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规划
广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校本科各专业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它从整体上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把课程建设好,使其在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制定“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未来五年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开设始于07/08学年,本课程及前置课程、相关课程,我们一直在开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有了长期的历史积累,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考试题库等方面,都比较齐备,完全可以作为本门课程的前期准备,加以运用。
本课程目前专职任课教师5位,其中博士2位,硕士3位;教授1人,副教授1位,讲师3位。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水平较高,事业心、责任心都比较强,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学校党委、行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对本课程的建设予以全力支持,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领导、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的教育,使本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校级精品课程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学生满意为衡量标准,分步推进,使课程建设上水平、上层次,成为我校课程建设中的优秀课程。
三、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总体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努力达到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条件完备、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入,教改科研成果显著、教学质量上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核心课程。
阶段目标:
2018-2019年,形成建设规划,初步完成教研室框架建设。
2020-2021年,基本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022—2023年,通过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验收,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四、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
1. 课程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按照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文件新精神,由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并加入“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组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部分,在整个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立足于现在的教材,如何突出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性、整体性,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讲好本门课程的关键。我们将认真研究,反复修改,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本课程体系。
- 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建设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新“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本门课程大纲的修改和修订。在现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2018年07月—2019年07月,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组织全体成员研究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考核大纲,并尽快适用于2018级所有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
- 教学内容建设
要坚决按照中央新精神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篇章结构,着重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把握热点,解析疑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下功夫。
- 教学方法手段建设
革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讲授、问答、讨论、指导阅读原著、指导撰写论文、指导社会实践,变灌输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使他们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革新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等手段,增加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益。2015年秋季开始使用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应用慕课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建设的进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改革。计划课外实践不少于16学时,主题讨论不少于2学时,课程主题论文不少于1500字。
根据时代特点、理论内容和环境内容的新变化,广泛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新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如原则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调节评估和研究提高方法等,进行多侧面、立体式、全方位的研究,适应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时,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探究性学习、情景式教学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把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传递给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任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程建设中尽快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改革,积极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慕课,实现全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和慕课教学。
- 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目前专职任课教师5位,其中博士2位,硕士3位;教授1位,副教授1位,讲师3位。教师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还存在调整的空间,一是要冲刺副教授高级职称的申报;一是要引进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形成梯队建设;三是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2018年7月-2023年12月, 加强对师资力量培训,外派老师学习进修。其间,组织本课程组全体成员考察学习相关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 教材、教辅资料建设
教材、教辅资料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在教材上,本课程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目前的教材是全国唯一,没有选择余地。从学生的立场看,这本教材的可读性不强,有必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编写一本教辅读本,以便学生结合实际,更好地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
7.考试命题、考核方式改革的规划
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进一步丰富考核形式。在考试命题上主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改变单一的传统试卷考核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设计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写作实践;精心设计“学术辩论实践”。开展题库建设,2019年7月起步,20122年基本完成,2023年形成本课程系统的试题库。
8.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规划(暑期社会实践和课外科研)
建立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践课,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参考题目和自选题目相结合进行社会实践,以每人写一篇论文和每小组做一个PPT并演讲的方式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的作业。
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项课外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熏陶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教学资源上网规划
2019年1月-2020年10月,完成本课程资源的上网准备工作。
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设计完成《原理》课网页建设。
2020年11月—2023年12月,收集整理并上传课程电子教案、网络学习PPT、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课外学习资料等。
五、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 进一步修订、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划和年度计划
2018年-2019年主要是制订、修订、完善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本课程的教案,教学各环节上进一步建立起规范化的要求,完善各项具体制度,形成比较系统的本课程建设的各项文件。2018年主要题库建设、网页建设。
-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一是坚决落实思政理论教学部部关于教师学习的规定,超额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在自学的基础组织集体学习;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本课程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三是加强进修培训,组织参观考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加大教改教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提倡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一是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申报;二是积极推进社科成果奖成果申报、教学改革成果奖申报;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四是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科研攻关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水平。
-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评估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程。需要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切实努力。为此,学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工作成绩作为年底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加强检查督促、考核评估,提升质量监控水平。同时,民主管理,用好课程建设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