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学时教学进度与教学设计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进度表 | ||||||||||
授课年度: | 2013-2014 | 上 | 学期 | 填表日期: | 2013年7月10号 | |||||
授课课程: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授课教研室: | 组胚教研室 | |||||||
授课专业: | 中医定向 | 年级: | 2013 | 班级: | 学生人数: | 60 | ||||
授课日期 | 周次 | 星期 | 节次 | 授 课 内 容 | 任 课 教 师 | 授课类型和地点 | ||||
2013.11.1 | 8 | 五 | 6-9 | 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 | 赵飞兰 | 理论课(1-217) | ||||
2013.11.8 | 9 | 五 | 6-9 | 结缔组织、血液 | 赵飞兰 | 理论课(1-217) | ||||
2013.11.22 | 11 | 五 | 6-9 | 软骨和骨、肌组织 | 赵飞兰 | 理论课(1-217) | ||||
2013.11.29 | 12 | 五 | 6-9 | 肌组织、神经组织 | 赵飞兰 | 理论课(1-217) | ||||
2013.12.6 | 13 | 五 | 6-9 | 中空性器官:中动脉、胃;小肠 | 赵飞兰 | 理论课(1-217) | ||||
2013.12.13 | 14 | 五 | 6-9 | 实质性器官:肝脏、肺、肾脏 | 赵飞兰 | 理论课(1-217) | ||||
2013.12.20 | 15 | 五 | 6-7 | 网络学习 |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
课程章节 | 第3章第1节 固有结缔组织 | 授课学时 | 2学时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 设计者 | 范蓉 | ||
授课专业 | 中医学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一、 (设计理念): | |||||
1. 遵循系统性原则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指导下进行本小节的教学设计; 2. 遵循科学性原则 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3. 遵循主体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技能目标: (1)通过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组织学》核心的学习方法——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 (2)让学生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组织学名词概念多,需记忆的知识点多,在学习过程中对重要的概念多次强化,把知识点化繁为易,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正能量,克服学习畏难的情绪; (2)在教学中强化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体会组织学学习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培养医学分析思维; (3)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重点: (1)疏松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2)基质的分子构成和作用; (3)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形态特点与分子构成; (4)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5)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 难点: (1)分子筛的构成; (2)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学生在绪论及上皮组织章节内已经学习了组织的定义与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横向比较,加深对结缔组织组成特点的掌握。在固有结缔组织章节内,由于疏松结缔组织涉及基质数量多、纤维种类齐全和细胞种类多的特点,因此疏松结缔组织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概念多,运用灵活,学生对其记忆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部分是理科生,接触过一些生物学知识,具有细胞器等知识基础;而部分为文科生,虽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但缺乏前期的高中生物学知识基础,且分析能力较弱,在本章节再次强化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强化知识点,另一方面加强思维分析,结合实例,体会医学知识的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 教学预测: (1)学生对疏松结缔组织中“疏松”两字的理解:以往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疏松”的涵义指的是细胞数量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凡是结缔组织其细胞数量都是少,疏松结缔组织是在满足结缔组织组成共性的基础上,其“疏松”是指细胞外基质中基质量多,纤维含量少、排列稀疏,故称为疏松结缔组织。在掌握这一知识点之后,就能相对比较轻松地理解本章节后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的内涵。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尽管数量少,但是种类多。在组织中细胞是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顺利掌握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是本章节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非常强调《组织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是单纯地记忆,而是运用),强化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既复习巩固了前面绪论中的知识点,又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为知识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3)设计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区分上皮组织的完全性修复与疏松结缔的瘢痕性修复的区别,从而巩固上皮组织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知识点。 (4)通过课堂作业,一方面让学生熟悉理论考试题型,另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5)在脂肪组织知识点引入相关组织学前沿知识,设计问题,介绍一些参考文献,引导学生课后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实验课中集中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教学模式:综合型 教学过程结构: 开始
【回顾前期知识,引入新课内容】 结合多媒体图片识别,复习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强化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的组成差异,引入凝胶状态的固有结缔组织。 板书:固有结缔组织 【设问,引导重点内容】 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与网状组织。 设问:疏松结缔组织中何为疏松? 引导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特点:基质大量,纤维排列稀疏、种类齐全,细胞数量少、种类多。学习疏松结缔组织兼顾了基质、纤维和细胞等各方面知识点,所以疏松结缔组织是本章节的重点。 板书:一、疏松结缔组织 【讲授】 通过课件显示疏松结缔组织的模式图及实物图,强化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特点。首先讲授疏松结缔组织符合常规结缔组织的组成特点,含有大量的细胞外基质。 板书:(一)细胞外基质 在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最多的是基质,讲解基质的组成成分 板书:1.基质
【板图图解、举例】 基质包括蛋白多糖、糖蛋白与组织液 板书:蛋白多糖、糖蛋白、组织液 通过课件显示蛋白多糖的组成及分子筛的模拟图 通过板图显示分子筛的形成,引出分子筛的定义和作用 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例,结合板图,阐释透明质酸酶对分子筛的破坏作用及后果 【略讲】 结合课件讲解糖蛋白的分子类型及作用
【讲授】 结合课件及模拟图讲授组织液的形成及作用
【对比图解法、举例】 板书: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讲解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形态、染色、分子结构及特性 通过空腹与就餐后胃体积与形态的状况,阐述胶原纤维的韧性与弹性纤维的弹性的组织学意义
【复习前期知识,巩固学习方法】 从形态、结构与功能三者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巩固前期学习的细胞器。通过课件显示细胞的学习方法,引导疏松结缔组织中四种细胞的学习 【重点阐述、知识结构推理演绎】 板书:3.细胞: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分布,介绍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的差异 板书: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分布,在阐述功能的时候借助自制动画演绎趋化性概念 板书:浆细胞 浆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分布 板书: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分布,阐述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
【演绎归纳总结,结合实例分析】 总结疏松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包括:组成、特点、功能,结合实例,用已学的知识分析现象,强化医学知识的实用性。 【举一反三,引导学习】 在疏松结缔组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板书:二、致密结缔组织 让学生体会致密的涵义,掌握致密结缔组织的分类 板书:三、脂肪组织 了解脂肪组织的构成特点及其分类 板书:四、网状组织 了解网状组织的构成及作用 【课堂效果反馈】 通过完成本章节的课堂作业,一方面让学生熟悉理论考试题型,另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课后自主学习引导】 针对脂肪组织构成特点的特殊性,探讨脂肪组织的其他功能,归纳近期脂肪组织的组织学研究新进展。
结束课程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主板: 固有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外基质 1. 基质:蛋白多糖、糖蛋白、组织液 2.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二)细胞 1. 成纤维细胞 2. 巨噬细胞 3. 浆细胞 4. 肥大细胞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副板(板图) (演示分子筛的形成及破坏)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媒体类型教学内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占用时间(分钟)课件复习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的组成特点AFEC2课件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特点概述AEAC3课件、板图基质的组成及功能BCDD15课件纤维的类型、形态特点与分子组成BFCD10课件复习相关亚细胞结构,强化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DEDG5课件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ABCDADE25课件、实例归纳总结疏松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ABFDF5课件致密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GC3课件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GC5课件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GC3课件课堂作业思考题GF2课件课后自主学习布置EGH2
教学作用: A——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B——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C——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D——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E——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F——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G——自定义 使用方式: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讨论 H——自定义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1)复习上一章节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知识点; (2)阐释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的涵义; (3)利用已学知识对完全性修复与瘢痕性修复的诠释; (4)课堂作业的完成。
课下互动: (1)针对脂肪组织构成特点的特殊性,探讨脂肪组织的其他功能,归纳近期脂肪组织的组织学研究新进展,于后续实验课上以小组形式归纳总结与讨论; (2)进入学生班级所在的学习QQ群,进行组织学相关知识点的释疑与讨论。 | |||||
五、学习资源: | |||||
(1)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8版)》,邹仲之、李继承 主编,人卫出版社,2013年; (2)参考书目:《现代组织学》,成令忠等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3年; (3)参考文献:Flouris AD, Dinas PC.Impact of regular exercise on classical brown adipose tissue.Clin Endocrinol (Oxf). 2015;Dempersmier J, Sambeat A, Gulyaeva O, et.Cold-Inducible Zfp516 Activates UCP1 Transcription to Promote Browning of White Fat and Development of Brown Fat. Mol Cell. 2015.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在学习固有结缔组织章节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以往同学对脂肪组织构成的质疑,从而点出脂肪组织的特殊性,结合近期脂肪的组织组织学研究热点,列出问题:(1)早产儿出生后为什么要放入保暖箱内?(2)在哪些地区的成人极有可能体内含有棕色脂肪组织?为什么?(3)“有钱难买老来瘦”,中老年疾病很多与肥胖相关联,请问脂肪组织的功能除了本章节提到的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填充与产生热能以外,还有哪些功能?然后结合一些学习资源,让学生于课后自主学习,在后续实验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评价: 上课负责,课堂气氛活跃,在讲课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有启发性,并能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进行对细节问题的思考,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我评价: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枯燥乏味的专业基础课生动具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实践,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1)未进行双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正准备尝试使用部分外语原版教材; (2)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优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医学教学观念。 不足与建议: (1)有些问题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擦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3)教学亲和力不够,有待改善对学生的引导——营造师生平等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组织胚胎学 | ||||
课程章节 | 血液 | 授课学时 | 2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 | 设计者 | 黄荣师 | ||
授课专业 | 定向中医学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一、(设计理念): | |||||
让同学们对血液的各种细胞有基本的认识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红细胞的功能,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培养学生对组织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用所学知识理解西医基础理论,加深对医学的热爱。使学生认识到血细胞重要性,进而对组织学产生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医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医学的整体观思想。使学生明确组织学对西医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重点: 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难点: 红细胞的结构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1.课程授课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均为理科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及网络讨论。 2.学生已学习了解剖学,对人体肝脏、肾脏、胰腺的部位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红细胞有常识性的了解,但对红细胞功能及白细胞种类和功能不了解,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该专业的学生已学习了组织学,对组织学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红细胞功能,结合临床和实际生活,可望激发学生对血细胞兴趣,乃至对组织学和西医学的探索热情。 4.本课程涉及到的红细胞功能问题,虽然是学习的难点,但本专业学生已学习了解剖学和部分组织学,预测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难度会有所降低。 5.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医学的思维模式,但是关于生命科学对组织学的支撑作用并不十 分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临床相联系,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 让学生逐渐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更好地认识医学理论。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本章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还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 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悬念氛围,通过板书与PPT结合,按照反应阶段逐层分析,如:讲述红细胞结构时,板书在写出结构前停顿下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若有什么结构可能性?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后,在板书中补充完整。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将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白细胞分类要点总结为1、2、3、4、5五个数字引领的短语,便于学生掌握。注意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详细讲解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区别,以及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不同,便于学生理解。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一侧为多媒体屏幕,一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一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如:1 提出红细胞的结构问题后,待同学们回答后写出具体内容 2 详细解释白细胞的分类标准后,写出具体种类 3血小板的结构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1.通过PPT的图表形式和分级显示的特点,配合讲解逐步明确红细胞的结构和多方面功能。 2.多媒体图片演示光学显微镜下各种血细胞形态和特点。 3.对白细胞种类进行重点详细讲述,将小标题使用红色加飞入的动画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 4.通过多媒体展示,将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电子显微镜图片,投影出来,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便于理解。 5.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讨论题目。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1.给出相关的多种情境,让学生看到本章内容的广泛应用,以问题的方式引课: 用红细胞是圆形的吗?引出问题“红细胞的特殊结构“,启发学生分析出此结构的作用。 2.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找出嗜碱性粒细胞和之前学习的什么细胞类似。 ②教师举例引起课堂讨论:举例说明血友病的凝血障碍,以及其他凝血性的疾病涉及到血小板。由此引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延伸学习,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③通过演示实验引起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图片,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判断,引导学生讨论。 ④用类比和对比引起课堂讨论: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区别。 3.分小组课堂讨论: ①运用红细胞功能学习,分析临床上说的贫血 的原因,并探讨红细胞与血型的联系。 ②联系生活实例,说明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课下互动: 1.课下自测:简述红细胞结构和功能。 说出白细胞的种类。 2.展开以下内容讨论: ①一氧化碳中毒是什么原因 ②脓液中含有哪些白细胞
| |||||
五、学习资源: | |||||
1. 教材:《组织胚胎学》邹仲之 主编,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临床专业第七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本书为西医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 教学参考书:《组织胚胎学》成令忠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多媒体课件:自制“血液”课件。 参考文献: [1] X. Shi, X. G. Lu, L. B. Zhan,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ZiBu PiYin recipe on the hippocampus in a rat model of 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 a proteomic analysis. Diabetologia, 2011, 54:1888-1899. [2] Yun S. Lee, Woo S. Kim, Kang H. Kim, et al. Berberine, a Natural Plant Product, Activates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 Diabetes, 2006, 55:2256-2264. [3] Weijia Kong, Jing Wei, Parveen, et al.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 Nature Medicine. 2004, 10(12):1344-1351.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指导学生就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 1.血小板参与凝血的机制 2.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有何关系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评价: 1.课堂提问和课下自测学生完成质量较高,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有欠缺,不能灵活运用前期学过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血细胞的学习感到有一点难度。 2.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情感教育,亲近学生,受到学生的喜爱。 4.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讨论时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学习效果不理想;个别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仍然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自我评价:发挥尚可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1.部分学生对前期知识掌握不足,如讲到红细胞结构时,提到“结构决定功能”这个概念,发现学生对于此知识理解不深,不能用这些知识来推敲问题。 解决办法: 1.后期通过适当的小测验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记忆。2.学生课上互动积极性有所欠缺。 2.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使其信心增强。另外,通过网上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组织学 | ||||
课程章节 | 第九章第2节消化腺——肝脏 | 授课学时 | 2学时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 | 设计者 | 赵飞兰 | ||
授课专业 | 定向中医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一、(设计理念): | |||||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以供人体新陈代谢活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而营养物质的摄取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被摄取的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内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把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消化;肝脏还具有极其复杂的生化功能,可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直接分泌入血;还参与糖、蛋白质、脂类、激素、药物等的代谢,并具有防御、解毒、造血等功能。肝脏结构的异常将导致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肝脏正常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有利于我们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本文就肝脏组织学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和临床,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掌握肝脏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肝小叶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门管区的位置及组成。 2.熟悉胆汁的形成及排出途径。 3.了解肝脏血循环特点。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描绘光学显微镜下肝小叶及门管区的正常结构; 2.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肝脏的功能以及肝脏与胆囊的关系; 3.通过学习,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通过学习,能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学会养肝护肝等肝脏保健方法。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学习态度: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异常将导致功能的异常,进而导致疾病产生的严谨态度。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肝脏常见疾病及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的健康及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提高卫生保健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重点:肝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难点: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医学院校大一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具备强烈的探索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消化系统有了一定 的认识,知道了消化和吸收,也常听说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相关的肝脏疾病,但是他们对肝脏的具体结构和功能还不是很清楚。这部分内容又可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联系其他基础和临床学科,让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教学预测: 在中医院校,很多专业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科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相对较文科生强,这种情况下,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个组均有文理生,取长补短,各抒己见,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大理想化。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本节课首先从一个临床例子(黄疸)开始讲解分析(情境导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兴趣;其次,对教材内容未提及的相关知识加于拓展,例如:古人用“肝胆相照”这个成语来形容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那么肝胆之间是否在功能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呢?拓展肝脏功能之一:分泌胆汁;进而确定本节课要呈现的肝脏的功能这个内容;再次,将肝小叶的结构、肝脏的功能等教材内容与拓展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逻辑。针对大一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对基础医学的知识也还处于一个初学阶段,故先提出案例再诱导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方法选择上,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导向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具体过程如下:导学 → 小组讨论探究 → 师生互动 → 探究内容展示 → 点评总结。 具体授课时间安排: 1. 情境导入:黄疸、肝掌……(5 min) 2.肝小叶(Hepatic lobule):(55 min) 形态大小:多面体大细胞,直径20~30 m. 合成蛋白质 分泌胆汁 生物转化 5.肝内胆汁排出途径:(5 min)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一)肝小叶的光镜结构:中央静脉、肝索、肝血窦、胆小管(注明镀银染色方可观察到) (二)门管区的结构: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图片及文字演示:对比展示猪肝和人肝肝小叶的结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肝脏内血液循环途径、胆汁形成和排出途径。联系解剖、病理等知识,展示肝脏解剖学位置和结构以及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病理学图片。 视频:播放“肝脏如何工作”的视频 举例:举例维生素A中毒临床例子、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等,将基础医学与临床案例联系。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1.老师:大家听过肝脏被比喻为人体的“化工厂”吧?那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提问个别同学,结合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再联系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 2.老师:在古人就知道:吃肝能补眼,是否有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联系窦周隙的结构加于分析。 3.老师:生活中大家也常听过或者见过“黄疸”,那么黄疸产生的原因与肝脏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讨论。 老师:提问,并联系肝脏如何分泌胆汁并讲解胆汁排除的正常途径。 课下互动: 老师:留个大家一个课后作业:以后大家上临床课,会学到慢性肝炎、肝硬化时,会出现蜘蛛痣、肝掌等临床症状,那么,通过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去查阅相应的资料,了解肝功能异常时为何会出现这些临床症状?下次课进行提问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 |||||
五、学习资源: | |||||
1.刘黎青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 2.Kountouras J,Boura P,Lygidakis NJ.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hepatectomy.Hepatotroenterology,2001,48(38):556-562. 3. http://jpkc.gxmu.edu.cn/(广西医科大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古人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今天再次提到这个词,即使是我 们这些专业的医学学生,也不免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在西医看来,“肝胆相照”首先在解剖学上是完全正确的,胆囊正好位于肝脏右叶 的胆囊窝内。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中医有“五脏六 腑”的说法,肝脏属于“五脏”的序列,而与之对应的“腑脏”正是胆脏。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肝调畅情志,胆主决断,都与人之勇怯相关。肝胆之间彼此协调,我们的“胆色”才会“壮”,正如中医典籍《类经》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去了解肝脏和胆囊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评价: 自我评价: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课后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分析肝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设计《肝脏教学情况评价调查反馈表》,在课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丰富、师生互动是否活跃以及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在结课后,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考试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跟踪随访该届学生在后续相关课程(病理学、生理学)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情况,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学设计体系。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组织学 | ||||
课程章节 | 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 | 授课学时 | 2学时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 | 设计者 | 岑妍慧 | ||
授课专业 | 定向中医学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一、(设计理念): | |||||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控制生殖,影响免疫功能和行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内分泌系统失调、患病的情况越来越见,如甲亢、糖尿病、肥胖等等, 因此学习内分泌系统的有关组成和功能,有利于我们预防、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的相关疾病。本文就内分泌系统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和临床,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点; 2.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下丘脑的关系; 4.了解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含义以及所分泌激素的种类和其超微结构特点。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描绘光学显微镜下甲状腺滤泡的正常结构; 2.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3.通过学习,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通过学习,能了解相关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学习态度: 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讨论,较深刻理 解内分泌系统与自身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内分泌常见疾病及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的健康及自身的健康和发展, 提高卫生保健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1.甲状腺的组织结构 2.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脑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 2.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过程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医学院校大一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具备强烈的探索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耳闻也知道一些有关激素调节异常导致的疾病。 3.学生在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认识人体的内分泌腺,了解人体的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了解内分泌相关疾病,从而普及内分泌系统的卫生健康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预测: 本节内容建立在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基础上,针对的教学内容拟在教材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分泌系统卫生健康的内容,通过分析讨论和直观的实例来进行内分泌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并引导学生去进行糖尿病等内分泌病症的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激素对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的发育的重要影响以及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从而重视内分泌系统卫生保健,促进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升入中学以来身体的变化,从已有的变化是因为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某些激素有关入手,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体变化,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反问身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说明这些变化与内分泌系统的某些激素分泌有关,开启本课学习。 二、授课内容及策略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5 min) (1)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 (2)内分泌细胞 2.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5 min) (1) 无导管 (2) 腺细胞常排列成索、成团或成滤泡状 (3) 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丰富 (4) 分泌物称激素,量小作用大 3.内分泌细胞的分类(5 min) 类型 细胞特点分布分泌含氮激素细胞rER、Golgi丰富,有膜包分泌颗粒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髓质、APUD系统 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sER丰富、mit嵴管状或管泡状、脂滴多肾上腺皮质,睾丸间质、黄体
教学策略: 1.利用课件展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并给出需要掌握的概念,如内分泌腺,激素和旁分泌等 2.学生按图记忆,可同桌相互检查提问。 4.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20 min) (1)被膜:结缔组织 (2)实质:主要由内分泌细胞(腺细胞)组成 1) 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上皮细胞的结构 光镜结构:腔内有嗜酸性的胶质(为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电镜结构 滤泡上皮细胞的功能:分泌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机体的神经兴奋性。 教学策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教师纠正及补充。 2) 滤泡旁细胞 位置及结构 功能:合成与分泌降钙素 5.肾上腺(10 min) (1)被膜:结缔组织 (2)实质:分皮质和髓质 皮质:由内分泌细胞组成。 1) 球状带 2) 束状带 3) 网状带 髓质:由内分泌细胞组成 髓质细胞(嗜铬细胞) (3)间质:腺细胞之间的结缔组织 6.脑垂体(25 min) 分部 (1)腺垂体 1)远侧部(前叶) ①嗜酸性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结构和功能; 催乳激素细胞结构和功能。 ②嗜碱性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结构和功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结构和功能;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及其激素的功能。 ③嫌色细胞结构和功能 2)中间部: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及其功能 3)结节部 (2)神经垂体 1)漏斗 2)神经部(后叶) ①无髓神经纤维 ②垂体细胞 ③血窦 ④赫令体 总结:下丘脑与腺垂体及神经垂体的关系。 教学策略: 1.课件展示侏儒症、巨人症患者的图片。 2.讲解生长激素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所展示疾病的病因,并教育学生不要对这样的患者有不礼貌的态度。 3.让学生通过对生长素作用的掌握,说出各疾病病因。 4.教师说明青春期生长激素正旺盛分泌,对青春期作用明显,要求学生总结概括。 5.教师补充总结。 7. 总结归纳(5 min) (1)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出各种激素的主要作用,并总结学习的相关卫生健康知识,特别指出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 (2)教师总结补充,特别强调除激素调节外,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需要内分泌 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合作。要求学生体会各系统间相互联系,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的光镜结构:含氮类激素分泌细胞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二)垂体门脉系统的结构:第一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第二级毛细血管。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图片及文字演示:展示各内分泌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相应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下丘 脑与腺垂体的关系,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等图片,并展示相应的临 床图片。 举例:举例说明甲亢、侏儒症、肢端肥胖症等患者临床表现等,将基础医学与临床案例 联系。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1. 教师:激素是由体内的腺体分泌的。提问学生,知道哪些腺体?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腺体。(可能多数会提到唾液腺、汗腺) 教师:说明唾液腺、汗腺等腺体不属于内分泌腺。利用课件展示外分泌腺和 内分泌腺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并给出内分泌腺的概念。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不同,开始对内分泌系统的认知。 2. 教师:由内分泌腺讲到内分泌系统,进而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学生:看人体内分泌系统图,跟随光标更好地记忆腺体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少,但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却很大,这是激素的高 效性。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激素,要求学生在认识的内分泌腺的基础上熟悉 它们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学生:按图记忆,可同桌相互检查提问。 3. 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分析讨论课本资料,向学生提问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资料,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纠正及补充。 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最高峰时期,那么甲状腺激素对青春期的发育影响有着深刻影响。再适时展示甲状腺疾病图片或播放 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异常状况进行分析连线,拓展知识面,特别要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学生:观看展示资料,并分析讨论,进一步体会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特别要了解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 4. 教师:课件展示侏儒症、巨人症患者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感到好奇和惊讶,激发求知欲。 教师:讲解生长激素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所展示疾病的病因,并教育学生不要对这样的患者有不礼貌的态度。 学生:通过对生长素作用的掌握,说出各疾病病因。 教师:说明青春期生长激素正旺盛分泌,对青春期作用明显,要求学生总结概括。 学生:讨论并发言,说出生长激素对青春期的影响。 教师:补充总结 课下互动: 老师:留个大家一个课后作业:以后大家上临床课,会学到甲亢、甲低(呆小症),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那么,通过对甲状腺组织结构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去查阅相应的资料,了解甲状腺的超微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如何?(即合成和分泌激素的过程),下次课进行提问。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 |||||
五、学习资源: | |||||
1.刘黎青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 2.Kountouras J,Boura P,Lygidakis NJ.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hepatectomy.Hepatotroenterology,2001,48(38):556-562. 3. http://jpkc.gxmu.edu.cn/(广西医科大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去了解肝脏和胆囊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评价: 自我评价:本次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大纲要求,效果良好。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课后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分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设计《内分泌系统教学情况评价调查反馈表》,在课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丰富、师生互动是否活跃以及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在结课后,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考试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跟踪随访该届学生在后续相关课程(病理学、生理学)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情况,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学设计体系。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在讲课中注意与其它章节相互联系,启发学生融会贯通,将内分泌系统的学习具体化、具有生动性,效果良好。 |
授课章节 | 女性生殖系统 | 授课学时 | 2 | ||||
所属课程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授课年级 | 2013级 | ||||
设计者 | 何国珍 | 授课专业 | 中医学专业 | ||||
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的分析:女性生殖系统是女性机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又与其它系统的功能相互关系和影响,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学习女性生理学、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以及妇产科学的重要基础。根据本校教学大纲,本章节学生需要掌握卵巢、子宫组织结构,卵泡的发育和闭锁以及各级卵泡的结构特点,排卵的概念和过程、黄体的形成、结构和功能,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2.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在我国的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都是开课较早的一门课程,甚至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上课,此时学生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加上医学基础课程都比较抽象难懂,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落差距离的。因此如果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学生是很容易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的。综上分析,如何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后续学科、临床或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将本课程的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讲授清楚,又要将本课程的知识点与其它基础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相联系,提起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发挥本课程在整个医学课程中启下的作用。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将知识点与临床进行联系,让枯燥的基础医学知识生动起来变得有意义,要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要对女性生殖系统各器官的正常微细结构有完整的认识,然后逐渐深入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体会这些知识对后续学科的学习的启下作用,让枯燥的医学基础知识生动起来,加深学生对女性生殖系统组织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卵巢和子宫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学习组织学的学习热情。 | |||||||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卵巢的组织结构、卵泡发育的结构变化(包括各级卵泡的特点、排卵、黄体以及卵泡的闭锁)以及子宫的组织结构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是卵泡的发育和卵巢功能之间的关系、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功能之间的关系、卵泡发育与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卵泡发育的调控。 | |||||||
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 |||||||
在我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都是开课较早的一门课程,甚至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上课,对于教学来说,较早开课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此时的学生对于医学知识基本是一片空白,对于医学十分好奇,这对于教师是个有利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知识渊博,注意融会贯通,内容讲述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医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对于在这个阶段培养其临床思维方式和科学实验思维方式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此时学生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加上医学基础课程都比较抽象难懂,部分学生从情感上对于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如果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对于这个阶段授课的教师要求会更高,需要教师具备其它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和临床学科的知识,在备课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准备,既要将本章节的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讲授清楚,又要将本章节的知识点与其它基础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相联系,提起学生对该章节学习的兴趣,发挥本章节内容在女性生殖系统其它医学课程内容学习中的启下作用,培养其临床思维方式以及科研思维方式。 | |||||||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考虑现阶段的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匮乏,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落差距离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应用临床上最常见的月经不调的症状引入所学的知识点,同时选择合适的图片进行演示,让抽象的微细结构变得更加直观和易懂。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将知识点与临床进行联系,让枯燥的基础医学知识生动起来变得有意义,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方式,要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逐渐构建不同学科之间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知识的完整体系。 1.卵巢的组织结构:本章节开课的时候,一般学生对于女性生殖系统的认识一般都局限于高中阶段的生理卫生知识,比如青春期初潮以及青春期后开始出现的第二性征的表现,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在上课开始,先提出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来月经、来月经后为什么有些女孩会出现月经失调、为什么青春期开始女性就会可能怀孕等等问题,一般女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月经不调的经历,这样会马上提起学生想继续听课的兴趣,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随后进入卵巢的组织结构的学习,这个知识点是最抽象枯燥的,但是也是最基础的地方,按绪论所介绍的实质性器官的共同结构特点,实质性器官在组织结构上分为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卵巢的结构也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是学习的重点,其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黄体,此部分内容需要选择好的图片进行教学,先用模式图,然后用组织切片图,图片的选择很重要。需要清晰,结构分明。同时介绍女性的卵巢从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两个变化,一是卵巢有明显的年龄性变化,二是卵巢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这两个变化特点对女性的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2.卵泡的发育、排卵、黄体的形成以及卵泡的闭锁: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卵泡发育的周期性变化特点,是本章节学习的难点内容,授课时结合卵巢的功能进行对卵泡的形态发育过程,卵巢功能之一为生殖功能(产生卵细胞、排卵),围绕这个功能讲述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排卵以及卵泡闭锁这个周期性变化过程,学生思路会更清晰,逻辑性会更强,理解对这个知识点的临床应用的意义。 3.子宫的组织结构:这个知识点也是抽象枯燥的,但也是基础的地方,按绪论所介绍的中空性器官的共同结构特点,中空性器官在组织结构上分层次,子宫的结构也分为内膜、肌层和外膜三部分,此部分内容也是需要选择好的图片进行教学,先用模式图,然后用组织切片图,图片的选择很重要。需要清晰,结构分明。重点介绍子宫内膜的结构特点。同时介绍女性的子宫内膜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系。 4.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应用表格 | |||||||
学习资源: | |||||||
与本章节相关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指导,推荐学生从整体上推荐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课后学习有一定的依据。针对重点难点的学习资源;课堂上已经使用过的资源,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 形式: 教材、教学参考书、 国内外网络资源: 校外实践基地: 微信圈平台: 科研方面:推荐学生查阅补肾中药对下丘脑-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影响、卵泡发育机制方面 的科研论文。 | |||||||
板书设计: | |||||||
现代教学还是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但组织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绘图的技能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组织学后需要学会的技能。 | |||||||
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前互动:因为女性生殖系统不是组织学的第一堂课,而是组织学上课接近尾声的章节,此时的学生已经对组织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前教师准备纵向和横向的教学设计,把卵巢和子宫的组织学知识点与后续女性生理学的知识点、妇产科学不孕症和月经失调的知识点进行纵向的延伸和联系,使卵巢和子宫的知识具有连贯性和生动性。课前可以给学生步骤需要预习的内容,以及建议学生上网查阅关于不孕症和月经不调的理论知识,熟悉这些知识点在临床的应用。 课上互动: 课后互动:和学生充分沟通和交流,与学生之间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巩固所学的知识点,QQ平台、微信平台等,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发表意见。 小组讨论、完成小论文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课后的作业,判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 课上课下联系,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使学生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 |||||||
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上我们尽可能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后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设置情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背景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设置情境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本章知识为基础,设置学生能够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任务解决方案。 绪论部分为了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和文献查阅能力,设置了开放性的小组互动的自主学习题目 ?**药物的炮制沿革或者**药物的炮制发展史。” | |||||||
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参考形成性评价结果,包括出勤率、学生完成互动环节的质量、考试与测验的结果、自主学习环节的质量、评价教学目标等的完成情况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现是否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学内容、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否都得到了预测的实施效果等等。 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实施过程是否与预期一致,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等。另外对教师的自评,还可以借助督导组专家的评价和学生的调查问卷访谈信息,进行反馈。 |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
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提出进行调整、改进的措施,对教学过程中重新生成、即时捕获的教学资源进行增补。将前后课程与当次课程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将本次授课与有经验教师的课程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学生的反馈结果来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方案,以备后续课程借鉴;使教学过程形成良性的循环上升的平衡状态。 | |||||||
授课教师认为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 | |||||||
根据教师教学行为及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发现的问题,找出没有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因,进行改进;发现好的做法,以便以后继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