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教学设计-黄酮类化合物-第六章

发布时间:2017-10-12 23:46:58 浏览次数: 【字体:

 

授课章节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授课学时

8

所属课程

中药化学

授课年级

2014

授课专业

中药学

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分布、生物合成途径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

4、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和检识方法;

5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不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生能够辨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并据此分析其性质特点(包括颜色、溶解性、旋光性、酸碱性和能够发生的显色反应)。

2通过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学生能够根据黄酮类化合物的不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法,设计合理的提取分离工艺流程,具有从代表性中药中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学生具备检识黄酮类化合物的实际操作能力;

4通过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学生具有鉴定黄酮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的一般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1、 黄酮字面意义开始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联想,推导该类成分可能具有的结构和性质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强化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理化性质决定提取分离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

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交叉进行,在理论课上预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和预案,在实验课上印证预案和解决疑问,学生从中可以感受科学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热情;

4、 将本章的部分知识点与第四章醌类化合物和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和类比,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中药有效成分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感受到复杂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5、 以中药水飞蓟的成功引种开发为例,讲解中药有效成分的应用研究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推动作用和对人民健康的保障提高效应,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中药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6、 通过介绍中药黄芩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类成分的相关研究成果,让学生认识到中药化学研究对中药炮制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中药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增益效应,加学生对祖国传统医药学的科学客观地认识

7、 分析葛根芩连汤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让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中药方剂配伍的现代科学意义,感受祖先智慧的光芒,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医药学的热爱。

2、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1、 黄酮的字面意义开始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推理该类成分可能具有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

2、 学习黄酮类成分的经典概念,重点学习经典黄酮母核——2-苯基色原酮的结构(包括结构特点和编号顺序);学习泛指概念,重在以芦丁、黄芩素、大豆素、甘草素的结构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黄酮类成分的结构变化特点,为学习结构分类作好铺垫,并由此引入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简单介绍,分析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分类的关系

3、 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同时介绍部分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分类依据;

2)重点学习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和二氢查耳酮类的母核结构特点和常见结构实例,特别注意学习结构类型的变化之处

 黄酮和黄酮醇,以黄芩、槐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为例;简介黄芩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以甘草、水飞蓟中分离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为例;简介水飞蓟的引种开发实例,阐述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发对资源植物和医药事业的推动作用;

 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以葛根、广豆根中分离的异黄酮类化合物为例;分析葛根芩连汤的配伍内涵和科学意义,引导学生运用中药化学的相关知识去理解部分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

④ 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以红花、梨树根皮中分离的查耳酮类化合物为例;

3)学习橙酮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双黄酮类和双苯吡酮类的母核结构特点和实例

4)以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芦丁、甘草、葛根素和红花苷为例,一方面让学生学习黄酮类化合物成苷的规律和特点,一方面巩固学生对黄酮结构分类知识的理解,同时简要介绍这些有效成分的相关研究,或是作为临床药物的重要应用价值。

4、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1) 性状:基于学生已有的有机化学知识,重点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颜色的相互关系:包括黄酮结构中交叉共轭体系对颜色的影响,黄酮母核上不同位置取代基使黄酮颜色产生的变化,pH值对花色素颜色的影响以黄芩苷、甘草、葛根素和红花苷为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它们的颜色变化情况

2) 旋光性:结合学生有机化学的知识,分析不同类型黄酮旋光性的有无

3) 溶解度:重点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对溶解性的影响,包括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对溶性的影响,黄酮母核上的取代基带来的溶解性变化以芦丁为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其溶解性特点

2)化学性质

1) 酸性:学习黄酮类化合物酸性产生的原因、影响酸性强弱的因素和酸性的应用与第四章醌类化合物和第五章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对,加深学生对这三类有效成分的综合理解;

2) 碱性: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碱性产生的原因,具体实验的操作和现象;

3) 颜色反应:此为学习重点;

 还原反应:学习盐酸-镁(锌)粉反应的实验操作和反应现象及注意事项;学习钠汞齐还原反应的实验操作和反应现象;学习四氢硼钠还原反应的阳性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络合反应:学习能产生络合反应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习三氯化铝反应的实验现象;学习锆盐-枸橼酸反应的实验操作和反应现象,特别是鉴别黄酮3位有无羟基取代的应用;学习氨性氯化锶反应的阳性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硼酸显色反应:学习该反应的反应现象和具体应用;

 碱性试剂反应:学习不同类型黄酮反应现象的差异和形成原因

 五氯化锑反应:学习该反应的实验操作、反应现象和具体应用;

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上述颜色反应进行比较学习,同时以6个黄酮结构为实例进行课堂

讨论如何应用颜色反应鉴别不同的黄酮结构”。

5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1)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被提取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重点是碱水提取法的原理、应用和注意事项,以实验课相应内容——槐米中芦丁的提取作为情境分析实例;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分离原理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1) 溶剂萃取法:主要是应用系统溶剂分离法按照极性的不同将提取物分离;

2) pH梯度萃取法:主要是按照酸性的不同将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可与第四章醌类化合物的pH梯度萃取分离的知识进行类比;

3) 柱色谱法:此为学习重点;可用于分离黄酮类成分的柱材料包括硅胶、聚酰胺、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等;

 硅胶柱色谱是按照极性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常规方法,以芦丁和槲皮素的硅胶柱色谱分离作为实例进行讨论分析

 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是学习难点主要分离原理是按照氢键吸附能力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离;分离黄酮与黄酮苷的规律较为特殊,表现出双重色谱的分离性能;以实验内容——芦丁和槲皮素的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作为情境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就分离的效果展开探讨,与硅胶柱色谱的分离效果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两种分离材料的认识;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的分离是学习难点,分离游离黄酮,主要靠吸附作用,分离黄酮苷,主要靠分子筛作用,以芹菜素、槲皮素、芦丁和槲皮素-3-O-鼠李糖苷为实例,分析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的分离效果;

4) 列举4黄酮类化合物,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不同分离方法产生的分离效果和各个方法的不足之处

6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主要是色谱检识方法:

1纸色谱法,难点是“双向”纸色谱法的操作和分析效果

2硅胶薄层色谱法和聚酰胺薄层色谱法,重点是二者的分析效果的差异比较,以芦丁和槲皮素的分析实例展开讨论;

7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

1)学习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 紫外光谱,此为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的紫外特征,重点是比较带I或带II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紫外吸收特征推测黄酮的结构类型

② 学习加入诊断试剂对黄酮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的影响,难点是学会根据加入诊断试剂后紫外光谱数据的变化推测黄酮化合物的结构,以芦丁的紫外光谱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2) 核磁共振氢谱,此为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测试黄酮化合物氢谱时常用的溶剂及其优点;

 学习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C环的信号峰特点;

学习5,7-二羟基黄酮和7-羟基黄酮A环的信号峰特点;

 学习4’-氧取代黄酮、3’,4’-二氧取代黄酮和3’,4’,5’-三氧取代黄酮的B环的信号峰特点; 学习黄酮苷结构中的糖信号峰特点;

 学习酚羟基及其他常见取代基的信号峰特点;

⑦ 以芦丁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3核磁共振碳谱,此为学习难点;

 学习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碳谱特征;

 学习不同位置取代基对黄酮化合物的碳信号峰产生的影响;

 学习黄酮苷结构中糖的碳信号峰特点;

4质谱: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特征,此为学习难点;

    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两种基本裂解方式;

    学习质谱数据在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具体应用;

2以课本提供的贡菊花中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结构研究例,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具体流程和不同波谱数据在结构推导中的实际应用

重点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和结构分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和结构的关系;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检识方法;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

难点黄酮类化合物的聚酰胺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方法黄酮类化合物的纸色谱分析方法;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和具体应用

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

1、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已经学习了四大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萃取法、色谱法等),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本章是全书第章,学生在前面章节中已经学习了中药有效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糖苷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对本章部分理论知识已有较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掌握本章的重要知识点;

3、 本章的学习包含理论课与实验课,二者交叉进行,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课上可以得到真实体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教学预测:

1、从“黄酮”的字面意义引入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领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

2、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学生对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提取分离方法可能容易理解;

3学生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及其具体应用的学习可能感到有不小难度;

4与学生已经相处一段时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本章的学习。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内容与第四章醌类化合物、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有较强关联,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将这三章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类比和对比,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更加深入地认识黄酮类化合物。本章的知识点之间有较强的逻辑性,贯穿了结构决定理化性质、理化性质决定提取分离方法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应将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关键内容。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贯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用引入、启发、分析、练习、讲解、讨论、总结等步骤实施教学。课后提供自测题、学习资料、课外自主学习命题供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引入阶段,从“黄酮”的字面意义开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类化合物可能具有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以不同中药的黄酮类化合物为例,围绕这些化合物展开结构分类的学习,然后提出问题:这些黄酮类化合物有何共性和个性?如何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如何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本章应特别注重部分知识点的应用学习,包括(1)比较不同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酸性、极性,(2)利用颜色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3)不同方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效果比较,(4)不同波谱数据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推导中的应用。通过情境设置、课堂讨论、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达到整合知识突出重点的学习效果。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交叉进行,在理论课上设置真实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及预案,在实验课上解决问题和印证预案,从中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感受每个中药有效成分研究开发的不易。

学习资源:

教材:《中药化学》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主编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为中药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

 教学参考书:

中药化学                       肖崇厚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

(本书为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的一册)

天然药物化学                   吴立军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7

(本书为药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内容有可借鉴性)

中药化学图表解                 匡海学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

(本书为辅导学习教材)

天然产物化学                   徐任生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9

(本书为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可供学生拓展深入学习之用)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 宁永成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

(本书为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重要教材)

有机分子结构光谱鉴定           赵瑶兴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3

(本书为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常用教材)

黄酮化学                       张培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1

(本书为《天然产物化学丛书 》分册之一,系统介绍了天然产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中药化学习题集                 匡海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7

(本书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化   

学》的配套习题集   

 网络学习资源:

通过建立QQ群作为师生网络交流的平台,将课程资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学时参考使用。

http://www.hljucm.net/web_cai/guojia/zyhx/index.htm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course_plains?uuid=8a833999-221c4794-0122-1c479511-0363&courseID=S0601119&resourceType=lessonplan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省级精品课程

 代表性论文:

[1] 刘星雨,周敏,孙体健.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分离提取.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5):621624.

[2] 宋健,张小伟,郑莉,石俊英. HPLC测定黄芩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中药材20093210):1522-1524.

[3] 陈丽红,唐于平,王强. 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草药20104148-12. 

[4] Dong Y., Zhao M., Sun D., Zhuang M., Chen H., Feng M., Lin L.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behaviour of the flavonoids from Glycyrrhiza glabra L. leaf on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s Food Chemistry, 2015, 168, 1: 538-545.

[5] Wei Z., Wang X. Q., Peng X., Wang W.,  Zhao C. J., Gang Z. Y., Fu Y.J. Fast and green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main bioactive flavonoids from Radix Scutellariae.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5, 63: 175–181.

[6] 乔小燕马春雷陈亮. 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及重要基因的调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354-360.

 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过程充分融合,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课堂教学与媒体教学的结合

黑板(白板)设计: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在黑板上写“黄酮”,引导学生对其字面意义展开分析讨论;

 画出黄酮的经典结构2-苯基色原酮,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编号;

 画出黄酮的基本碳架,引入黄酮的结构分类的学习;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时,在黑板上画出

引导学生从黄酮的化学结构分析其颜色、溶解性、酸性、极性,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用哪些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检识;

⑤ 讲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时,在黑板上画出芦丁的结构,与学生共同分析其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的特点。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用PPT展示黄酮的“经典概念”与“泛指概念”展示芦丁、黄芩素、大豆素、甘草素的结构,对结构的相似之处以同一颜色强调,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结构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入对黄酮结构分类部分的学习;

 每类黄酮化合物各举2-3个实例,用不同颜色强调其主要结构特征;

 讲黄酮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酸性时,为了突出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在幻灯片中出现一类黄酮化合物的结构,然后同步出其性质特点;比较不同黄酮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酸性大小时,用“>”或“<”进行排列;

 讲黄酮化合物的颜色反应时,用文字或图片展示反应的实验操作或现象,颜色的变化均用动画演示,强调变色的效果

槐米中芦丁的提取为实例讲黄酮化合物的碱水提取法时,用流程图表示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对于注意事项用不同颜色强调;

 溶剂萃取法分离黄酮化合物时,以流程图表示实验的具体过程和产生的分离效果;讲pH梯度萃取法分离黄酮化合物时,用流程图表示,对于不同萃取条件和所得的萃取部位用不同颜色强调,同时配以动画演示的效果;讲色谱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时,用不同颜色突出强调不同黄酮结构之间的主要差异,然后用动画方式展现分离效果;

色谱检识部分的学习,在分析显色结果时,用实际斑点颜色来表示;

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时,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差异;用不同颜色强调加入诊断试剂后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产生的变化;

 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特点时,用不同颜色强调主要的结构特征,然后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出现其相应的信号特征;

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归类、强调、总结,布置课后自测、学习资料、课外自主设计命题

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1从“黄酮”的字面意义开始引导学生认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芦丁、黄芩素、大豆素、甘草素的结构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结构的不同之处;

2以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芦丁、甘草素、葛根素和红花苷为例,由学生分析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巩固学生对黄酮结构分类知识的理解

3以黄芩苷、甘草素、葛根素和红花苷为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它们的颜色变化情况

4以芦丁为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其溶解性特点

5、在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时,给出6个黄酮化合物的结构,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如何应用颜色反应鉴别黄酮结构?”

6、以槐米中芦丁的提取为情境分析实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方式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碱水提取法,与醌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碱水提取法进行类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三类成分的共通之处和各自特点;

7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时,以4个黄酮化合物为例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方法所产生的分离效果和各自的优缺点;

问题1:这4个黄酮化合物的性质有何不同?

问题2:这4个黄酮化合物可用哪些方法进行分离?各分离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操作流程是什么?不同分离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8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时,以芦丁为例,师生共同分析其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特点。

课下互动:

1、课下自测:

1黄酮类化合物有哪些结构类型,每个类型各有何特点

2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和酸性与结构的相互关系;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用途?

4黄酮类化合物适用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5)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有哪些?操作流程分别是什么?能够产生怎样的分离效果?

6黄酮类化合物的聚酰胺薄层层析和硅胶薄层层析的分析结果有何区别? 

7)简述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

8)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信号特点。

2、利用QQ群作为网络交流平台,结合课堂所给出的学习资源,师生进行良性互动,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挑选其中部分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课上互动与课下互动交叉进行,及时进行评价,在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反馈。

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通过建立QQ群作为课外自主学习平台,将课程资料在群共享中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学时参考使用。

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video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aa-05c4&courseID=C040051&resourceType=coursevideo 中药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此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中药化学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与中药学、方剂配伍、中药炮制、中药资源等相关学科相联系,设计综合性命题,由学生任选一题,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并分析,给出解决方案,挑选其中有价值的方向开展实验研究。

1、含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中药在方剂配伍方面的研究进展;

2、含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中药在炮制工艺研究方面的进展;

3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4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中药的新型提取方法的研究;

5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中药生物合成的相关研究。

教学测量与评价:

1、从学生的出勤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到达教室,精神状态饱满,表现了对本课程的期待与热情,说明学生对本章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

2、从学生听课的状态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部分学生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这个知识点感到难度不小

3、从学生在互动环节的表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质量看,大部分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黄酮类成分的含义、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重要知识点,但对黄酮的波谱性质部分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

4、从实验课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操作能力等情况看,学生在实验课表现出良好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认真地完成实验,大部分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检识的相关实验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实验

5、从QQ群上的讨论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动性强,对学习资料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若干有意义的问题。

6、从师生交流情况看,教师亲和力强,学生积极表达,教师乐于倾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师生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7、从课后自测题目的完成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认真完成,掌握了主要知识点,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分析黄酮类成分的色谱法分离效果,对于黄酮类成分的波谱数据的应用熟练度不够、灵活性不足。

8、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表现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热情参与,部分学生表现出优异的科研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学生对较难的知识点特别是黄酮的波谱性质部分兴趣不高,出现畏难情绪,表现不积极。

解决办法: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主动询问学生对哪个环节有较大困惑,通过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课后布置相应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同时适当控制授课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2、 部分学生对黄酮类成分不同色谱方法的分离效果的分析出现混乱,不能有效运用各种分离方法

解决办法:简要复习之前学习的分离方法和技术的关键点,帮助学生回忆不同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特点,通过更多地实例分析和课后练习来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运用。

3、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部分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够。

解决办法:课下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4、 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够强,在运用柱色谱法分离黄酮化合物的实验中没有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

解决办法: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完成得不够理想的原因,总结实验操作中的不足,积累经验教训。

思维培养意识的体现:

本章是中药化学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部分知识点与第四章醌类化合物、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紧密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将这些内容相互关联,通过类比法和对比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三类成分的共通之处和各自特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学会将不同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学会“由点到面”的思维方法,将各种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化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除了把握好基本知识点,还穿插介绍中药化学学科的各方面研究进展,突出培养学生的传统中医药思维,更强调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应用到传统中药学的相关研究中。如介绍黄芩炮制工艺的相关研究、简述葛根芩连汤的配伍内涵等,引导学生认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传统技能的科学内涵,感受祖辈先人的博大智慧。

我们在教学中还贯穿了批判性科学思维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提取分离方法的具体应用,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合理方案,认识到通过不断地优化可以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通过提供课外自主学习命题,指导学生调研中药黄酮类成分的相关研究进展,学生可以感受到中药化学学科所释放的活力与魅力,了解各种先进学科与本学科的相互交融,认清其发展的潜力与不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