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学大纲

人体形态学专业课程质量标准(2020年版)

发布时间:2020-11-30 11:02:12 浏览次数: 【字体:

《人体形态学-组织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人体形态学(组织胚胎学部分)

学分:5

24学:理论16学时,实验(见习)8学时

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 考试)

【教学形式】  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对组织学四大基本组织内容的学习,洞察人体自身微观世界,了解人体构造的奥秘,珍爱生命,关爱病人,培养出有灵魂、有责任、有深刻爱国情怀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2.知识目标:

在学习人体的基本组织以及各系统中各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总结主要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微细结构、部分分子结构和功能。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内、外、妇、儿等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联系的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加强形态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学生医学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部分)是中医、护理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考核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使组织学教学与后续课程自然衔接,与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的实际需要紧密接轨。

2.课程成绩评定

包括形成性评价(平台登录时间和登录次数平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考勤、课堂提问、随堂测及实验报告等)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线下课堂考核 + 网络课堂考核。

(2)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

评价方法:考试结束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形成考后评价以及试卷分析,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1)通过发放正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情况,从而取得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2)通过课堂考勤、课堂问答、随堂测、课后作业、实验绘图以及考试成绩等情况来体现学生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教师据此做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帮助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人体形态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十版,武煜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在教学中强调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是学好其他医学学科的关键,是解剖、生理和病例的桥梁;

(2)强调组织学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结合组织学发展简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课程思政);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或自主学习,学生能够:

1掌握组织学的概念、组织的概念、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2)熟悉组织学发展简史

3)熟悉组织学常用技术

3.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绪论各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组织学》核心的学习方法——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

(2)让学生联系组织学和解剖、生理、病理学的关联;熟悉组织学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的制作);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2.熟悉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1)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2)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3)特殊性染色: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4)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透射电镜图像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3.了解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方法概要。PAS阳性的含义。

4.熟悉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5.熟悉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µm)、纳米(nm),1微米=1000纳米(nm)。

6.组织学发展简史:在讲授组织学发展历史时,介绍我国早期组织学的开拓者,会提及到汤尔和、马文昭两位老先生。同是组织学的奠基人,前者在抗战爆发后,投靠日本,沦为汉奸;马文昭先生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及医学教育家,从 20 世纪30 年代见到帝国主义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他开始对吗啡中毒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种戒除鸦片烟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马老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通过对两位大师的对比讲解,学生不仅会了解到我国组织学发展的过程,也会了解到两位老先生在祖国基础医学教育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还会认识到治学不能只重知识才能而轻道德品质,不能只重个人利益而轻国家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才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在此章节融入“爱国”思政元素。

【考核重点】

1.组织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在医学中的作用。

2.熟悉光镜技术常用方法及组织学染色常用方法,HE染色的定义以及嗜酸性、嗜碱性的概念。

 

第二章    上皮组织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在教学中强调上皮组织是很重要的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之一;在人生理活动过程中执行者重要的意义,与后续的生理学关系密切;

(2)强调将所学知识联系临床,如上皮组织病变会引起鳞状细胞恶性上皮组织肿瘤等疾病,日常生活中要规律作息、少吃高温食物及不抽烟等进行预防(课程思政);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或自主学习,学生能够: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2)掌握被覆上皮的类型、分布、结构及功能。

3)熟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4)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3.能力目标

(1)通过上皮组织各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上皮组织在人体的分布情况及功能;

(2)让学生了解上皮组织的再生、以及上皮组织病变会引起哪些可能的临床疾病;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与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功能。

2.掌握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与分类。上皮的极性。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和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和功能。讲解此内容时,联系上皮组织病变会引起的临床疾病,如食管癌:就是复层扁平上皮的恶变,尤其辛辣、热汤的长期刺激,会导致鳞状细胞癌(植入思政元素,平时注意饮食,重视健康,关爱生命)

3.掌握上皮细胞的各面: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皮细胞侧面连接结构的分布和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质膜内褶与半桥粒的超微结构特点。基膜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基膜的成分和形成。

4.掌握腺上皮: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腺细胞和腺的发生。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一般特点。外分泌腺的分类,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多细胞腺的形态分类。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的特点。局部分泌腺、顶浆分泌腺和全浆分泌腺的特点。

5.了解上皮组织的生理性更新。上皮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联系临床相关疾病

【考核重点】

1.掌握被覆上皮的分类、在人体的分布情况及功能。

2.掌握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和功能;

3.熟悉腺上皮的感念和腺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     结缔组织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在教学中强化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组织学学习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培养医学分析思维;

(2)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1.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或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

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成分的结构及功能;

2)掌握软骨的一般结构和分类特点;

3)掌握骨组织的构成、骨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4)掌握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3.能力目标

(1)通过结缔组织章节各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组织学》核心的学习方法——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

(2)让学生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固有结缔组织

1. 熟悉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疏松结缔组织:

(1) 细胞外间质:基质的成分、特点和功能;纤维的种类、结构特征、理化特性、染色特点和功能;纤维的形成过程;组织液的成分和来源。讲解分子筛概念,引入临床肿瘤细胞扩散主要原因,植入关爱生命思政元素

(2) 细胞的种类,各种细胞的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特征及其功能,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联系临床伤口的修复主要靠结缔组织的修复,将抽象知识深入浅出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植入奉献、共情力等思政元素。

3. 熟悉致密结缔组织的分布及特征。

4. 熟悉脂肪组织的分布与特征。讲述肥胖与脂肪组织的关系,植入敬畏生命思政元素。

5. 了解网状组织的分布与特征。

第二节   软骨及骨

1. 掌握软骨结构特点

软骨膜的结构,软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软骨基质的结构,软骨的特点,软骨的生长方式。

2. 了解软骨的分类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结构及分布。

3. 掌握骨组织的结构

骨基质的构成,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4. 掌握长骨的结构

长骨的结构,骨密质的结构,骨单位结构特点,骨松质的结构,骨膜的结构。联系长骨骨折清创伤口时,要保护好骨膜,植入责任、严谨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医德医风。

  1. 了解骨发生

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过程,骺板分区,骨的改建与骨单位的建立过程及影响骨生长的因素(自学)

第三节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1. 熟悉血液的组成

2. 掌握各类血细胞的微细结构、功能及正常值。

(1) 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2)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大小、代谢特点、正常值和功能。红细胞的寿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联系临床输血、献血,培养学生基础联系临床,具有奉献精神。

(3) 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和比例。各类白细胞的光镜和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联系临床疾病时,血液白细胞如何发生变化,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将知识深入浅出讲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

(4) 血小板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功能和正常值。

2. 了解血细胞的发生(自学)

(1) 血细胞的发生组织:胚胎期血细胞发生。骨髓的分类和组织结构。

(2) 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基本特点、存在的实验依据及意义。

(3) 红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分裂能力。

(4) 粒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原粒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分裂能力。

(5) 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

(6) 血小板的发生过程。

【考核重点】

1.结缔组织各种细胞的光镜结构和主要超微结构及其相关的功能。

2.软骨的结构和分类;

3.骨组织的结构

4.各种血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  肌组织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肌组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肌肉的主要功能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强身健体;肌组织含丰富的蛋白质,进食肌肉可补充蛋白质;

(2)强调将所学知识联系临床,如剧烈运动为何引起肌肉酸痛;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或自主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肌组织的特性和分类。

2)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3)熟悉骨骼肌、心肌的超微结构。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

3.能力目标

(1)通过肌组织各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骨骼肌的结构,为以后生理学打下基础;

(2)让学生了解肌组织病变会引起哪些可能的临床疾病;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掌握骨骼肌结构

骨骼肌的一般结构,骨骼肌的分布,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肌膜、肌核、肌质),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原纤维、横小管、肌浆网、三联体及其它成分),肌节的结构(粗肌丝、细肌丝、明带、暗带、H带、Z线、M线),肌原纤维的分子结构(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粗肌丝:肌球蛋白等),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肌纤维的分型,了解骨骼肌的发生和再生。联系横纹肌溶解症,强调不能太剧烈运动,敬畏生命、关爱生命。

2. 熟悉心肌结构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闰盘的超微结构,了解心肌的分布、再生和心肌的分泌功能。

3. 了解平滑肌结构

平滑肌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平滑肌的收缩原理、分类和再生。

【考核重点】

1.掌握骨骼肌的结构,横纹产生的原因;

2.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异同点。

 

第五章   神经组织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在教学中强化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组织学学习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培养医学分析思维;

(2)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或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

(1)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分类。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4)掌握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3.能力目标

(1)通过神经组织章节各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组织学》核心的学习方法——形态、结构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掌握神经组织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2)让学生尝试应用本章节的知识点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熟悉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

2.掌握神经元-神经元的分类、形态、微细结构:细胞体、轴突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神经细胞按形态的分类与按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分类。轴索内双相输送的结构基础。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光镜结构,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超微结构。举例突触和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联,基础联系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掌握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卫星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联系血脑屏障与临床用药,植入奉献、医者仁心的思政元素。

4.掌握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无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

5. 熟悉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6.了解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自学)。

【考核重点】

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突触的概念和分类;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类;

4.掌握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学时数分配表(理论16学时,实验8学时)

 

序号

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时数

第1章

组织学绪论

线下教学

2学时

第2章

上皮组织

线下教学

3学时

第3章

结缔组织

线下教学

6学时

第4章

肌组织

线下教学

2学时

第5章

神经组织

线下教学

3学时

 

(因为课时设置原因,本课程只讲组织学内容中的四大基本组织,不涉及胚胎学教学质量标准内容)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