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广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课堂设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表
授课章节 |
区内第六章:美丽广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
授课学时 |
4 |
|||
所属课程 |
形势与政策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所属教研室 |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
授课专业 |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
|||
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学习了解“美丽广西”的内涵,通过“美丽广西”所描绘未来广西的样子,希望这个关键词如彩虹一般,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引起思考: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如何更进一步加快“生态立区,绿色崛起”步伐,建设美丽广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并主动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新路子。 教学重点:“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 。 |
||||||
2. 教学内容: |
||||||
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又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对中国的发展乃至对人类文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性问题来抓,并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探索实践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新路子。 二、生态文明引领,广西和谐发展 1. 科学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 2. 保持和扩大生态优势。 3. 以小资金引导大生态。 4.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机制。 5. 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 6. 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美好新家园。 7. 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 8. 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提升民生福祉。 9. 强化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撑。 10. 启动试点示范,引导带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三、推进生态文明,打造魅力广西 1. 持续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4. 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 5. 突出水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乡村建设,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导。 6.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四、结语 美丽中国,幸福家园。 广西山水清新秀丽,北部湾畔蓝天碧海,田园山色宁静淡雅……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亮丽的名片和特有的优势,也是八桂大地各族儿女长期以来不变的骄傲和坚守。让我们开展“美丽南宁”、“美丽北部湾”、 “美丽西江”等美丽广西行动, 永葆我们的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 |
||||||
3. 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
||||||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的学生,来自于全国五湖四海,通过一年多在广西的学习和生活,对广西风土人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他们对广西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宏观认知的外部环境,对于生态内环境而言,大多数学生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和认识,生态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措施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需要结合教材,补充大量外延知识,使学生通俗易懂地掌握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堂参与性较强,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强,能与老师一起良好互动,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采用启发法、归纳法、合作讨论法意识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落实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转变为轻松愉快地思想交流课,寓学习于生活,在不经意间使学生受到了教学理念的熏陶和感染,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内容。 |
||||||
4.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1.多媒体播放视频:《美丽广西》,事先提问:大家对广西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大家理想中的广西是怎么样的?视频播放之后引发讨论:如何建设美丽的广西? 2.通过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生态文明和美丽广西的定义,结合课上视频内容,帮助学生较快进入课程的主题。通过启发法,旁征博引深入介绍,加深对生态文明构建美丽广西的认识。 3.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讨论和归纳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再加之正确的引导即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4.教师在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学生等教学情境中,把学生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注意适宜地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归纳和整理。 |
||||||
|
||||||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 2.《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广西新闻网,2011年5月18日。 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中国环境网,2010年3月9日。 |
||||||
6. 课堂教学与媒体教学的结合 |
||||||
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相关图片和相关视频,整节课显得丰富而生动。讲授、互动、多媒体教学贯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寓教于乐,落实了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
||||||
7. 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拟提出问题:
3.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谈谈如何更进一步加快“生态立区,绿色崛起”步伐,建设美丽广西? |
||||||
8.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身体力行,为建设“美丽广西”尽一己之力? |
||||||
9. 教学测量与评价: |
||||||
|
||||||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
||||||
本门课程整体来说效果不错,通过视频演示、提问式驱动、小组讨论与老师点拨相结合,突破重点难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视频展示的形式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进而受到提问式驱动,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相当高,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求知需要,又能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在今后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意识。在讲授课程内容当中,我的言语、表情生动,行动自然,设计的多个教学讨论活动,充分联系了当今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体现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实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本门课程通过常规理论教授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方式,把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当前的形势和政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纯理论性的知识兴趣不大高,运用能力更是比较弱,使我意识到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时应尽量用学生身边和周围所发生的人和事进行设计和引导,力求教育无痕,只有这样的思政德育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政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践,在本次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丰富了教学内容,重视了教学艺术,真正的让学生在本次课堂上快乐地听、愉快地看、积极地想、大胆地说。 授课的不足:一是设计和安排了很多教学互动环节,时间掌控不好,有时候超时;而是课堂作业布置都是小组讨论或者思考,容易流于形式;三是未注意有部分课件的底色与字体颜色的搭配,二者对比度不强。以后这几方面要注意改正。 总之,思政德育课是一门十分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方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必须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不断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方能在教改浪潮中持续深化,不断向前。
|
||||||
11. 思维培养意识的体现 |
||||||
1. 培养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并主动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2.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