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研室2022年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 教研室基本建设
1、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教研室一直以来都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建设。有机教研室共有教师8名,获博士学位教师7名(占教研室人数比例87.5%),其中正高级教师3名,副高级教师2名,讲师3名,高级职称占科室总人数62.5%。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100%,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100%。35岁教师共3人,比例37.5%。教研室教师队伍完全符合2020-2021学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3项(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的比例。
表1 教研室教师情况一览表。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历 | 学位 | 毕业学校 | 专业 | 职称 | 职务 |
霍丽妮 | 1982.01 | 研究生 | 博士 | 广西医科大学 | 药理学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李培源 | 1983.11 | 研究生 | 博士 | 广西大学 | 化学工程 | 研究员 | 教师 |
钟益宁 | 1967.04 | 研究生 | 博士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中药学 | 教授 | 教师 |
贾智若 | 1979.03 | 研究生 | 博士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中药学 | 副教授 | 教师 |
钟海艺 | 1989.07 | 研究生 | 博士 | 四川大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副教授 | 支部书记 |
崔浩 | 1990.02 | 研究生 | 博士 | 中山大学 | 有机化学 | 讲师 | 教研室秘书, 工会小组负责人 |
潘其明 | 1990.01 | 研究生 | 博士 | 清华大学 | 药物化学 | 讲师 | 支部纪委 |
李春玲 | 1972.03 | 研究生 | 硕士 | 广西大学 | 化学 | 讲师 | 教师 |
表
2、教研室工作制度执行情况
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教学工作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本教研室始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并严肃教学过程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扎实高效。
本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初通过教研室会议确定教研活动内容,除了对师风师德规定及楷模定期进行学习,还针对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制定教研室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展开青年教师试讲活动。本年度已经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各8次,青年老师试讲8次。每位老师除了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各项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相互学习,本教研室每位老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课活动中,切实希望通过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水平并完善自己的教法。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开展三级听课活动,教师同行相互听课4次,教研室主任听课8次,均有相关记录或材料,教研室还对听课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3、教材建设情况
本教研室教师上课选用的教材均为教材选用符合国家和学校要求,均为国家或省部级规划教材。教材库及时更新,使用近3年出版的教材比例达100%以上。此外,本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本年度霍丽妮、贾智若、钟海艺以副主编,编委的身份共同参与了人卫版《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下表为教研室本年度使用的教材,均已替换为最新版教材,且均为规划教材。
表2 教研室使用教材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 | 教材名称 | 出版社/时间 |
1 | 药学 | 有机化学ISBN:978-7-5132-6834-9。十四五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 |
2 | 药学 | 有机化学习题集ISBN:978-7-5132-7091-5。十四五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 |
3 | 中药 | 有机化学 ISBN:978-7-117-31634-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06 |
4 | 制药 | 有机化学 ISBN:978-7-117-31634-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06 |
4 思想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每一名教师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融合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把培养人才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青年教师“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治学严谨、勇于改革”,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广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业务专长”。增强工作责任感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本年度按照学校学院要求进行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师德师风的学习,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大纲修订中均融入了思政的元素。
5 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施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增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发展的示范,教研室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如广西医学类研究生导师培训班、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基层党支部书记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专题培训示范班等。
第二部分 教学运行及管理
1 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与教学计划
专业主干课程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了全面、具体的理论课教学大纲或教学质量标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学习指导,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专业教学计划为指导任课教师制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对教学目的、授课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划和要求。教研室定期根据学情和教材情况修改教学大纲或教学质量标准(已上交最新版本),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大纲修订中均融入了思政的元素。每位老师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表和教学计划,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教学。
2 教学档案
教学纸质版以及电子版档案资料搜集规范,分类装档,专柜保管,资料完整,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3教案讲义与教学设计
教师的备、教、批、辅、试卷出题及批改等都很认真,备课认真、要素齐全,每门课程都根据专业均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自有机化学中药学专业被评为一流课程以来,教学设计按照BOPPS教学方法进行了重新设计,混合式教学的改革还进行了导学案的设计。
4教学工作量
本教研室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医用化学》、《药物合成》和《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其中《有机化学》为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2022年度科室总课时数达3134学时,人均课时468学时,教学工作量饱满。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高职称教师占高职称教师总数的比例100%。
5青年老师的培养
教研室继续发扬老带新以及相互协助的精神,教研室氛围良好。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参加教学比赛、申报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提升自身能力等。教研室每次青年教师试讲或者比赛,所有的老师基本上均能到场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教研室获过奖的老教师均能把无私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资料进行分享,科研较强的老师也随时给青年教师一些建议和帮助。因工作出色,教研室钟海艺老师被评为2019-2021年度优秀教研室秘书,本年度青年教师崔浩获得药学院青年教师比赛二等奖,将代表药学院到学校参加比赛。
6教学改革及成果
(1)改革措施: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我教研室加强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包括文字、多媒体课件、题库、课例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此外,还利用科室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等在实验室增加投影仪、显微熔点测定仪、折光仪等教学设备,拟结合多媒体技术及最新实验进展,改变之前落后的实验手段,多角度向同学呈现有机化学实验的实用性,目前中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已根据实验设备进行修改并进行使用(详见实验指导),在改革成果后将推广至其他专业。
(2)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工作也是本教研室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教师均积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以及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些比赛不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加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教研室教师霍丽妮指导2018级中药学本科生曹琪祯、李秋红毕业论文获得2022年度优秀毕业论文;李培源老师指导学生参加2022年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学术论文创新成果竞赛获一等奖1项;钟益宁老师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广西赛区选拔赛银奖(排名第四)。钟海艺老师还指导学生参与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
7作业批改、考试
作业一般全批全改无差错现象每期作业批改次数一般都超过学校规定次数。实验报告一次一改。阅卷都较认真、仔细,对学生负责。考试卷都有详细得分点的参考答案,阅卷用红笔都有卷首分、题首分、要点分,每份卷、每道题都有签名,考试科目根据要求进行考试,学生考核均按照形成性评价的要求完成。
第三部分 工作成效
1教研室团结融洽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风范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科室教师不仅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而且还精于教学、擅长科研,加之各位老师长期共事、关系和睦,形成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不论是经验丰富的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讲师都满怀热情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教学、科研比武,老教师也都能针对性的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教研室氛围。教研室继续发扬老带新以及相互协助的精神,教研室氛围良好。教研室获过奖的老教师均能把无私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资料进行分享,科研较强的老师也随时给青年教师一些建议和帮助,目前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进步很快,教学科研上均有一定的成果。
2教学研究
本教研室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研教改项目以及参加教学相关比赛,教研室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了各种教学改革。科室本年度承担校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一般教改课题2项。此外,贾智若老师继续在治区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支持下展开混合式教学方法研究。霍丽妮老师负责以团队身份共同申报一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3.科学研究
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近年来,教研室教师共承担在研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9项,校级课题7项。本年度科室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省级期刊1篇,今年获得授权专利1项,申报专利8项(附表)。
教研室近几年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级以及省部级)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项目负责人 | 起止时间 | ||
1 | 基于Top1-Tdp1类两面针碱双靶点抑制剂多样性化合物库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No.220670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霍丽妮 | 2021.01-2024.12 | ||
2 | 钛种植体表面NIR介导姜黄素-碳量子点杂化PACT膜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51961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李培源 | 2020.01-2023.12 | ||
3 | 钛种植体表面Ag NPs/AMP 杂化生物相容性抗菌膜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512630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李培源 | 2013.1-2016.12 | ||
4 | 基于高价碘介导的氯化两面针碱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No.2018JJA140361)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霍丽妮 | 2018.1-2021.12 | ||
5 | 香豆素吖啶及吖啶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2014GXNSFBA118182)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霍丽妮 | 2014.1-2018.12 | ||
6 | 氧化石墨烯作为姜黄素钌抗肿瘤药物基因载体的构建和性质研究(2018GXNSFAA281345)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李培源 | 2019.1-2021.12 | ||
7 | 抗癌及识别 G4-DNA双功能(类)姜黄素金属钌化合物合成和作用机制研究(2017GXNSFAA198335)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李培源 | 2017.9.30-2020.9.29 | ||
8 | 钛种植体基台表面新型功能性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2014GXNSFBA118243)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李培源 | 2014.04.01-2017.05.31 | ||
9 | 黄酮类表面智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9GXNSFBA245088 | 钟海艺 | 2020.01-2022.12 | ||
10 | 海藻酸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多重响应形状记忆和载药行为研究 |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人才和基地专项,2020AC19063) | 钟海艺 | 2021.01-2023.12 | ||
11 | 多功能咔咯金属-有机框架的构筑及在二氧化碳捕获与转换中的应用研究 |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人才和基地专项(桂科AD19234096) | 崔浩 | 2022 | 四数九里香叶精油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化学技术与开发 |
2022年授权以及申请的专利
编号 | 申报/授权时间 | 发明人 | 专利名称 | 授权情况 |
1 | 2022 | 霍丽妮,黄嘉咏(研究生),贾智若,丘佩玲,严振硕(研究生),陈睿 | 香豆素-吖啶酮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2010117975.8) | 已授权 |
2 | 2022 | 高红伟,霍丽妮,陈秧玲(研究生),苑仁祎坤,杨世林,陈睿 | 双靶点非甾体抗炎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202210101670.7) | 申请阶段 |
3 | 2022 | 霍丽妮,陈睿,黄嘉咏(研究生),刘晓晨(研究生),徐浩(研究生),农雅琴(研究生),贾智若 | 3-芳基-4,5-吡喃香豆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2210705689.2) | 申请阶段 |
4 | 2022 | 霍丽妮,陈睿,黄嘉咏(研究生),刘晓晨(研究生),徐浩(研究生),农雅琴(研究生),贾智若 | 3-芳基-7,8-吡喃香豆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2210705698.1) | 申请阶段 |
5 | 2022 | 霍丽妮,陈睿,黄嘉咏(研究生),农雅琴,刘晓晨(研究生),贾智若(研究生),徐浩(研究生) | 直线型土甘草A类似物及其制备与用途(202210749248.2) | 申请阶段 |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本教研室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教师科研成果的层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教学文档的建立及规范化仍需努力。
3. 网络课程及一流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4. 网络课程及一流课程建设经费不足。
5. 题库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1. 继续加强教研室的科研工作,以老带新、传帮带,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发表更多的高质量的论文。
2. 教研室继续完善教学文档的修订、补充、规范。
3. 制定详细的有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向学院、学校申请录课经费,今年计划录制5个课程微课。
4. 加强教研室题库建设。
5. 教研室课时较多,教学改革、科研进展还是有些缓慢,拟通过新增1-2名博士为教研室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