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学术交流与服务社会

提升有机化学课堂反馈实效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6 12:57:35 浏览次数: 【字体:

提升有机化学课堂反馈实效性的研究

郭占京马雯芳[1]黄宏妙钟海艺张笮晦张强丁世磊

(广西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传统的有机化学课堂反馈活动存在不足,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将雨课堂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引入有机化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建立面向学生的及时性好、针对性强、交互性高的实时有效反馈活动,而且可以建立面向教师的授课内容修正、授课讲解的详略、授课思路的拓宽等积极反馈活动。通过逐步示范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相关知识,而且能够获得思维能力。通过对有机化学课堂反馈实效性的研究,发现学生不仅提高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构建了自己知识体系,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堂反馈

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但课程中反应方程式数目繁多,分子结构式复杂,导致学生普遍感到“繁、杂、难”,感到知识难于理解和掌握,更难于运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使用雨课堂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反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雨课堂能够提供一个及时沟通的平台,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针对性强、反馈及时、交互性高的课堂反馈活动,同时该反馈活动不仅仅是面向学生,而且涵盖教师。

1 以“十三五”教改内容为目标,建立面向学生的反馈活动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化学习”等内容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已有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有效的课堂反馈活动能够显著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以“注重能力培养”为指导,运用雨课堂的课堂测试功能,建立具有及时性的课堂反馈体系

在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了雨课堂进行课堂测试。改变了人工批改作业导致反馈滞后的问题。如讲解“烯烃化学性质”知识点后,随即以雨课堂的课堂测试进行反馈。课堂测试内容侧重当前授课知识点中的易错问题,例如“利用马氏规则判断烯烃加成反应的方向性”。测试题型一般使用选择题。学生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根据设定好的答案对学生进行反馈并投影至大屏幕。若全部回答正确,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该部分内容,若部分同学有错漏,教师及时反馈,要求这部分学生再次解答。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学生能够接受反馈后及时更正,形成一个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的良性反馈。

1.2 以“个性化学习”为指导,运用雨课堂的投稿功能,建立针对性强的课堂反馈体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在班级授课过程中,教师忽视个体差异,面向大多数同学授课。如何提高针对性,促进个性化学习,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问题。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雨课堂,提供了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如在讲解“炔烃的命名”部分时,部分学生对最长碳链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的结构进行命名时存在困难,教师会给出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完成后需要使用投稿功能将自己的习题答案以图片的形式发送至雨课堂,教师在手机端或电脑端均可快速浏览学生答案,然后选择将其中一个或多个有代表性的答案投影至大屏幕进行点评(匿名或实名可选)。因为能够对某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单独点评,所以雨课堂的课堂反馈活动具有针对性强的特征。

1.3 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指导,运用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建立交互性高的课堂反馈体系

大学生一般习惯于听课,而不擅长提问,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无交互性。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雨课堂允许学生以弹幕的形式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在讲解“羟醛缩合反应的应用”时,教师开启了弹幕功能,要求学生对羟醛缩合反应的应用范围进行自由讨论。因为弹幕是匿名的,学生心理压力小,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以调节弹幕出现的速度,并实时对弹幕的内容进行引导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师的问题发表看法,还可以发送多条弹幕,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还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教师在该种反馈形式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主体是畅所欲言的学生,学生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真正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形成了高交互性的课堂反馈过程。

2 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教师的反馈活动

高校教师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取有益的反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1建立教师反馈体系可对授课内容进行修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修正。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雨课堂进行课堂前测、学情分析,教师在课前将预习内容提前发送至班级。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行预习,而且可以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完成预习的人数、未预习或预习一部分的详细名单在教师端后台均有记录,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并且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提出针对性反馈的情况,适度修正自己的授课内容。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命名法”时,大多数学生反馈内容较简单,授课时采用了略讲的方式,但在讲解“卤代烃的亲核取代”时,较多学生对该部分有疑问,授课时则进行了详细讲解。

2.2建立教师的反馈体系可针对学生掌握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讲解

教师对授课内容讲解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授课效果的好坏。若能借助雨课堂工具,对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则能提升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程度。雨课堂工具可以将教师授课的课件随着授课进度下发至学生的手机上,在每张课件下方都有一个标示为“不懂”的提交按钮。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雨课堂在讲授“丙二酸二乙酯中的碳负离子”的知识点时,多名学生对当前授课内容没有听懂,点击了“不懂”按钮,授课教师在收到多个“不懂”提示时,认识到自己当前讲解不到位,适当进行再次讲解,学生掌握程度大为提高。长此以往,教师对授课内容深度的把握会更熟练。

2.3 建立教师的反馈体系可对教学思路进行拓宽

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网络的过程,是充满交互性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的过程。交互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离开了交互性,课堂只能走向单向灌输。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雨课堂在每章节的总结部分进行讨论,允许学生以关键词的形式使用“弹幕”对本章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该功能不仅符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在引导、梳理学生发言的过程中,经常能从中感受到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进而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3 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建立长期的反馈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教改目标。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困惑该如何去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雨课堂不仅在课堂上提供良好的师生反馈体系,它亦可以延伸至课堂后。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在每章学习结束后,在雨课堂上交本章自行总结的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3.1 起始阶段构建各种类型的思维导图,激活各章知识点。

有机化学课程特点之一是知识点繁多。学生普遍反映难于记忆,更难于应用。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思维导图。

在课程的起始阶段,思维导图以简单列表结构为主,以孤立的知识点为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接受思维导图,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亦是激活各章知识点的过程。在本阶段,思维导图的作用是协助学生对授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作用[4]

3.2 在思维导图上勾勒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串联成“知识线”。

有机化学课程特点之一是知识点互相联系,但学生普遍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零碎,无法有效地将其联系在一起。如烷烃章节,主要部分有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化学性质等。若仍使用简单的列表式思维导图,对孤立的知识点一一总结,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停留在“点”上。故从烷烃章节开始,教师示例开始体现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如烷烃的示例思维导图是树形图。并以“化合物的特性基团”为树干,将相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串联成知识线。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亦是理顺知识点前后逻辑关系的过程[5-6]

3.3 注重思维导图的运用,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即便是以化合物的特性基团为主线帮助编织知识线,学生仍感到难以应用。如烯烃章节若仅是采用树形的思维导图,则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故从烯烃开始,教师的示例图表现出网络结构,在树形图的基础上,开始绘制横向的联系。如增加“可用于鉴别的反应”一项横向联系,分别将亲电加成中的“烯烃与溴的反应”与氧化反应中的“烯烃与高锰酸钾反应”联系在一起,横纵交叉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知识点、线如何应用的思考过程。学生对知识已经由掌握跃迁至应用层次。该过程亦已经从知识层次跃迁至能力层次 [7]

经过从点到线再到网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能清晰的梳理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知识网络的思维导图形式表示出来,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跃迁。

4 课堂师生良性反馈,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我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授课教师使用雨课堂授课,建立了实时有效的课堂反馈机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表现在课堂到课率高,抬头率高,学生的平时成绩与上届相比有明显提高,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亦由原来的72.1提高到79.7,且试卷中的合成题、推断题等综合性应用型的题目得分率有明显提高,说明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应用方法。良性反馈下学生的能够自行梳理出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建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亦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D].:,2012.

[2]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Long,M.H. The role of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C.Ritchie & T.K.Bhatia(cds.).Handbook of Language Acquision, Vol.2: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Academic.

 [4].[J].,2021(35):71-72.

 [5]. [J].,2020(17):84-85.

 [6],,.[J].(),2019,40(8):23-27.

 [7].[J].,2021(30):73-74.



[1]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0JGA208);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2020ZD003,2019A001)。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