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学设计
绪论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学设计
授课名称:中医诊断学
授课章节:绪论
授课专业:中医学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 绪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
课程 | 中医诊断学 | 授课班级 | 中医学本科班 | 授课时数 | 2 | |||||
设计者 | 李甜 | 所属学校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节内容:绪论 绪论一、;二、;三;四;五、。本节、难点是病、证、症的含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分别解释其内容、内涵,并等列举大量例子更确切地理解其含义逻辑贯穿其中授课开始时由历史名医诊断小故事导入,进而引出诊断的概念,并逐步推进,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此外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 ||||||||||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或讨论。 2.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对中医诊断学的认知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没有进入临床见习,对中医诊断的理解和实施,需要教师引导,以便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3.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需要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大部分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强。 教学预测: 本章理论内容是构建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的纲要,概念性知识较多,学习过程容易产生烦躁、无耐情绪,需要引用实例,多和同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 ||||||||||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说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能够说出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 (3)能够结合病例分析,有效、正确的区分“病”“证”“症”的概念,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历史名医诊断小故事导入,进而引出诊断的概念,从而继续介绍中医诊断学的相关概念,层层推进。运用大量故事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产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具体举例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内涵,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其真正含义。 (3)通过课堂及课后发散性思维练习,进一步巩固重点难点,并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名医小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接受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发扬中医的信念。 (2)使学生向医德高尚的前人学习,理解中医“大医精诚”思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3)通过讲述相关现代先进理论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关系(如黑箱理论和司外揣内、生物全息和见微知著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项容 | ||||||||||
教学重点 | 病、证、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 |||||||||
教学难点 | 证的概念,病、证、症的区分。 | |||||||||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BOPPPS教学设计) | ||||||||||
教学 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依据 | ||||||
二、 学 习 目 标 (O) | 1.素质目标:接受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发扬中医的信念;理解中医“大医精诚”思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2.知识目标: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熟悉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概念,能够结合病例分析,有效、正确的区分“病”“证”“症”的概念,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与学习方法。 3.能力目标:能够将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融入临床疾病诊断运用中。 | 学生认真记笔记 | PPT文本
| 强调学习目标,提请同学们注意,为此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 ||||||
四、 参 与 式 学 习 (P) | 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讲述名医故事,如“坐堂医生”的由来、“杏林春暖”等,介绍在中医诊断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引导学生思考。 | 学生认真听课并思考 | PPT文本
| 通过讲故事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培养中医文化自信,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 ||||||
2.讲述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病”“证”“症”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举例让学生说出分别属于“病”“证”“症”的哪一种。 | 学生认真听课,思考并回答问题。 | 文本、关系图
| 使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并准确区分“病”“证”“症”。 | |||||||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联系其他学科理论,黑箱理论和司外揣内、生物全息和见微知著等,找寻共通点,讲解基本原理的内涵。 | 学生认真听课思考 | 文本、图片展示 | 帮助学生理解中医诊断诊法运用的依据。 | |||||||
4.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结合临床常见现象介绍中医诊断遵循基本原则的原因及具体内容。提问:如中医诊断只运用脉诊可不可以诊断疾病? | 学生认真听课思考并回答问题
| PPT文本 | 加强学生对基本原则的理解,明白遵循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并应用到临床。 | |||||||
5.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介绍如何学好中医诊断学,强调其重要性,鼓励学生要有信心,掌握好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 学生认真听课。 | PPT文本 |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建立学习的信心。 | |||||||
六、 总 结 (S)
| 简单回顾重点、难点内容。布置课下作业:1.查询资料了解西医的诊断方法,比较中西医诊断思维有何异同? | 记笔记。 | PPT文本 | 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开拓思维。 | ||||||
六、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原理:为什么整体审察 见微知著病证结合 因发知受.网上教学平台:通过QQ学习群,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网络课件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4.网络学习资源:http://zyzd.cngxjy.com:85/(《中医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2.学生课上互动积极性有所欠缺。 改进办法:提醒学生学中医诊断学的前提与方法:一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医籍并进行相关推荐,二要强调一门课程绪论的重要性,提醒学习课下做好预习。加强与学生的熟悉和沟通,打消学生沟通的心里障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另外,通过网上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和建议) | ||||||||||
该教学设计理念清晰,教学内容编排合理,复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合理有序,多媒体设计声像图文并茂,适时互动,预测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绪论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医诊断学》这门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有了较好的认识。进一步可以考虑在课后将相关医学典籍和测试通过网络教学方式和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