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学术交流与服务社会

关于赴广州、深圳四校学习考察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6-03-15 12: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赴广州、深圳四校学习考察的报告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科研以及院系教研室建设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2015年12月20日—23日,药学院数理教研室主任韦相忠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赴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深圳大学(医学部)进行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在此次学习考察期间,合理安排考察日程,认真走访、全面了解,与兄弟院校开展了集体交流和对口交流,实地参观了兄弟院校的实验室、实训室、资料室等。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提高了认识,并与兄弟院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今后加强联系、合作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概况

(一)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

2014年9月12日,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现聘有专兼职教师60人,其中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31人,博士生导师6人。新聘教师中,清一色为博士学位,九成具有海外知名高校(或著名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坚持医学精英教育,以高层次培养为办学宗旨,实行高进、优教、严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设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心内、心外、心儿、肿瘤等方向)、基础医学等本科专业(后2个正在申报之中),并调整增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招收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30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收硕士生20名、博士生4名。各类学生自入校伊始一律实行理论和临床“双导师”培养制度。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正式招生前,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已邀请专家进行论证。课程设置中增加工科相关课程,凸显医学与工科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改革精神。前期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正在建设以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平台、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细胞与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为一体的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以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将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个层面开展实验教学。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建院之初就积极与海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五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东北药科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医学院在共建实验室、教学研究人员互访、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生访学、联合申报课题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并聘任了Roderic I. Pettigrew、福田宽、 龙靖之等国际知名教授担任医学院的客座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立足“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办学理念,融合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科、师资、平台等综合优势和第一临床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实力,坚持“医科教结合”,努力探索知名高等院校与一流医疗机构合作办学的新路子,为社会培养多类型、国际一流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目前中药学院共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正高42人,副高57人,中级职称41人,具博士学位者67人,硕士学位48人。副高以上职称占全院教职工的67.1%,博士学位占教师队伍的39.65%,硕士学位占教师队伍的28.40%。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0人,珠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 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8名;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5名以上、广东省优秀新产品评审专家1名;全国模范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2名。

中药学院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现有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六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及中药营销学三个方向。中药学专业2003年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中药学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中药)专业2005年被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制药工程特色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中药学、方剂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自1976年首次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至今,学院共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8793人,其中毕业生5310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人数3106人,专科生377人,硕士306人,博士44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630人,共有5463人。

中药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药学及药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中药学、方剂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七个方向,并于2003年获准设立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药学科”于200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资助;中药学科建设子项目“南药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综合开发利用”于2003年11月进入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2006年3月以优秀成绩通过子项目验收,2008年获准进入“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2010年获准进入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建设中。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创新,重在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 。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近五年来,除部分毕业生升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外,其他都能顺利就业,一次就业率保持98.42%。建设有药科类教学实习基地 129个,其中与平远南药资源有限公司、广东阳春一片天医药集团、广东中山中智药业集团等五家企业共建设了“中药产学研基地”,分别广东省药品检验所等30个企事业单位正式签约并挂牌建立教学基地,并与校外72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关系。中药学院与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香港中药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老吉药业、广药集团、霸王(广州)有限公司等大学和企业合作开发,共建创新链和产业链。并且与广东平远鸿运南药种植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互派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实行优势互补,开创产学研结合和中医药国际化新局面。

在2003~2011年期间,学院共承担各类课题349项,科研经费总计5177.87万元。其中纵向课题 245项,经费总计3435.58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5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7项。仅201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6项。学院共获得专利32项;取得新药证书及临床批件22项;共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共21项。另外,共发表科研论文519篇,其中SCI收录29篇。主编或参编专著94部。

(三)广州药学院(基础学院)

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前身为基础学科部,始建于1978年,第一任基础学科部主任为我校终身教授王启华。2004年3月更名为基础学院。基础学院是广东药学院本科、研究生及各层次、各专业院系基础医药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支柱,也是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心。基础学院遵循医药结合,加强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基础学院下设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生理学系、数学系、物理系等8个系,现有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基础综合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创新实践基地” ,以及校企共建的广东药学院先强药物研究院等教学和科研平台,广东药学院亮点工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2010年获基础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师资队伍,既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又有一批迅速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近年来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5项,国家和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4项,国家基金项目近30项。学院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共有11位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培训。

(四)深圳大学(基础)学院

深圳大学于2008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同年成立深圳大学医学院。2013年4月,为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深圳大学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校组建了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部以“高端、精英、超前、精湛”为办学理念,以“小规模、研究型、精英化”为建设原则,现有4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医学部约75%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三院院士,“双聘”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鹏城学者,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卫生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专家等杰出、知名学者。

医学部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1(理工学基础、医学预科)+5(医学本科)+4(硕博连读)”十年制精英式医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面大力推行教学改革,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结合PBL教学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入学后均有一名科研导师与一名临床导师);并推行“三早”教学理念,即“早期接触实践、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医疗器械专业采用学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学部积极拓展外部办学空间,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接轨,已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联合构建临床医学博士培养体系,并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医学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医学部在努力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同时,大力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并大力打造肿瘤、代谢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肾脏疾病和再生医学等重大疾病方向和前沿学科优势科研团队。现拥有深圳大学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变态反应分室等多个重点研究平台。医学部大力提倡和支持转化医学研究,部分成果实现产业化,其中,生化工程中心的重组人心钠肽(rhANP)项目在2012年底已与生产企业签署了产业化合同,合同总标的为4300万元。

 

二、经验做法

(一)把握关键点,争取领导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上级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支持是发展的关键。四所院校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校区建设推进和政策资金倾斜方面均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

(二)找准切入点,明确发展主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也就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次考察的四所院校都紧紧围绕这一发展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探索实验。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广州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培养专业人才下功夫,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全面推广“校-校合作”。建立了全套的与实地完全一致的模拟制药车间,而且与多家药厂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知名药厂实习。这无疑是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最好解读。他们不仅专业技能强过其他学生,同时又有大企业的实习经验,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学生技能、学校设备先进和企业人才不断的“三赢”局面。

(三)夯实支撑点,制定合理规划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实验室建设能够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推动学科跨越发展。这次赴广东药学院参观实验室建设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参观了数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黄榕波及介绍了数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已经相应实验课的开设,并一起就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研讨。座谈后,我们参观了数学学院的数学实验室,并听取了实验室管理老师的介绍。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从2004年开始建设数学实验室,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可容纳上百人的实验室,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四)明确着力点,突出学院优势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社会的进步需要技术引领,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高校对于培养是专业型人才、实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培养人才队伍时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四所院校立足行业背景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特色优势专业,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大力发展医疗、药学、护理等专业,专业设置涵盖医、护、药、康复等领域。

 

三、启示借鉴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促发展,勇于担当,促进学科建设。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加强科室教师思想的统一,促进观念的改变,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敢于挑战、敢于攻坚尤为重要。特别是广大党员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主动作为,居安思危,以中医专业认证评估作为新起点,以新校区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争取做到新校园、新设备、新思路、新气象。

(二)凸显特色强优势,准确定位

弘扬“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精神,坚持“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创业技能,造就优秀人才”的理念和“服务教学科研,争取有所突破”的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内涵建设。紧贴企业需求实际,优化教学内容,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做出品牌和特色。

(三)搭建载体创品牌,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主题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与企业合作,我们除了要与本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合作以外,还要鼓励教师主动出击,利用各种人脉和资源与知名企业搞合作,利用新校区建设的机遇,将知名企业引进校园,深化校企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次考察学习,深刻的感受到兄弟高校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和联系,吸收别人的先进做法,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与学校专业建设保持良性互动,在“融入”上做文章,为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而努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