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内儿科学----学习评价
形成性评价
《壮医内儿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
一、壮医内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目和意义
壮医内儿科学是运用壮医学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壮医内科、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谷道病、水道病、气道病、龙路病、火路病、毒病、虚病、巧坞病、内科杂病、儿科常见病、小儿时行疫病、初生儿病的病因病机、辨治特色、治疗原则等基本理论,以及壮医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调护等内容。壮医内儿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壮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壮医临床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壮医内儿科学发展概况,熟悉壮医内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治特色、治疗原则等基本理论,以及掌握壮医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调护等内容,为学习壮医其他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壮医毒虚致病的壮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壮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课程知识的讲授及临床见习,增强学生对壮医临床的信心及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授课目的一是逐步培养学生整合壮医等基础知识的能力,如壮医基础理论、诊断、方药以及疾病的临床诊断、内外治疗特色办法等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具备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能力;三是在教学中融入壮族特色专方、专药、特色技法、壮族风俗文化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壮民族的热爱和临床运用壮医药诊疗办法的信心。
因此,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知识性质、实验条件及教学方法,建立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逐步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将课程评价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及记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风。
二、壮医内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案
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两个方面。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考核包括学习态度;阶段性测验(或作业);见习考核等指标的评价。力求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1.1学习态度
主要是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和参加听课学习两方面的情况。目前的侧重点放在网络学习记录、自测练习和课堂考勤、提问、讨论等。此外,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图书馆及公共媒体等途径,在对课程基本知识及重难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向与临床相关的知识内容拓展学习并提交相关作业,作业的题目呈开放式。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情况和听课的出勤情况等。
1.2病案讨论
以小组形式开展病案讨论,了解学生对壮医内儿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程度,锻炼临床分析能力,为进入见习做准备。
1.3阶段性测验
课程期中为了检测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对已授课内容进行阶段性测验,以试卷出题、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简答题、分析题等,也为终结性考核提供准备和训练机会。
1.4.见习考核
本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强的学科,课程安排了临床见习,由临床带教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带教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诊疗操作和病案书写等。
2.终结性考核评价
终结性考核实行闭卷考试。试题除了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3.总成绩的构成
课程期末总成绩的构成:阶段性测验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其他考核作为参考。
壮医临床教研室
201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