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材建设

《经络腧穴学》课程建设标准

发布时间:2023-03-14 10:46:35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课程简介

《经络腧穴学》课程包括经络学和腧穴学两部分,是针灸推拿学及中医学(农村定单班)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课程。经络学说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推拿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均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经络腧穴学》有关的研究成果,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核心环节的有机结合,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二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案例分析、探究式及启发性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实践技能部分采用“二训练,一考核”的参与式教学和考核与评价。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二、课程定位和性质

本课程的定位为:校级重点课程;

本课程的性质为: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目标(要体现课程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本课程要紧扣“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较为扎实的《经络腧穴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交流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各级卫生机构从事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经络腧穴学》的基本内容: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和病候,络脉的循行和病候,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病候,常用重点腧穴的特性、定位、主治要点、刺灸方法和注意事项,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应用,特定穴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等。了解经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继续学习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基础及推拿治疗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具有在人体上准确划出经络、点出腧穴,并能较详细陈述腧穴主治、刺灸法要点及注意事项等能力,具有在相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及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推拿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的职业道德风尚。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的优秀品质。

4.建立思政目标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未来规划还需要通过教材建设,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中医类教材。

四、内容设计

《经络腧穴学》包括经络腧穴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部分。本课程以坚持把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两个核心环节有机结合为特色教学手段,其中,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探究式及启发性讨论等教学法,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实践技能部分采用“二训练,一考核”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11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64学时,实验课时40学时,网络课时6学时(中医学农村订单班:总学时10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64学时,实验课时32学时,网络课时4学时)。本课程包括上篇经络腧穴总论、中篇经络腧穴各论和下篇经络腧穴现代研究三大篇章。

理论课时安排:上篇经络腧穴总论16学时(绪言和经络腧穴理论沿革3学时,经络总论6学时,腧穴总论6学时),中篇经络腧穴各论45学时,下篇经络腧穴现代研究3学时,复习总结1学时。实践课时安排:上篇经络腧穴总论6学时(订单班5学时),中篇经络腧穴各论34学时(订单班27学时)。具体课时安排见《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由教师规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词,学生按照主题词自行上网自主浏览学习相关的内容,并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总结,完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之一。

(一)、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设计

1、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

上篇

基础理论知识: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应用。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命名及分类。特定穴的基本概念及特定穴的临床应用特点。腧穴的生理功能、主治规律及临床应用。腧穴定位方法。经络、腧穴理论沿革。

学习重点: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规律。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应用。

学习难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规律及经络的临床应用。

中篇

基础理论知识:各条经脉(包括奇经八脉)循行的原文及病候。络脉、经筋、经别的内容。腧穴和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要点。穴位的局部解剖特点。

学习重点:十四经脉循行的原文及病候。常用腧穴和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要点。

学习难点:经脉循行的原文及病候,常用腧穴的定位。

下篇

基础理论知识: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经络组织结构的探讨,经络实质的假说;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腧穴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研究,腧穴的功能研究。

2、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设计

课堂讲授是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最主要环节之一。教师应用实物、模型、电化教学等教具设备,配合多媒体光盘,声像系统等,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和启蒙学生对于《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临床运用的理解,通过探究性和组织课堂讨论等形式,围绕《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展讨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学习和认识;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理解核心内容及其要点。同时,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通过课堂交流,直接向教师请教,或通过QQ群、微信等网络系统参与讨论、提问等方式,及时得到解惑。或通过建立经络腧穴学网络课程,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3、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评价方案

(1)、通过作业完成、课堂提问、阶段测试等,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通过研讨发言,检验经络腧穴学知识及与其他课程的系统掌握程度及整合能力,检验学习者多途径研究和探索针灸的科学精神、科研思路及创新思维。

(3)、通过建立《经络腧穴学》试题库,利用题库系统进行理论考试及结果

分析与评价。

(二)实践操作技能教学设计

1、实践技能教学内容:本课程实践项目总数19个,其中设计性实验3个,实验总课时40学时(农村订单班20学时)。

实验一 经络、腧穴总论

实验二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实验三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实验四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实验五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实验六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实验七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实验八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实验九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实验十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实验十一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实验十二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实验十三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实验十四 督脉与腧穴

实验十五 任脉与腧穴

实验十六 经外奇穴

2、实践技能教学方法设计及考试方案:

“二训练,一考核”教学内容和操作规范

(1)、“二训练”参与式教学内容及方法:

①“一训练”:先由授课老师在人体模型上逐条划出十四经的正确循行路线以划线定经,并沿各经脉循行线路进行点穴、定穴及取穴技巧,再结合人体解剖结构与经络循行规律逐穴讲解各重点腧穴的局部解剖结构、主治病证、针灸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划线定经及点穴练习,并复叙各腧穴的上述内容。这部分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二训练”:由学生模拟病人,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在各自身体上逐经划线定经,并结合穴位所处位置进行不同体位下的点穴、定穴和取穴技巧以及腧穴刺灸要点操作的训练,重点由老师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设定不同体位下如何定穴、取穴技巧、针刺及注意事项等。这部分重点模拟病患进行理论知识的床边应用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一考核”实践技能考核与评价方案:

①考核内容:以十四经循行路线划线定经及各经脉循行、分布、流注、交接规律与脏腑络属关系,重点、难点腧穴不同体位下的点穴定位及其主治病症、局部重要解剖结构、针灸方法及注意事项为考核内容,制定《经络腧穴学》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要求考核内容做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操作有机结合。

②考核方式:2 名学生为一组,随机从《经络腧穴学》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中抽取考核内容,实行口答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先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口答部分的考核,然后在各自的身体上进行“二训练”内容的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重点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考核,即以划线定经、重点、难点腧穴不同体位下的点穴定位、取穴技巧及其主治病症、局部重要解剖结构、针灸方法及注意事项的考核,突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运用的技能。

③通过建立《经络腧穴学》试题库,利用题库系统进行划线定经、腧穴定位和取穴实践,针灸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床边操作,检查学生对经络、腧穴局部形态特征与功能的理解,检查操作技术的规范和精准,以及必要的合作精神。

五、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1)教材选择

本课程为针灸推拿学及中医学(农村定单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使用的是由刘清国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2)视听教材建设

《针灸学基础——经络腧穴(一)、(二)》:由范郁山、乔赟等老师牵头,教研室老师参加,制作《针灸学基础——经络腧穴(一)、(二)》(“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3)编写高质量教辅资料

①《经络腧穴学》教案:由乔赟老师牵头,教研室老师参加,围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教材为蓝本,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从课时安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思考题及参考文献等方面入手,认真编写《经络腧穴学》教案

,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科学、规范与合理。

②《经络腧穴学习题集》:为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教材为蓝本,组织教研室老师编写配套使用的《经络腧穴学习题集》。

③《经络腧穴学教学重点详解与临床应用》: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组织教研室老师编写《经络腧穴学教学重点详解与临床应用》。

④参与十三五规划教材及全国精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在下一次教材改编中本课程骨干教师获副主编资格。

2、网络课程建设

在未来5年中争取完成校级网络课程建设,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2016年3月-2017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文字资料的上传和教学视频的拍摄工作;

2018年3月-2018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视频资料的剪辑及上传工作;

2019年3月-2020年12月: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相关资料的补充一上传。

3、题库建设

建立《经络腧穴学》理论考试题库和《经络腧穴学》实践技能考试题库,定期对题库进行更新,及时将最新的考题和素材添加到考试系统的题库中,题目形式多样,要求不断地充实题库的题型和题量,能充分考查学生对《经络腧穴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水平。

4、课外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q群、微信群学习小组等,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链接:http://video.zyy123.com/zhenjiu/7135.html

六、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探究式及启发性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实践技能教学采用“二训练”的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同时,加强学生网络课程的指导性学习。

七、教学评价及反馈

1、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2)形成性评价方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特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要求制订,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确定各项目在形成性评定成绩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等。

(3)本课程的终结性评定指课程授课结束后的考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2、集中反馈、个性化反馈

课程考核方案应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

(1)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此反馈在学期学习过程中可随时进行,任课教师可通过交谈、网络、调查问卷、邮箱等多种途径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结果反馈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性评价分析与反馈记录表》,对每次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教与学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做概要式的分析。结合问题与分析对学生及教师提出具体反馈总结,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或是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原则上为共性的。

同时鼓励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体现在作业或论文点评上。

八、教学效果

通过规范的管理和课程不断地建设,使针灸推拿学、中医学(农村定单班)专业学生的《经络腧穴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素养和临床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以达到使学生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经络腧穴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目的,最终实现课程的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态度目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