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实验实习教学

组织胚胎学实验准备流程(8学时)

发布时间:2020-11-30 11:09:14 浏览次数: 【字体: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准备流程

前   言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的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均属于医学基础学科的形态学范畴,也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实验主要是通过观察组织切片、观看图谱以及多媒体图像、模型及电镜图片等,把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课上的组织切片相互验证,加深和巩固对组织、器官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除验证性试验外,还适当开展一些综合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形态学实验操作能力,学会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良好的科学作风。胚胎学则通过模型和各种视频的学习,掌握人体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结构变化(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因此在强调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实验课,使学生既能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基本技能的操作,从而验证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验项目一:

 

课程名称

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

中医桂派杏林班、中医定向、中医养生、中医儿科、中医康复、中医骨伤、针推、壮医、护理专业

实验项目名称

显微镜使用、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制作与肥大细胞染色

分组情况

20人/组

实验目的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熟悉观察标本的注意事项。

4.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维护方法。

  1. 了解组织学石蜡切片标本的制备过程。

6.通过该实验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光镜结构;

7.通过细胞结构特点加深对肥大细胞功能的理解;

8.学会制作铺片,学会肥大细胞染色方法和原理。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并通过该实验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光镜结构。

2技能目标:通过本实验,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和组织学绘图方法和技巧。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

4人文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爱护标本的意识,并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医学情怀。

实验器材

数码互动显微形态网络教学系统(显微镜、电脑);学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光学显微镜、镊子、手术刀、载玻片、盖玻片、医用纱布、抽纸、牙签等。。

实验材料

教学玻片,模型,实验动物:小鼠。

实验试剂:中性树胶、肥大细胞染色液、75%酒精、80%酒精、85%酒精、90%酒精无水酒精、二甲苯等。

操作流程

显微镜使用:

1.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

(1)调线:本实验室使用的是双筒显微镜,使用前根据自己的瞳孔的瞳孔距离,调整好双目间距。

(2)对光:将低倍物镜对准载物台正中的圆孔,依次调整以下装置。

1)电源:打开显微镜光源。

2)光栅:调整光栅开孔的大小。需较强光时应将开孔调大,需弱光时应缩小。

3)聚光器:调节聚光器的位置高低。聚光器上升则视野较明亮,下降时则较暗。

(3)低倍镜观察

1)打开光源后,将镜筒升高或下移载物台,标本放置于载物台上,并用片夹固定,将观察的组织或器官移至载物台圆孔正中。注意应使标本有盖玻片的一面向上。

2)用双眼观察目镜里的视野,缓慢转动粗调旋钮,使镜筒换换下降(或载物台缓缓上升),至所观察的图像清晰为止。

(4)高倍镜观察

1)将低倍镜下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正中。

2)在低倍物镜观察清晰的前提下,换高倍物镜,无需调节粗调旋钮,只需缓慢前、后调节细调旋钮直至图像清晰为止。多数显微镜转换高倍物镜后,仅需要稍微调节细调旋钮就能得到清晰的图像。注意在用高倍物镜观察时,不可用粗调旋钮调节,否则极易损坏镜头和标本。

3)如视野不够明亮,可略上升聚光器、调整光栅或调整光源强度。

4)如反复调节细调旋钮仍得不到清晰的图像,应检查标本的盖玻片一面是否向上(如标本的盖玻片一面向下,则不能再高倍镜下观察清楚)。

5)观察完毕后,务必先将高倍物镜转换成低倍镜或升高镜筒(下移载物台)之后,方可取下标本,否则同样极易损伤镜头和标本。

二、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制作与肥大细胞染色

1.制作小鼠肠系膜铺片:麻醉后脱臼处死小白鼠,腹部朝上,分别将肢端以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打开腹腔暴露肠管,于肠管间轻轻拉出肠系膜,剪切2mm2置于载物片中央,用分离针轻轻铺平,完成肠系膜铺片。

2.染色:肥大细胞染色(染色步骤见下图)。

 

3.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将中性树脂封片的肠系膜铺片置于普通显微镜下观察。

低倍镜下选取肠系膜铺片厚薄均匀的视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肥大细胞,细胞质内颗粒呈紫红色,细胞核呈淡蓝色或无色

注意事项

(关键点)

  1. 注意显微镜低倍、高倍观察的侧重点;
  2. 注意观察肥大细胞的光镜结构;
  3. 注意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4.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5.完好剪取肠系膜并平铺于载玻片上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用镊子夹住剪开之膜的边缘,防止膜皱缩成团,用镊子将膜放置于载玻片上后,再用解剖针将膜铺平。

实验布置情况

1 教师台放置照片:

         

             

2 学生台放置照片:

             

 

 

 

 

3.实验操作台放置照片:

 

 

 

 

预期结果

(评分标准)

  1. 通过观察组织切片,把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课上的组织

切片相互验证,加深和巩固对组织、器官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

2.铺片制作厚薄比较均匀,染色均匀;

3.肥大细胞形态呈圆或者椭圆形,胞质内可见大小较一致、分布较均匀的

紫红色颗粒。

4.绘制输送结缔组织结构示意图,教师根据示意图的美观、结构、文字标注等给以评分。

 

 

实验项目二:

 

课程名称

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

中医桂派杏林班、中医定向、中医养生、中医儿科、中医康复、中医骨伤、针推、壮医、护理专业

实验项目名称

血涂片标本的制作和血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分组情况

20人/组

实验目的

  1.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血涂片,使学生熟悉血涂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术。
  2. 学活血涂片的染色方法。
  3. 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别各种血细胞。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实验,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技能目标:通过本实验,学会血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血液的染色方法。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形态学技术操作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文目标:培养学生适当无偿献血的奉献精神。

实验器材

医用采血针、抗凝管、载玻片、盖玻片、记号笔、棕色小口瓶、研钵、玻璃棒、Motic光学显微镜、染色缸等。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大鼠或者兔子。

实验试剂:瑞氏染液、生理盐水蒸馏水、医用酒精棉球或碘酒棉球、磷酸盐缓冲液、中性树胶、二甲苯、酒精、甲醇等。

操作流程

1.兔子心脏采血的操作流程

(1)兔的抓取:缓慢轻轻靠近兔子,先用一只手抓住兔子颈部皮肤,另外一只手托住后肢抱起靠在操作者胸前。

(2)兔的保定:取仰卧保定于固定台, 用绳系牢四肢, 使头颈伸直为防止采血时兔挣扎, 助手一手拽耳固定头部, 另一手抓住兔腿, 固定后躯。

(3)采血方法

①确定心脏的生理部位。家兔的心脏部位约在胸前由下向上数第三与第四肋骨间。
②选择用手触摸心脏搏动最强的部位(剑状软骨左侧),去毛消毒。
③将稍微后拉栓塞的注射器针头由剑状软骨左侧呈30℃-45℃刺入心脏,当家兔略有颤动时,表    

明针头已穿入心脏,然后轻轻地抽取,如有回血,表明已插入心腔内,即可抽血;如无回血,可将针头退回一些,重新插入心腔内,若有回血,则顺心脏压力缓慢抽取所需血量。采血约10ml。

2.血涂片制作

首先由实验课教师讲解并示教, 最后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涂片:用吸管滴一滴兔子的血液在载玻片上,然后左手持载玻片,右手以边缘平滑的另一载玻片的一端成30-45度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然后将沾有血液的载玻片以均匀的速度向前保持平稳地移动,即可在载玻片上形成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薄层血膜。血涂片制成后可手持载玻片在空气中挥动,使血膜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

(2)染色: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用滴管加瑞氏染液2-3滴,使覆盖整个血膜,室温下染色约1-3分钟,然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鲜蒸馏水,与染料混匀再染色5-10分钟。

(3)冲洗:染色结束后,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冲洗,去掉涂片上的染料,然后用自来水温和冲去染液,至血膜呈淡红色。

(4)封片:待玻片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后,中性树胶封片。

注意事项

(关键点)

1.取血不宜过多,以免涂片太厚影响观察。

2.要使涂片厚薄均匀,拿片角度应适当,速度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3.涂片一般后半部较好,白细胞在其边缘和尾端较多。

4.用力过猛有时可致白细胞破损影响观察。

实验布置情况

1 教师、学生台放置照片:

          

              

2 实验操作台放置照片:

            

 

 

 

 

预期结果

(评分标准)

1. 辨认红细胞、各种白细胞及血小板。注意参看教材及实验指导所附的彩图。

2. 红细胞:圆形,无核,呈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浅。

中性粒细胞:圆形,比红细胞大,胞质呈淡红色,内含淡紫红色的细小颗粒,分布均匀。分叶,2~5叶不等,大多为2~3叶。叶间有染色质丝相连,染成蓝色,也有不分叶的杆状核。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较少,较中性粒细胞大,胞质呈淡红色,内含大量粗大的桔红色颗粒,分布均匀而密集。核多为2叶,染成蓝色。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极少,很难找到。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蓝色颗粒,分布不均,常遮盖核。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浅。几乎不见(为何?)

淋巴细胞:大小不一,以小淋巴细胞居多,其直径似红细胞。核呈圆形,占细胞的大部,一侧稍有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染成深蓝色。胞质少,呈一窄带围绕核,染成蔚蓝色,有时含少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大的淋巴细胞胞质较多,核染色浅。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数量较少。核呈肾形与马蹄铁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染色较浅;胞质较多,染成灰蓝色,内含较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血小板:体积最小,直径约为红细胞的1/3,成群分布在血细胞之间,呈不规则形,胞质染成浅蓝色,中央含紫色的颗粒。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