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明辉 发布时间:2015-11-14 22:00:29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刺法灸法学  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刺法灸法学  任课教师(职称): 许明辉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针推本科  2013 1    2014-2015下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  概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王富春.刺法灸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目的:1. 掌握刺法、灸法的定义。2.熟悉刺灸法的内容特点及内容范围。3.熟悉九针的形状与用途。4.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难点:针具的发展史,特别是九针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由病例分析,引出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学习方法、实践教学计划和考核特点。                                                      

课时安排:4学时,通过模型、录像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内容40分钟。讲解刺法灸法学的学术地位40分钟。简介刺法灸法学与针法的历史40分钟。提供学生资料,课后自学九针的内容4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查阅《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及译文,并记录关键句段及疑惑处。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刺法灸法学  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授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

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引入教学:通过分析某个针灸临床病案的诊疗过程,讲解针灸学的学科构建及刺法灸法学的桥梁作用,从而引出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2、通过讲解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总体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突出刺法灸法学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及考核特点。

3、通过九针模型及相关录像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畴,包括各种针法、灸法、微针疗法、现代针刺疗法。

4、通过提问及讨论方式,从四方面分析讲解刺法灸法学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5.简要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概况,重点介绍针法的历史发展,强调《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典籍的重要性,布置课后查阅《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及译文,并记录关键句段及疑惑处。

6.补充《内经》中九针的内容,通过提问,就其形状与用途的联系,展开讨论针具如何改良发展。并就九针相关知识提供查询方式或文字资料,以供学生课后自学。

7.简要介绍灸法的内容,侧重讲解灸材的沿革及施灸方式的改良与发展。

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重点着重讲解,提问题,作业、专题讨论,介绍刺法灸法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突出刺法灸法学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及考核特点。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刺法灸法学  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刺法灸法学  任课教师(职称): 许明辉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针推本科  2013 1    2014-2015下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王富春.刺法灸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目的:掌握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特别是进针法、提插法、捻转法的具体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刺押手的分工与合作、进针方法、针刺角度方向与深浅、行针、留针、出针的操作方法

难点:毫针的行针法(提插法、捻转法);导气法与平补平泻操作及临床应用中的异同

教学方法:通过毫针实物、图表,针具的发展,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课时安排:4学时,通过毫针实物、图表,针具的发展,讲授毫针的结构和规格40分钟,利用图像、图表及操作示范讲授练针法40分钟、针刺体位、针刺消毒、提问并介绍七种揣穴方法8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提出二次污染及临床消毒是否严谨等问题讨论。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刺法灸法学  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授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

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分钟

 

 

 

20分钟

 

 

4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课前每人发1寸、1.5寸毫针各两支,上课时简单介绍或提问毫针的规格。

2、讲授新课:通过各种不同规格的毫针实物、图表,从针具的发展,讲授毫针的结构和规格,并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通过棉团、纸垫讲授并示范练针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利用棉团、纸垫等练针,训练指力和手法。

4、利用图像、图表讲授针刺前的准备中体位选择的重要性,结合临床实际重点讲授选择体位的原则和临床针刺时常用的六种体位。

5、以课堂提问,请学生上前示范操作等方式,结合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介绍七种常用的揣穴的方法,强调揣穴在针刺操作成败中的关键作用。

6、板书示范针刺部位消毒的操作,提出二次污染及临床消毒是否严谨等问题讨论。

7、通过图像、图表及毫针实物示范讲授持针法、押手法、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重点讲授刺押手如何配合提高疗效、结合具体腧穴讲授四种双手进针法的临床运用。

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重点着重讲解,提问题,作业、专题讨论,结合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介绍七种常用的揣穴的方法,强调揣穴在针刺操作成败中的关键作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刺法灸法学  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刺法灸法学  任课教师(职称): 许明辉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针推本科  2013 1    2014-2015下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得气及相关技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王富春.刺法灸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目的:掌握治神的概念、方法;熟悉治神的作用;掌握得气的概念、得气的指征和意义;掌握影响得气的因素;掌握催气法、守气法、行气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治神概念、方法。2、得气概念、表现、意义、影响因素。3、辅助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及其意义。

难点:1、与得气相关的手法操作要领;2、治神的理解

2、以图文、影像方式介绍针刺得气,予以示范,学生同步模拟练习。

教学方法:由提问学生针刺练习及针刺感受,引入针刺治神的内容。

课时安排:4学时,原文讲解140分钟;作业专题讨论2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针刺时的感觉传导现象,讲述气至病所、循经感传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刺法灸法学  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授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

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分钟

 

 

 

20分钟

 

 

 

4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引入教学:提问学生针刺练习及实验课时的针刺感受,导入新课内容。

2、重点介绍针刺治神的概念、方法,结合临床实例及上一章内容中针刺异常情况如晕针等,提问并分析治神的重要性。

3、重点介绍针刺得气的概念、指征、意义。

4、以图文、影像方式介绍针刺得气的方法,并予以示范,同时学生同步模拟练习。

5、提问影响得气的因素,再行相应的补充、归纳、完善。

6、提问针刺时的感觉传导现象,讲述气至病所、循经感传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7、以图文、影像方式介绍行气法,并予以示范,同时学生同步模拟练习。

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重点着重讲解,提问题,作业、专题讨论,结合临床实例及上一章内容中针刺异常情况如晕针等,提问并分析治神的重要性。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