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材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针灸学》课程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23-05-21 10:46:01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课程简介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临床课。主要内容包括经络部分、腧穴部分、针灸技术部分及针灸应用部分,本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掌握有关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初步运用针灸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启发讨论,针灸技术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本课程为考试科目,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二、课程定位和性质

本课程性质是基础和临床结合的一门学科,为必修考试课。2003年《针灸学》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同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

三、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根据《针灸学》教学大纲及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针灸部分大纲,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经络循行,常用腧穴定位、归经及主治,毫针刺法、灸法、拔罐疗法等针灸技术的操作,针灸治疗思路及针灸处方原则。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思维方法,融会贯通中医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针灸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2.建立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中医针灸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情感目标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纲要》,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将会是未来社会所需要,自己不被社会淘汰,就是打好基础,尤其未来,治未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针灸治未病是中医药中最大的亮点,学习针灸,意义深远。

四、内容设计:

重难点:

1.经络循行以及经络所联系的脏腑、五官九窍,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及主治,尤其是特定穴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

3.针灸技术操作,其中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要求熟练掌握。

4.针灸临床应用部分,治疗原则和配穴方法是关键点,强调针灸治疗的特点,与经络腧穴关系密切。

以上1到3点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实验操作课为辅。第四点则以理论为主,临床见习为辅。

课程特色:针灸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而且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针灸推拿学是唯一以治疗手段命名的学科,它不仅局限于治疗某一样疾病或某一类疾病,而是与药物治疗一样能够施用于多学科疾病。本门课程是基础课和临床课的结合体,入门看似简单,但是提高不易,学生需要掌握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内外妇儿科以及针灸理论基础知识,并掌握针灸技术操作。所以本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反复在实体上练习点示经络腧穴,以及相互练习针灸技术操作,理论和实战相结合。

五、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参与十五五规划教材及全国精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在下一次教材改编中本课程骨干教师获副主编资格。

2.网络课程建设

《针灸学》已有网络课程,但在五年内我们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容,使其内容更丰富。

3.题库建设

在未来3年中争取完成题库建设。

4.课外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q群、微信群学习小组等,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

六、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启发讨论、参与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并加强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及反馈

1.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2)形成性评价方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特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要求制订,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确定各项目在形成性评定成绩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等。

(3)本课程的终结性评定指课程授课结束后的考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2.集中反馈、个性化反馈

课程考核方案应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

(1)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此反馈在学期学习过程中可随时进行,任课教师可通过交谈、网络、调查问卷、邮箱等多种途径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结果反馈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性评价分析与反馈记录表》,对每次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教与学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做概要式的分析。结合问题与分析对学生及教师提出具体反馈总结,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或是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原则上为共性的。

同时鼓励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体现在作业或论文点评上。

八、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及理解教学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等,最终能达到课程的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态度目标。

课程建设标准分为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条件、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

 

九、课程建设标准

1.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准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计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及时有效将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注重学习者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要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配置合理,内容新颖、充实,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等教育元素;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合理,先修课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教学时数分配合理。

(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要注重技术性、综合性和设计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组织

课程组织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材料(教案、讲稿、教学进度表等) 完整、详实;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主题教学的思路。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恰当形式实现师生互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情景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3)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表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 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1)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具有良好师德,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负责本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能够主动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在课程建设周期内至少发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 篇 (含)以上。

(2)主讲教师

课程主讲教师能够胜任其承担的实际教学任务,并完成该课程一轮完整教学过程。

(3)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成员责任感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和年龄结构;建有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的工作机制;课程团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高水平教学培训活动,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团队成员整体教学效果好。

4. 课程教学条件

(1)教材的选用及建设

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实践教学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选编并重,加强教材建设,使用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配备丰富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能及时更新、充实,满足教学需要。

(2)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大纲设计合理。有稳定的教学基地(或场地),教学设施充足、先进,设备完好率高。

(3)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运行情况良好,教学资源丰富,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发挥辅助教学作用。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发布、更新及时准确,师生利用率高。课程组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 建设。

5. 课程教学效果

(1)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讲课有激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满意度高。

(2)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6. 课程教学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积极开展校外专家评价、校内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形式的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方式科学,评价结果真实、有效。

(2)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具有良好声誉,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材料充分、真实、可靠。

(3)校内评价

校内及院内督导组对教师授课、教学材料准备等进行评价。同行评价可由课程组、同一专业或跨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材料较充实,采样科学,综合统计真实可靠。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