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简介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学好本课程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多途经获得针灸临床的丰富知识,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各科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性病症能熟练地运用针灸进行正确处理。本课程为考试课,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二、课程定位和性质
本课程性质为介于针灸推拿专业骨干临床课程,定位为必修考试课,目前一般课程,今后努力建成校级重点课程。
三、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特点:针灸治病的基本原理,针灸治疗作用及与针灸补泻原则;针灸临床的诊断特色及内涵;针灸有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以气血辩证为基础、以脏腑辩证为主体、以经络辩证为核心与辩证归经的概念;现代针灸治疗学的辩病辩证结合治疗学特征;具体病证针灸处方时对共性、个性、病位、病性和特殊症状等诸要素的核心把握;诸多其它针灸治疗方法的特点和优选把握;具体病种病例针灸常规治疗量的个体性把握和治疗的定量规定;熟悉针灸治疗学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和特色,为针灸进一步走向中医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针灸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诊察能力和各种刺灸方法、补泻手法的操作能力,各种具体病种病例上个体化的针灸处方方案和针灸常规治疗量个体化的定量规定性把握能力,运用中医针灸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针灸新知识、相关信息和自行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等,培养学生的良好针灸专业兴趣、爱好,让学生逐渐具备针灸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针灸传统理论的理解,结合现代疾病的基础知识,深入针灸传统理论融会和切合现代疾病的运用,对教学方式适当调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态度,加深针灸治疗作用和针灸治病机理的认识,丰富针灸临床的内涵外延的认识,逐渐建立针灸学科基于针灸治疗学临床生命力观念,牢固学生的针灸专业思想,树立对针灸专业的热爱、自豪。
四、内容设计:含重难点,课程特色
本课程旨在程养学生“针灸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针灸临床经络腧穴诊察能力和刺灸方法操作能力,各种具体病种病针灸方案和治疗量的定量化把握能力,针灸临床基础知识能力,自行解决、探究临床问题的能力”,对针灸专业的临床思维、临床能力起到了至头重要的作用,对培养高素质针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明确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必要的。具体做法包括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及特色。
重点内容为“针灸治疗作用,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方法及规律(八纲辨证、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治神守气及补虚泻实等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方法、特定穴(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等)的临床应用方法,各论中【教学内容】要求掌握的各科病证的临床表现、辩证特点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治则、治法、基本处方、操作方法及配穴规律和其他特色的疗法)”(参照教学目的要求)。
难点内容为“针灸治疗作用,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方法及规律(八纲辨证、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治神守气及补虚泻实等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方法、特定穴(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等)的临床应用方法;各论中【教学内容】要求掌握的各科病证的临床表现、辩证特点、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治则、治法、基本处方、操作方法及配穴规律和其他特色的疗法;附篇中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基本理论依据、开穴方法、运用方法等” (参照教学目的要求)。
特色之处为“针灸临床的诊断特色;针灸有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以气血辩证为基础、以脏腑辩证为主体、以经络辩证为核心与辩证归经的概念;现代针灸治疗学的辩病辩证结合治疗学特征;具体病证针灸处方时对共性、个性、病位、病性和特殊症状等诸要素的核心把握;诸多其它针灸治疗方法的特点和优选把握;具体病种病例针灸常规治疗量的个体性把握和治疗的定量规定;掌握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各科治疗中的特色优势。”
本课程包括上篇总论、中篇各论(临床病证)、下篇附录和补充子午流注等四大篇章,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特色,重点讲授针灸临床的基础理论、临床各科重点病症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辩证特点及针灸治疗方法”,以及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内容。培养学生针灸临床系统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和对临床各科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性病症能熟练地运用针灸进行正确处理能力。本课程总课时119学时,其中理论课时92学时,实验/见习课20学时,网络课时7学时。
理论课程安排如下:上篇总论20学时(其中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针灸治疗原则4学时,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6学时,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特定穴的临床应用方4学时),中篇各论(临床病证)64学时(其中内科病症28学时,儿科病症4学时,妇科病症8学时,外科病症4学时,骨伤科病症4学时,皮肤科病症4学时,五官科病症4学时,急性病症4学时,其他病症2学时) 附录2学时(针灸临床病历书写2学时),补充子午流注8学时。具体课时安排见《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由教师规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词,学生按照主题词自行上网自主浏览学习相关的内容,并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总结,完成一次3道主观论述题的一次开卷小测作业,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之一。
五、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争取参与十三五教材改编或十四五规划本课程教材及全国精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2.网络课程建设
在未来5年中争取完成校级网络课程建设,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2021年01月-2022年05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文字资料的准备上传工作;
2022年06月-2024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视频资料的准备及上传工作;
2025年01-12月: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
3.题库建设
在2016年12月争取初步完成题库建设。
4.课外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Q群、微信群学习小组等,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
六、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启发讨论、参与式、PBL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并加强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及反馈
1.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2)形成性评价方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特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要求制订,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确定各项目在形成性评定成绩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等。
(3)本课程的终结性评定指课程授课结束后的考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实行教考分离,或采取大学考试题库的上机考试、自动给分。
2.集中反馈、个性化反馈
课程考核方案应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
(1)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此反馈在学期学习过程中可随时进行,任课教师可通过交谈、网络、调查问卷、邮箱等多种途径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结果反馈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性评价分析与反馈记录表》,对每次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教与学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做概要式的分析。结合问题与分析对学生及教师提出具体反馈总结,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或是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原则上为共性的。
同时鼓励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体现在作业、讨论课论文或PBL教学的发言的点评上。
八、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及理解教学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等,最终能达到课程的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态度目标。
九、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分为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条件、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
1. 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准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计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及时有效将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注重学习者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要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配置合理,内容新颖、充实,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等教育元素;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合理,先修课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教学时数分配合理。
(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要注重技术性、综合性和设计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组织
课程组织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材料(教案、讲稿、教学进度表等) 完整、详实;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主题教学的思路。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恰当形式实现师生互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情景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3)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表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 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1)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具有良好师德,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负责本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能够主动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在课程建设周期内至少发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 篇 (含)以上。
(2)主讲教师
课程主讲教师能够胜任其承担的实际教学任务,并完成该课程一轮完整教学过程。
(3)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成员责任感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和年龄结构;建有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的工作机制;课程团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高水平教学培训活动,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团队成员整体教学效果好。
4. 课程教学条件
(1)教材的选用及建设
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实践教学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选编并重,加强教材建设,使用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配备丰富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能及时更新、充实,满足教学需要。
(2)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大纲设计合理。有稳定的教学基地(或场地),教学设施充足、先进,设备完好率高。
(3)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运行情况良好,教学资源丰富,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发挥辅助教学作用。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发布、更新及时准确,师生利用率高。课程组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 建设。
5. 课程教学效果
(1)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讲课有激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满意度高。
(2)实践教学效
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6. 课程教学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积极开展校外专家评价、校内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形式的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方式科学,评价结果真实、有效。
(2)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具有良好声誉,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材料充分、真实、可靠。
(3)校内评价
校内及院内督导组对教师授课、教学材料准备等进行评价。同行评价可由课程组、同一专业或跨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材料较充实,采样科学,综合统计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