不规则排列的骨小梁,骨小梁之间为纤维组织(或含有一些脂肪组织,或骨髓成分)。

6.软骨瘤:常发生于手、足短骨,亦可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干,脊柱骨、盆骨、胸骨、肋骨等。肿瘤向骨表面生长者称为外生性软骨瘤;发生于骨髓腔内者称为内生性软骨瘤。外生性软骨瘤略呈分叶状。内生性者则呈膨胀性生长,外层为被压萎缩的骨质,形成薄的骨壳。肿瘤切面呈淡的灰蓝色或灰白色,并略呈半透明状,有时有钙化灶或囊性改变。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透明软骨组成,呈分叶状,叶间为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和小血管。

(二)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青少年人,但少数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则多发生于成年人及老年人。常成结节状、分叶状。浸润性生长,无包膜或有不完整的包膜。肿瘤体积常较大。切面呈粉红色或灰红色,湿润而较柔软,状如鱼肉样,故称为肉瘤。肉瘤容易发生坏死,出血和囊性改变。镜下瘤细胞大多呈弥漫分散排列。肉瘤细胞之间为间质成分,而且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界线不清。作网状纤维染色时,可见网状纤维分布在肉瘤细胞之间。肉瘤组织中的血管常比较丰富,故肉瘤容易从血道转移

肉瘤和癌的区别(重点)

①组织来源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癌:则来源于上皮组织。

②发病率  肉瘤:较少见,大多发生于青少年人。癌:较常见,其发病率约为肉瘤的9倍,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③肉眼观特点 肉瘤:质地较柔软、湿润、细嫩、灰红色或灰白色、象鱼肉状。癌:则通常质地较硬(髓样癌例外),灰白色,较粗糙和较干燥。

④镜下特点(组织学特点)肉瘤:其瘤细胞多呈弥漫散在分布,瘤细胞与间质之间常分界不清。间质中血管较丰富,而纤维组织少。癌:癌细胞常聚集成巢状、腺体状、索状或片状。癌细胞团(巢状、腺体状、索状或片状的癌细胞集团)之间为纤维组织。间质与癌细胞团之间界线清楚。

⑤网状纤维  肉瘤:肉瘤细胞间有网状纤维。癌:癌巢周围有网状纤维,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⑥转移  肉瘤:多经血道转移。癌:多经淋巴道转移。

⑦免疫组化  肉瘤:表达间叶组织标记阳性。癌:表达上皮标记阳性。

    1.纤维肉瘤:以四肢皮下最为多见。肿瘤常呈结节状,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线不清,切面细嫩、湿润,灰淡红色,呈鱼肉状。镜下见分化较好的纤维肉瘤,瘤细胞多呈胖梭形,异型性较小,并聚集成束状作不规则的纵横交错排列,有些部位可见作人字状排列。瘤细胞间有稍多的胶原纤维。分化较低的,则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大小不一的胖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而深染,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常见。细胞束状排列更为紊乱,瘤细胞密集,细胞之间的胶原纤维很少而纤细。

2.脂肪肉瘤:多发生于大腿深部的软组织中,以及腹膜后的组织中,偶尔可发生于其它部位。肿瘤多呈结节状,多数有假色膜。分化较好的,其形状象脂肪瘤,分化较差的可呈粘液状或鱼肉状。

3.横纹肌肉瘤:常发生于头部、颈部、泌尿道、生殖道及腹膜,四肢亦是好发部位。

4.平滑肌肉瘤:多发生于子宫、胃肠,有时可发生于腹膜后、肠系膜、大网膜及皮下组织。

5.血管肉瘤:可发生于各器官和组织,发生于软组织的则多见于皮肤下及头面部皮肤。

6.骨肉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其好发于股骨的下端和胫骨的上端。原发灶可以在骨皮质中;也可以在髓腔内,然后逐渐破坏骨皮质而向外突起。骨肉瘤亦可发生于其它部位的骨组织,但较为少见。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一)恶性淋巴瘤

1.霍奇金淋巴瘤

2.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白血病

四.畸胎瘤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引用资料简介肿瘤流行病学,引入肿瘤概念。比较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联系旧知识),提问:非肿瘤性增生有哪些?

 

图片讲解,如何观察肿瘤标本,观察要素(病理医生看、量、称、摸)。

 

 

 

 

 

 

 

 

 

 

 

 

 

 

 

 

图片展示肿瘤结构,联系临床肿瘤治疗方法。

 

 

 

 

 

讲解异型性概念

 

 

 

 

 

 

结合图片讲解,显示良、恶性肿瘤在组织结构及细胞异型性方面的各自表现,要求学生找出切片中典型病变部位,学会辨认病理性核分裂象。

 

 

 

 

 

 

 

 

 

 

 

 

 

 

 

 

 

 

据图片讲解生长方式及特点。提问:腔道内肿瘤以何种方式生长?实质脏器内肿瘤如何生长?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讲解肿瘤转移途径,并结合病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

 

 

 

 

 

 

 

 

 

 

 

 

 

 

简单讲授肿瘤分级与分期,联系临床手术治疗。

 

 

 

 

比较性学习肿瘤的影响。

 

 

 

 

 

 

 

 

 

 

 

 

 

 

 

 

 

 

 

 

 

 

 

 

 

总结肿瘤的特性,归纳良恶性肿瘤的区别,通过习题巩固区别重点。

 

 

 

 

 

 

 

 

 

 

 

 

 

 

 

 

 

 

 

 

 

 

 

讲解肿瘤的命名原则,教会学生通过名称初步确定良恶性肿瘤。

 

 

 

 

 

 

 

 

 

 

 

 

 

 

 

 

 

 

 

 

 

 

 

 

 

 

 

 

 

 

 

 

 

 

 

 

 

 

 

 

 

 

 

 

 

 

 

 

 

通过图片讲解与癌相关的三个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强调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联系临床和生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肿瘤的病因。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预防肿瘤的知识?

 

 

 

 

 

 

 

 

 

扩展肿瘤知识,给学生展示各种肿瘤的大体标本和切片的图片,并进一步巩固肿瘤特性的知识点。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