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情分析
1.1 认知特点
对针灸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基本熟悉,对针灸中的经络、腧穴等充满了好奇心,对技法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
1.2 知识基础
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大三),通过两年的学习,已完成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知识、西医的解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对针灸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欠缺独立的腧穴配伍及临床应用能力。
1.3 学习风格
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
1.4 情感态度
1.4.1将爱国主义贯穿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倡导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学习针灸的信念,树立针灸治疗疾病的信心。
1.4.2通过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1.5信息技术技能:能够与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学习。
2. 教学预测
2.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绪论部分形式老套,内容僵化,既不能让学生通过对绪论的学习形成对针灸学的整体认识,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针灸学的热情。在本次授课过程中,会采用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历史年代为次序,以卓越疗效为重点,结合不同时期著名针灸医家治病救人的经典案例和小故事来介绍,提高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2对针灸认识不足,将来有何用途产生疑虑
由于针灸学内容的特殊性及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导向等问题,对《针灸学》的学习仍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状态,甚至存有学完针灸后将来有何用途的疑虑。为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从事针灸专业的临床体会,用生动形象地语言,紧扣学生心弦来激发学生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