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诊断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
一、评价方案
《壮医诊断学》是一门介绍壮医特色诊断技法的课目。壮医诊断学是壮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壮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壮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壮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壮医常用诊断技法的应用以及壮医临床常见病的诊断方法及技巧,为学习壮医学临床课程奠定基础。此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本课程教学分课堂讲学及实验,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教材内容,突出讲授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充分利用幻灯片、实物、多媒体课件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实验时密切联系课堂讲的内容,除继续巩固掌握壮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壮医诊断学。课程能力目标: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壮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壮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态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壮族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壮民族的热爱及对壮医药的兴趣。
因此,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知识性质、实验条件及方式,建立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逐步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将课程评价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及记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风。
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两个方面。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考核包括教学计划中规定完成的壮医诊断学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在同学中寻找病例并运用壮医特色技法治疗,撰写实验报告等。考核学生对壮医诊断学的操作水平,运用壮医诊断学的临床把控能力。学生不参加或考核成绩不合格则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2.终结性考核评价
终结性考核实行闭卷考试。试题除了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总成绩的构成
课程期末总成绩的构成:过程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二、实施方法
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实用对象:壮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1.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壮医诊断学是一门临床技能操作课,操作性非常强。故本课程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核形式:完成实验课的学习后,两人为一组,抽签决定选取3种诊断方法中的其中一种作为考核的疗法。根据操作技能要点进行评分。重点考核学生技能操作的熟练度,操作细节的把控度,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度等。
2.实验报告
医学重在实践。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中不乏很多小毛小病,正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自己课堂所学在同学中寻找病例并运用壮医特色诊法诊断具体病例,可以增加临床经验,临床动手能力,并把自己治疗的过程、体会、经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考核形式:运用所学疗法(包括本课程学习的或以往课程所学习的疗法)治疗一临床病例,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查体(有图片配图片)、目诊特征、甲诊特征等方面。重点考核学生对过往所学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三、实施计划
(一)、本方案实施对象
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适用于壮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的方法
课程期末总成绩的构成:过程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
1.课程过程性考核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实践技能操作;实验报告。
(1)实践技能操作:占25%。
(2)实验报告:占25%。
2、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实行闭卷考试。题型:根据教学内容,主要以选择题(A1.A2.B1.X型题)、填空、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
特别提示:
开学第一次上课的任课教师,利用5-8分钟的时间,详细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让学生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具体考核的时间等了如指掌。
壮医诊断学教研室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