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专业使用)
前 言
“分析化学”为药学、药物制剂和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典的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两部分。重点介绍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了解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
3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
3 分析化学的发展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目的要求
1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与种类及其统计性质,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
2掌握有效数字计算的规则及其应用,以及定量分析结果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误差的产生与种类;偶然误差;系统误差。
2误差的表示方法;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3 有效数字的意义,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以及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4 定量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溢出值的舍弃原则。
5 分析结果的比较¾显著性检验。
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滴定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有关计算。
2掌握基准物质的条件及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3掌握标准溶液标定及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2 滴定分析的基本条件。
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4 有关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目的要求
1 进一步巩固酸碱平衡理论,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2 在理解一般的滴定曲线的基础上,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其在酸碱滴定法中的应用。
3 熟悉推断弱酸、弱碱、水解性盐能否直接滴定的条件。
4 熟悉多元酸多元碱能否直接滴定的条件。
5 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计算。
教学内容
1 酸碱平衡、酸碱质子理论。
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混合指示剂。
3 滴定曲线及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4 强酸滴定强碱。
5 强碱滴定弱酸。
6 多元酸(碱)的滴定。
7 终点误差。
8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 应用。
实验:1/10mol/L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枸橼酸含量测定
第五章非水滴定法
目的要求
1 了解非水滴定的特点、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2 掌握溶剂的分类及溶剂的选择原则。
3 熟悉非水酸碱滴定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非水滴定的特点。
2 溶剂的性质与作用;溶剂离解性、酸碱性极性及溶剂的拉平效应与区分效应。
3 溶剂的分类与选择。
4 非水介质中的酸碱滴定。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能正确选择滴定条件。
2 了解常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3 熟悉中药中常见Ca2+ Mg 2+ Zn 2+ Al 3+ 的等离子的测定。
教学内容
1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2 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及其金属配合物。
3 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及酸度对稳定性的影响。配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
5 金属指示剂的原理。
6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 配位滴定中掩蔽剂的应用。
实验:0.05mol/L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水硬度的测定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
2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3 掌握计量关系,能熟练地进行结果计算。
教学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和计量关系。Nernst方程。
2 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3 碘量法。
4 高锰酸钾法。
5 其他氧化还原法。
实验: 0.02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第八章(1)沉淀滴定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银量法指示指示终点的原理及应用条件。
2 了解银量法的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指示终点的方法。
2 莫尔法、铬酸钾法
3 佛尔哈德法、铁铵钒法
4 吸附指示剂法
第八章 (2)重量分析
目的要求
1 掌握挥发法及其应用
2 了液¾液萃取法的原理及萃取类型
3 掌握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完全、沉淀纯度的因素及结果计算
4 了解沉形成的过程及其性质
教学内容
1 挥发法(直接法、间接法、应用)
2 液¾液萃取法(基本原理、萃取类型)
3 沉淀形态与沉淀的形成
4 沉淀完全程度与影响因素
5 沉淀的纯净
6 沉淀条件
7 沉淀的过滤灼烧与干燥
8 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9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