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1.掌握运用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方法或手段测试和评价人体基本动作和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
2.能运用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实验方法,验证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正确使用简单的测试工具测试和计算人体运动速度,掌握人体重心的计算方法,初步具备应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运动技术动作,分析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
3.采用实验法和运动实践法,通过测量采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并根据结果予以客观评定。
四、实验内容和学时安排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学时 |
实验类型 |
每组人数 |
备注 |
1 |
纵跳实验 |
2 |
验证型 |
4-5人/组 |
必做 |
2 |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关系 |
2 |
验证型 |
4-5人/组 |
必做 |
3 |
核心稳定性测试实验 |
2 |
验证型 |
4-5人/组 |
必做 |
五、实验指导书
1.卢德明《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郑秀媛.《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钱竞光、宋雅伟.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第二版).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年。
六、实验项目
实验一 纵跳实验
1.实验目的
学习测量人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分析原地纵跳的力学特征。
2.实验原理
(1)竖直上抛公式
(2)牛顿第二定律
(3)肌肉收缩的力学原理
3.实验内容
(1)试验方式可采用课堂演示方式进行实验。
(2)纵跳方式有:由半蹲开始无反向运动不加摆臂的纵跳;由站立开始不摆臂的纵跳;由站立加摆臂自由纵跳;由站立开始加摆臂作下蹲后稍停片刻(2~3s)的纵跳。
(3)每种纵跳各作3次,并求平均值填于表内。
(4)测试方法是被试者腰部系有皮尺站立在纵跳板上,将皮尺的另一端压在纵跳板上的松紧带下,并拉直记下其刻度H1。然后令被试者作纵跳,待落于板上后记录皮尺上刻度H2,两者之差即是纵跳高度,并将每次测得的H值登记在表格内。
纵跳实验记录表
纵跳方式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平均值 |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实验二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关系
1.实验目的
加深理解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掌握测定平均速率的方法。了解自己在不同跑速情况下的步长和步频的变化规律。
2.实验原理
(1)跑速=步长�步频
(2)步频=步数、时间
3.实验内容
(1)每个学生以慢速、中速、快速和最高速度分四次跑完20m,在20m跑的始端前有15m预跑,以便进入20m跑道后能以匀速跑完全程。记录20m跑的时间和步数。每组由4人组成,一人给起跑信号,1人计时,1人数步数,第4人为实验对象。实验轮流4次,直到每个人都做完实验为止。
(2)计算 根据所学的运动学公式,分别计算每次跑的速度、步长、步频,将结果填入表格内相应的栏目内。
(3)20m快跑 由站立式起跑开始,测20m跑的最高速度,记录下时间、步数、计算出速度、步长和步频。
4.主要设备器材
计时秒表、20米长卷尺。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登记表
项目 |
时间/s |
步数/次 |
速度/m�s-1 |
步长/m |
步频/s-1 |
备注 |
慢速 |
|
|
|
|
|
|
中速 |
|
|
|
|
|
|
快速 |
|
|
|
|
|
|
最高速度 |
|
|
|
|
|
|
最高速度(无预跑) |
|
|
|
|
|
|
实验三 核心稳定性测试实验(Mc Gill测试)
实验目的:了解核心肌群在躯体稳定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肌肉耐力与肌肉力量、肌肉训练水平有关。
实验仪器与材料:长凳、按摩床、挡板
实验方法与步骤:
(1)腰部屈曲测试:测试开始前受试者坐靠在一块与地面成 55�的挡板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成 90�,由同伴协助固定双脚;测试时,挡板向后撤离 10 cm,受试者保持之前的姿势,开始计时;当受试者的背部触碰到挡板计时结束(见图 1)。
(2)腰部伸展测试:受试者上体悬空俯卧于锻炼长櫈/椅上,髂前上棘置于长櫈/椅边缘,下体由同伴协助固定在长櫈/椅上,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掌心向上,上体保持水平姿势,开始计时,当上体出现晃动计时结束(见图 2)。
(3)左、右侧桥测试:受试者成左(右)侧卧,用左(右)臂弯曲成 90�支撑上体,左(右)手握拳,右(左)手置于体侧,两腿伸直,右(左)脚置于左(右)脚上方,当受试者臀部离开地面,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时计时开始,无法保持直线,计时结束,测试过程中,身体不能出现明显的前后晃动(见图 3)。
实验结果讨论:
对比同组(宿舍、班)内各测试对象的测试结果,结合各人的运动或健身习惯,从生物力学、体育学、营养学等的角度分析影响核心力量的因素。
测试结果
姓名 |
性别 |
年龄(岁) |
身高(cm) |
体重(kg) |
腰部屈曲(s) |
腰部伸展 (s) |
左侧桥 (s) |
右侧桥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