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中医诊断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11-14 12:41:53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班级  

  

2019级中西医结合  

学    院  

  

基础医学院  

教 研 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贾微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计  

        《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  

   

   

教学设计  

不是放在  

抽屉里的!  

   

   

   

   

   

   

   

 

课程信息  

专业:中西医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授课对象:大一本科      人数:61  

授课题目: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授课时间:120分钟  

   

   

   

   

   

   

   

   

   

   

   

   

   

   

教与学的目标  

   

   

   

   

   

   

   

   

   

   

   

   

   

   

   

   

   

   

   

   

   

   

   

   

教与学的目标  

   

   

   

   

   

   

   

   

■  目标契合与学习结果  

一、本节课应具备的情感、态度及其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契合度  

通过课堂面授以及网络教学平台两种方式告知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本单元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以上培养目标的支撑、支持作用和价值,使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在哪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如何去实现此目标,有利于学会、会学、提高能力。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清晰课程目标,落实本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四者关系:课时目标构成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服务于专业目标,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医学专业人才的终极培养目标。  

支撑  

单元目标  

服务  

课程目标  

  

  

基本知识:  

气病证型、证候及辨证要点   

②血病证型、证候及辨证要点  

津液病证型、证候及辨证要点  

脏腑病证型、证候及辨证要点  

基本理论:  

气血津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②整体观理论  

根据藏象学说治未病理论  

   

   

   

   

   

   

   

   

   

   

   

   

   

   

   

   

   

   

   

   

   

   

能够阐述中医诊断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临床辨证、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②能够掌握中医诊断相关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且能够进行临床病情资料的收集  

  

  

临床实践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气血津液病变的一般规律分析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  

②巩固和深化病性辨证单脏腑辨证在本单元的具体应用,为兼病辨证的学习奠定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  

具备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临床辨证的思维能力  

高阶能力:  

能够查阅文献等并且能够分析及讨论,并且能够形成书面材料进行汇报   

②能够阅读古籍文献,并且能够理解其内容  

具备利用中医四诊技 能收集病情资料的能力、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  

②具备对异常外在表现的临床辨识能力  

③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识到中医学专业的重要性,能够树立专业自信,加深中医(药)学的热爱   

②能够认识到脏腑兼病辨证是脏腑辨证中各脏腑单脏单腑辨证的延续和综合,对于指导临床各科的重要性   

③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科思想,具有批判思维,创新精神  

能够充分意识到中诊知识的桥梁作用以及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②能够树立爱岗敬业、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时目标  

基本知识:  

证的概念  

证的证候  

证的辨证要点  

基本理论:  

阴阳理论:阴阳互损  

②整体观理论:辨证   

藏象学说:病理变化  

治未病理论:防变  

临床实践能力: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对脏腑兼病各证的证候机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②具备辨识单脏证及相关的证型的能力  

中医思维能力:  

能够根据中医理论对脏腑兼病各证的特征进行分析  

高阶能力:  

能够查阅文献等相关资料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及讨论,并且能够形成书面材料进行汇报  

能够认识到临床最常见的证型多涉及多个脏腑,认识到兼病辨证的重要性,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热爱   

②能够认识兼病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系统观、整体观和创新精神  

(二)本节课知识、理论、技能的价值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接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脉等构成  

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进行辨证时,定要  

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考虑一脏--腑的病理变化,还需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的证候,称为脏腑兼证。脏腑兼证  

并非单一脏腑证的简单相加,需要从脏腑之间的各种生理病理及经络的联系出发,弄清彼此存  

在的先后、因果、主次、并列等相互关系。脏腑兼证在临床上甚为多见,这里仅介绍临床常见的证型为临床学习实践打好基础  

(三)本节课使用的教与学的方法及其价值  

本节课的授课形式是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呈现出多种“混合化”的现代课堂形式,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主要方法有: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对分课堂以及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虚拟教学等。其中,虚拟教学方法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得学习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  

以上内容均通过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告知学生。  

二、本单元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结果  

1.能够概述各脏腑兼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概述各脏腑相兼类别  

2.能够说明各脏腑兼病证的价值和内涵;能够阐述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3.能够规范进行各脏腑兼病证的辨证过程   

4.能够运用各脏腑兼病证的辨证要点进行临床辨证诊断、鉴别诊断;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对证候进行分析  

5.能够对各脏腑兼病证的病理联系进行精炼与整合;能够阐述清楚各脏腑兼病证之间联系与区别   

6.能够将各脏腑兼病证的临床表现与四诊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为各脏腑兼病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7.能够进一步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能过进一步收集、查阅、整理分析医学相关的文献;能够运用中医思维认识分析中医问诊的内容,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尝试根据所学有根据地提出质疑以及自己观点;能够评价所学内容,并且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  

   

   

   

   

课程信息  

专业:中西医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授课对象:大一本科      人数:61  

授课题目: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授课时间:120分钟  

   

   

   

   

   

   

   

   

   

   

   

教与学的准备  

   

   

   

   

   

   

   

   

   

   

   

   

   

   

   

   

   

   

   

   

   

   

   

   

教与学的准备  

  学情与支持资源分析  

一、学情分析  

(一)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经过前6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病辨证单脏腑辨证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渗透和复习中医基础知识,并且十分注意与中医诊断相关知识的融合贯通;学生也通过课堂教师的引领和课下自主复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中医的思维模式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这些都将十分有利于对各脏腑兼病辨证的学习。从前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评价结果来看,可以满足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但是,还是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二)认知思维能力特点:经过65个学时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不是停留在记忆知识层面的学习,而是向应用知识层面转化;阅读、书写、听说等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学习风格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其学习风格多偏向于视觉型,比较容易接受视觉信息,会把要学习的东西在脑海中组成图像和片断,善于碎片化的学习,因此,通过网络“慕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因此,教师也积极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  

(四)整体班级风气:绝大多数的学生素质较高,学习态度端正、认真,遵守课堂纪律、班风良好  

(五)学习困难的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困难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个体差异,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课下辅导   

(六)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一些求知欲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并通过网络平台和大家进行交流,充当助教的角色  

总之,经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诊断的重要性,也深切体会中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效果良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课上认真听讲,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且能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就不理解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和沟通,或者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网路教育平台等方式进行询问和讨论,现在有80%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参与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主动将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教师继续贯彻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和理论。  

从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主动性增强,学习深度加深,学习热情高涨。  

二、教师自身分析  

(一)教学经验体会:笔者于20088月任教至今,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总计教授了11届、约3000余学生,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多次参加各级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具备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二)对全人教育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不仅要能将零散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还应有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意识,更应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机智: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临床案例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实现学生“乐中学” “做中学”“有机会学” “有方法学”,并且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有评价”  

(四)与本课时有关的教研、科研情况 :笔者主持结题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课题A类项目1项(《中医诊断学》网络版多媒体CAI教学软件开发应用的研究与实践No.JGA248),主持在研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课题A类项目1项基于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教辅手机APP“桂医考”的开发与应用 No.2019JGA197。主持结题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1项(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No.2013C01),能够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且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以构筑临床能力为目标创新《中医诊断学》三位一体多元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级教学成果奖1项(《中医诊断学》创新“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笔者2部相关教材《壮医诊断学》、《瑶医诊道》。  

三、教研室对本课时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科研情况  

(一)教研室基本情况: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7位,均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集体备课情况:在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总体反应良好,如PPT制作精良、板书规范、注重师生互动等。但是很多教师认为需要加强与临床的结合,利用高质量的具有真实性临床案例及图片进行分析,更加有利于体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桥梁作用  

(三)与本课时有关的教研、科研情况:证候的客观化化研究是我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近三年主持和参与相关课题5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这些成果引入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四、教材分析  

(一)选用教材:《中医诊断学》(第4版),主编:李灿东.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   

(二)教材特点: 该教材属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适用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该教材是按照上下篇的顺序,先绪论,然后按照四诊+辨证、综合运用的顺序排列,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教材注重传承,反应原汁原味的中医药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有适当地补充现代医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中西医学融合贯通,纪要传承经典,又要创新发挥,突出了本教材“重传承、厚基础、强人文、宽应用”的特点  

(三)适用依据:该教材前有学习目的和学习要点的介绍,章节后有框图式的学习内容小结和复习思考题,并且提供学习方法的参考意见。这些有助于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和体系,并且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果。另外,插入大量的临床图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望诊内容的直观性。本节课中的各脏腑兼病论述条理清晰,内容前后呼应,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晰各脏腑兼病证型之间的病理联系。另外,在本节课,相似证的鉴别利用图表的形式展现,更加清晰明了;还有典型病例分析、知识拓展等内容,这些都紧密联系临床和科研实际情况,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五、网络资源分析  

1.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比较权威的专业性网站,学生可以进行观看和学习。  

2.中国知网 :国家专业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可以查阅望诊相关科研论文。  

3.PubMed数据库:学生可以查阅外文的望诊相关的科研论文。   

4.杂志社的官网 :学生可以查阅最新的论文动态和相关的文献报道。  

5.教师本人录制的抖音视频:抖音号“Doc.J”  

六、教与学硬件条件支持情况  

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硬件环境,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比如,多媒体设备、文献数据库等。尤其是教学网络平台中研究型教学单元的设立,可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且可以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很好地开展师生、生生的教学互动,以课外的教学活动。  

  策略与方法设计  

此部分包括:“点”、“线”、“面”设计三个部分。“点”包括重点、难点和疑点;“线”包括单元内的“线”、课程内的“线”、课程间的“线”;“面”包括学科“面”、态度“面”和育人“面”。三个部分各自再分为教师任务和学生任务。问题引导课堂教学  

   

   

   

   

   

   

   

   

   

   

   

   

   

   

   

   

   

   

   

   

   

   

   

   

   

课程设计流程示意图  

教师任务  

(教学要从点、线、面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学生任务  

(学习要从点、线、面三个层面进行)  

一、点设计部分教师任务:  

(一)以脏腑兼病各证的概念为主线,分析临床症状,从而得出脏腑兼病各证的辨证要点  

(二)采用病例教学方法引领教学,从临床症状分析入手,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并且分析产生的机理,从而进行归纳和总结,给出诊断,解决重要知识点脏腑兼病各证的证候分析  

(三)首先讲授脏腑兼病各证的概念及转归(引经据典),然后引入病例,分析脏腑兼病各证的机理,解决难点问题脏腑兼病各证的辨证思维  

(四)通过病例分析,指导学生理解辨证的过程,并且认识到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是辨证的基础,强调技能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病例的演变,理解各证的机理联系,为自学内容奠定基础  

(五)通过课下学习任务的拓展及延伸课堂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  

(六)通过巧设疑点的方式,指导学生提出质疑,并给学生部署探究性学习任务,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查阅资料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主动思考脏腑兼病辨证之间的关系。结合病例提出问题:想一想,哪个脏腑能够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呢?  

二、线设计部分教师任务:  

(一)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线”的设计,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意识。以气的功能不足为基点,对脏腑兼病各证的机理演变进行纵向对比学习,形成本课时内的“线”  

(二)通过对脏腑兼病各证的证候机理分析过程就是课程内的“线”的形成过程(四诊合参);与本单元内气血同病阴虚、阳虚、虚实夹杂的证型的内容相联系,形成本单元内的“线”   

(三)通过对延伸病例的分析,主动思考各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课程内单元之间的 “线”  

(四)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另外,通过病例反思,指导学生将本课时内容与中医内科等临床学科中脏腑兼病各证的内容,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线”  

(五)以病例贯穿始终的讲授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课程间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对比分析、讲解和融会贯通,并且明确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  

三、面设计部分教师任务  

(一)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完善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相信中医,热爱中医,树立专业自信  

二)指导学生阅读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知识体系、技能、专业等的观点  

(三)引经据典,列举实例,总结概括中医思维的价值,突出中医药应用范围和前景广泛,突出中医辨证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和中医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患者的疾苦,从而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引领行为和价值观一致,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点设计部分学生任务:  

(一)能够概述脏腑兼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能够阐述清楚各兼辨证一般规律以及脏腑兼病各证的价值和内涵理论的价值;能够阐述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二)能够对各证的机理进行精炼与整合,并且能够将此证型的内容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将脏腑兼病各证的临床表现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三)能够进一步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能过进一步收集、查阅、整理分析医学相关的文献;能够运用中医思维认识分析中医内科各证的内容,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尝试根据所学有根据地提出质疑以及自己观点;能够评价所学内容,并且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  

(四)能够清楚辨证的过程,并且明确“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是辨证的基础,能够主动训练自己的四诊技能  

(五)学生需要完成课上布置的复习思考题,并且按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交作业,另外,按时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能够按时完成自测题  

二、线设计部分学生任务:  

(一)能够从气的理论分析推导出气虚为基础在形成心肺气虚、肺脾气虚之间的异同,与此同时结合中医基础中藏象学说的内容,分析哪个脏腑能够发生这样的病理变化呢?能够记忆重点知识“线”(二)采用对比的方法,对相似的症状,容易混淆的症状或体征进行比较;通过形象图示法对关联的课程内、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进行融会贯通,为脏腑辨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能够熟悉临床辨证的过程: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机理,综合机理,得出结论(病机),给出诊断(证名)  

(四)查阅相关文献,能够对相似症状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形成文字,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对相关联的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进行融会贯通;能够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应用价值,联系中医临床,清楚中医诊断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  

三、面设计部分学生任务  

(一)能够认真听课,关注教与学的内容,并且养成阅读古籍和文献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以此了解中医辨证和 “证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已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方法,始终牢记继承创新的理念  

(二)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参与讨论、积极表达个人对知识点、技能等的观点,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教材,在批判中创新、实践,以培养高阶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能够认真归纳总结知识点、技能、专业的价值,认真学习本门课程,热爱专业,形成专业(职业)认同,为大医精诚而努力  

(四)能够做到知行统一,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资源手段开发与利用  

一、学习材料  

1.李致重.中医临床辨惑�辨证论治思维汇讲[M].江西:江西科学出版社,2015.  

2.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王琦.解密中国人的9种体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二)论文  

1.贾微,岑妍慧,祝美珍,等.在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4):960-961.   

2.郑景辉,李勇华,袁肇凯,等.从"微环境"的角度谈微观辨证[J].中医杂志,2009,50(12):1065-1067.  

(三)科研成果:各种辅助中医临床诊疗的实用软件——计算机辅助辨证诊疗系统  

二、学习手段  

(一)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主次分明,相得益彰;快慢结合,重点突出  

1.PPT: 从提高课堂信息量的角度出发,将部分内容以PPT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图像和文字以及实际应用内容如案例等,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表象和演示;推导过程繁琐的原理,难于理解的基础理论用图像的形式辅助表达和仿真,能够避免传统板书带来的信息单一和枯燥。另外,归纳总结辨证要点和兼证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所学内容。  

2.板书:利用黑板配合PPT,板书设计主要采取提纲式,可以强化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总之,在课堂中,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示例如图:  

      

(二)网络视频  

1.教师的视频资料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课后学习,详见网络教学平台  

2.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网址:http://jxw.bucm.edu.cn/jpkcw/gjjjpkc/25343.htm  

(三)手机微信:建立“微信群”,方便与学生时时交流以及进行课堂管理  

三、新型课堂   情景模拟,体验体悟  

   在重点内容的讲授中,模拟临床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医生临床辨证思考的过程,而改变学习方式和策略,获取更大的学习收获。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示有效的教学互动关系,注重形成性评价,自由探索,团队协作的良好的课堂内外环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和课程质量。  

教与学的实施  

■  课堂内外组织与实施  

一、课堂组织形式(课堂内外两种组织形式)  

(一)课堂内:以集体授课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穿插课堂讨论  

(二)课堂外:以自主学习形式为主,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组内讨论等形式完成   

二、课堂导入方式  

案例“导课法”: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内容之后,在心理上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临证实践,因此,案例往往最受欢迎,真真切切地从医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很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医的思维,另外通过病例可以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课堂互动方式(注重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互动)  

通过各种方式的生师、生生互动,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角度的心理兴奋,所有这些互动环节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互动,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有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互动,更要有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注重学生品德、意志的养成。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情景模拟教学,穿插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而进行情感互动升华,让学生意识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教学为着眼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本节的主要互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语言互动: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互动互相影响,教师通过讲解、提问、表扬、鼓励等方式影响学生,而学生通过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主动表达观点等方式参与课堂  

(二)思维互动:课堂内主要的互动方式,在讲授重点内容病例的分析、延伸和总结的时候,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问题环环相扣,保持学生思维时刻运转、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给出辨证的过程  

(三)情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入经典(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经典的情感;另外,通过模拟医生看病的情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只有学有所成,方可大医精诚  

四、课堂激励方式  

(一)考勤:随机点名  

(二)学生参与度:对学生“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成绩记录:参照形成性评价  

五、 课堂延伸方式  

(一)课后拓展思考题:教材中提到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气陷证、或是气不固证。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藏象理论,想一想,哪个脏腑能够发生这样的病理变化呢  

(二)课后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经常提到气虚体质,那么,它和我们今天学到的脏腑兼病是什么关系呢?)  

以课后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任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考核结果参照形成性评价部分  

教与学的评价  

n 实施效果考核与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及结果分析与运用  

(一)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课上提问、课上讨论环节采用即时性评价  

评价与提问、讨论同步开展,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敢于回答教师的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积极参与的同学在平时成绩给予基础分的同时,适当给予鼓励性加分。此外,认真汇总分析学生参与度、学生回答正确率、学生回答质量,分析学习结果的实现程度,反思问题设计质量、讨论话题设计质量、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改进的及时进行改进。  

表1  《中医诊断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项目  

课堂表现  

2  

1  

0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反馈改进  

课前准备  

认真复习,并及时复习相关基础知识  

仅复习或预习基础知识  

未预习及复习相关基础知识  

   

   

   

   

课堂答题  

积极回答问题  

仅回答简单问题  

发呆、不回答问题  

   

   

   

   

小组活动表现  

积极发言、  

提出个人观点  

偶尔发言、极少表达个人观点  

沉默、不发言  

   

   

   

   

课堂纪律  

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出勤  

缺勤  

或者玩手机等  

   

   

   

   

参与网络教学平台  

积极参与、  

发表观点  

偶尔参与、  

极少发言  

不参与  

   

   

   

   

   

   

   

2.小论文采用表现性评价  

 表2 《中医诊断学》课程小论文表现性评价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标准  

给分  

字数达到800字  

   

参考文献达到4篇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述清晰,逻辑清楚  

   

中医专业术语使用规范  

   

总分  

   

教师在对小论文进行评阅时,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性问题,一方面及时反馈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对共性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二)结果分析与运用:形成性评价结果经过分析后,一方面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依据,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成为教师反思的依据,针对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设计  

(三)反馈:反馈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辅导员。即时性评价反馈采用当面及时反馈的形式;表现性评价经数据整理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反馈。本单元结束后,反馈每一位学生在本单元的平时成绩给学生及辅导员  

二、结性考试  

(一)考试方式:机考笔试  

   (二)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以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及发展能力为目标。在考核本课时 “三基”内容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整合,考核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发展综合、分析、创新高阶思维能力   

(三)试题结构与各自比例:根据本课时在课程中的位置,以及所占学时的比例,理论考核本单元的知识点要达到5-8%左右,分数占到8分左右,采用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题四种形式,其中,以论述题或是病例分析题考核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高阶能力考核设计为5分左右  

三、终结性考试结果分析与运用  

(一)成绩分析方式:利用学校的青果系统,从试卷形式、试卷内容、考试成绩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试质量分析,分别形成试题、学生、试卷、课程、教师、实践能力分析报告单  

   (二)反馈方式:以分析报告单的形式,分别反馈给学生、教师、教研室、院部及管理部  

(三)反馈时间: 成绩分析后,数据核对后,及时(2个工作日内)反馈给反馈对象;一般反馈时间在每学期初,将分析报告单分别送交反馈对象  

(四)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方法:各反馈对象要根据反馈内容,分析总结,确定问题原因,进行改进,对于学生来讲,提升学习能力,以新的水平迎接新的学习内容;对于教师而言,进一步提高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水平;对于题库而言,提升相关试题的质量;对于教研室而言,提高集体备课等相关工作的质量;对于院校管理部门而言,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教与  

学后  

  

反思  

n 持续更新与改进  

一、本课时完成后发现的不足与问题  

(一)讨论参与度低  

学生的基础知识虽有所提高,但是整体还是较弱,课程内及课程间知识、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不高,导致学生讨论环节的参与度较低。  

(二) 中医思维能力较弱  

在病例分析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思考,但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主动在语言方面的参与度不够,学生还是碍于面子,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个别情况下,在讨论分析时,出现短暂的混乱现象,有些知识面设计较为广的问题,课堂上不能马上找到满意的答案。  

(三) 注意力不集中  

极个别同学上课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二、针对不足与问题应对设计进行的修订、补充与完善  

(一)注重“线”设计  

注重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诊断内容的“线”的设计,并且更加具体,始终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使学生稍微能力即可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并且能够思考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注重 “互动”设计  

如可以引入更多典故、趣事等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生兴趣,或者可以尝试学生即兴表演改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个别现象,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多创设临床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学生上台讲课也是很好的一种课堂互动形式,也可以解决学生困倦的问题。  

(三)注重课后的延伸设计  

 可以将一些复杂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后讨论,参与度纳入形成性评价中。  

三、下一轮授课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课前的诊断性评价  

如课前进行诊断性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课前预习情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设定教与学的目标。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对难点问题,要配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三)注重形成性评价  

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及时关注和反馈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情况,如出勤率、注意力、作业按时提交率、作业质量等,以期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进一步缩减理论学时,增加实训学时,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设计不是束缚教师灵感的  

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  

设计不是放在抽屉里的  

   

   

  

<!--EndFragment-->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