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简介
《刺法灸法学》是以培养学生针灸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针灸临床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一门课程。它包括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技术和操作技能,熟悉和了解古今各种针灸技术方法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
本课程是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是该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针灸临床操作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示范操作为主,并根据各章节内容,应用实物、模型、电化教学等教具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尤应强化在人体的实践操作,并配合多媒体光盘,声像系统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二、课程定位和性质
本课程性质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为必修考试课。目前定位为一般课程,今后努力建成校级重点课程。
三、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刺法灸法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含义,掌握古典针灸刺法灸法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针灸刺法灸法学术的发展,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灸刺法灸法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针灸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情感目标
通过对针灸刺法灸法的学习,使学生对针灸的神奇疗效心生向往,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研究针灸临床应用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四、内容设计:含重难点,课程特色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理解针灸刺法灸法理论的含义,实际操作的技术,挖掘、提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刺法灸法的学术成就,探讨刺法灸法学术渊源,发展刺法灸法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明确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必要的。具体做法包括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及特色。教学重点:毫针的刺法(包括针前准备、进针、得气、手法补泻、留针、出针、预后及异常情况处理等),灸法、拔罐法、特种针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等。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培养计划中业务培养要求。教学难点:毫针、火针及特种针法的刺法及操作。特色:为“通过对刺法灸法的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针灸刺法灸法学术的原貌以及现代针灸刺法灸法的发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刺法灸法学内容,学习古人的临床思维方式及临床操作能力,解决临床问题。
本课程总课时68学时,其中理论课时44学时,实验20学时,网络课时4学时。分为第一章为概论,介绍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内容范围、历史发展和作用地位。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讲授毫针刺法、分部腧穴操作、针刺手法等内容。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灸法、拔罐法、耳针、头皮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和锃针、电针、腧穴药物注射与敷贴、激光照射、磁疗等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十章,针灸技术现代研究,重点介绍针刺手法、艾灸法现代研究概况,以及现代针灸器械和用具的研制应用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特色,重点讲授刺法灸法的理论及实际操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帮助学生较全面的了解刺法灸法学术原貌,补充现有专业课程的不足,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针灸学内容,学习古人的临床思维方式。
理论及实验、网络课程安排如下:
章 节 总学时 讲授学时 实践学时 网络课
第一章 概 论 2 2 0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3 3 0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3 2 1
第四章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6 4 2
第五章 针刺补泻和补泻手法 10 6 4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10 6 4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法、腕踝针 8 4 3
第八章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 8 5 3
第九章 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10 6 2
第十章 针灸技术现代研究 8 6 1
合 计 68 44 20 4
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由教师规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词,学生按照主题词自行上网自主浏览学习相关的内容,并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总结,完成一篇2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之一。
五、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参与十三五规划教材及全国精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在下一次教材改编中本课程骨干教师获副主编资格。
2.网络课程建设
在未来5年中争取完成校级网络课程建设,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2021年3月-2022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文字资料的准备上传工作;
2023年3月-2024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视频资料的准备及上传工作;
2025年3-12月: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
3.题库建设
在未来2年中争取完成题库建设。
4.课外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q群、微信群学习小组等,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
六、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为主,鼓励学生在掌握理论及方法的前提下,多实践,多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同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启发讨论、参与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并加强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到门诊见习,向临床老医师学习具体的刺法灸法操作方法。
七、教学评价及反馈
1.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2)形成性评价方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特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要求制订,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确定各项目在形成性评定成绩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等。
(3)本课程的终结性评定指课程授课结束后的考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2.集中反馈、个性化反馈
课程考核方案应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
(1)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此反馈在学期学习过程中可随时进行,任课教师可通过交谈、网络、调查问卷、邮箱等多种途径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结果反馈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性评价分析与反馈记录表》,对每次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教与学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做概要式的分析。结合问题与分析对学生及教师提出具体反馈总结,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或是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原则上为共性的。
同时鼓励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体现在作业或论文点评上。
八、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及理解教学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等,最终能达到课程的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态度目标。
九、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分为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条件、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
1. 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准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计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及时有效将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注重学习者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要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配置合理,内容新颖、充实,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等教育元素;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合理,先修课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教学时数分配合理。
(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要注重技术性、综合性和设计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组织
课程组织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材料(教案、讲稿、教学进度表等) 完整、详实;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主题教学的思路。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恰当形式实现师生互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情景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3)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表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 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1)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具有良好师德,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负责本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能够主动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在课程建设周期内至少发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 篇 (含)以上。
(2)主讲教师
课程主讲教师能够胜任其承担的实际教学任务,并完成该课程一轮完整教学过程。
(3)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成员责任感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和年龄结构;建有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的工作机制;课程团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高水平教学培训活动,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团队成员整体教学效果好。
4. 课程教学条件
(1)教材的选用及建设
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实践教学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选编并重,加强教材建设,使用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配备丰富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能及时更新、充实,满足教学需要。
(2)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大纲设计合理。有稳定的教学基地(或场地),教学设施充足、先进,设备完好率高。
(3)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运行情况良好,教学资源丰富,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发挥辅助教学作用。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发布、更新及时准确,师生利用率高。课程组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 建设。
5. 课程教学效果
(1)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讲课有激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满意度高。
(2)实践教学效
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6. 课程教学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积极开展校外专家评价、校内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形式的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方式科学,评价结果真实、有效。
(2)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具有良好声誉,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材料充分、真实、可靠。
(3)校内评价
校内及院内督导组对教师授课、教学材料准备等进行评价。同行评价可由课程组、同一专业或跨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材料较充实,采样科学,综合统计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