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名称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授课学时 |
45 |
主讲 教师 |
祝美珍、刘燕平、唐亚平、伟纲林、李晓红、马艳君、贾微 |
授课对象 |
中医学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本科 |
讲习比 |
4:1 |
选用教材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姚乃礼著人卫出版社 |
考试 形式 |
考查 |
参考书目 |
中医鉴别诊断学 |
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必要性论证: 一、可行性 1.师资力量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10人,专职教师7人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人。教研室教学成果丰富,由广西首届高校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刘燕平教授带头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第一、二、四、八、十四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五次获奖。主讲教师祝美珍教授、唐亚平教授等教学成绩突出,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贯通中西,精于辨证论治,无疑具有承担该课程开设的能力。 学生知识背景该课程在大二开设,同学们在大一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通过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中医四诊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辨证分析能力和临证思维能力,求知欲望强烈,渴望将辨证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二、必要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从症状学的角度对中医辨证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展示了我国中医诊断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开设中医鉴别诊断学的理论意义和时间价值十分重大。在学术方面说,使基础与临床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在中医诊断学与中医临床学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繁荣了中医学术,填补了中医鉴别诊断学科上的空白。从实践方面讲,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症状、证候、疾病的鉴别分析水平上,有一定的帮助。中医鉴别诊断学这一学科的产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医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之一,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辨证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中医临证诊断水平及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
课程内容简介: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侯”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侯中出现。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症状的意义,症状与病机的关系,以及怎样进行症状的鉴别等;各论部分按照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各科常见症状顺序排列。中医院校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辨证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中医临证诊断的水平。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候中出现。“症状鉴别”所讨论的内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证候间的鉴别;所涉及的问题,是主症相同,证候却不相同的鉴别问题,并非讨论不同“症状”间的鉴别,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例如,“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虚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于证后产生的病因病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还会发现,其临床“兼症”亦有不同特点.........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症”,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状和病机。因为没有兼症的存在,也就无法认识主症,如同事物若与其周围事物割断了联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的规律,揭示了他产生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方便于临床医生以掌握。这种主症相同的证候间的鉴别规律,就是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鲜明特点。 |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明确学习《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重要作用。要求同学们掌握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侯”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侯中出现;掌握、熟悉和了解教材中列举的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各科常见的500条症状。 |
教研室意见: 同意在中医学本科、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开设《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以弥补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与欠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收集资料、辨识症状,准确识别病证的实际能力。 主任签名:祝美珍 2015年9月28日 |
学院评审意见: 同意开设《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选修课程。 (公章) 2015年9月30日 |
教务处审核意见: 同意 (公章) 2015年10月15日 |
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意见: 同意 签字 2015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