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二

《内经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23-05-24 12:07:2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BJ0101004

2、课程类别专业课

3、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4、考核形式考试

5、学/学分56/4.5

二、课程考试目的 

内经选读》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本学科的课程特点,最终达到强化经典理论、经典知识经典技能的目的。 

三、各章考试要求与内容

上篇

(一)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够说出《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叙述《黄帝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学术结构、形成因素、学术体系的特征;解释出《黄帝内经》的名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建立中医“类比”的思维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正确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预防能力。

3)养成科学合理的中医经典学习习惯,可以根据研读要领学习《黄帝内经》。

3、素质目标

1)通过探究《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使学生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引,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以及对中医的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使学生感知“道法自然”的重要性,感悟到天地对自然万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体悟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而树立主动顺应自然的思想。

(二)考试内容

1.《内经》作者与成书年代

1)关于作者

2)成书年代

3)流传定稿

4)书名含义

2.《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1)类分注解

2)随文注解

3)校勘训诂

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学术特点

1)形成条件

2)主要内容

3)学术特点

4.《内经》的重要地位与研读要领

1)重要地位

2)研读要领

 

 

下篇

第一章 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讲解,学生能正确说出阴阳概念、特性、关系以及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建构中的作用;

2)通过讨论,学生明晰“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内涵。

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阐明“清阳浊阴”的具体含义及临床意义。

4)通过讲授,学生能辨别理解药食气味的阴阳性属;能够描述《内经》精形归化规律。

5)通过讨论、评价,学生能准确阐述“壮火”“少火”的古今涵义及意义;

6)通过讲授,能说出五气偏盛、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能够复述四时邪气所致病证的原理;

7)通过案例对比,能说出阴阳偏胜临床表现的机制与特点。

8)通过讲授,能说出阴阳学说指导针刺治疗、诊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案例演练,学生能够应用阴阳关系阐述疾病病因病机,并以此提出论治原则;

2)通过讨论总结,学生能够建立中医“同气相求”的思维能力;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通过总结阴阳五行规律,使学生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来解释人体阴阳脏腑之气运动变化,学生能够体悟中医学天人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从而树立主动顺应自然的思想。

3)通过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哲学思辨精神。

考试内容

1.阴阳学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1202、1203)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①解释生理;②解释饮食生化过程;③解释病因发病;④解释病机;⑤指导辨证;⑥分析药性功用;⑦指导诊法;⑧指导针刺治疗;⑨指导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1204、1205、1207、1208、1210)

3.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1206)

4.阴阳的可分性。(《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1211)

5.阴阳的升降变化、动而不已是事物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1201)

 

 

第二章  藏象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讲解,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联系;

2通过讲解,学生能正确表达心的主导作用。

3)通过列表复习,学生能够阐述脏腑生理功能与特点,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临床指导意义;

4)通过举例分析,学生能够说出“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意义。

5)通过列表复习,学生能够阐述脏腑生理功能与特点,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临床指导意义;

6)通过举例分析,学生能够说出“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意义。

7)通过引导复习,说出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

8)通过举例与比较,阐述“阳道实,阴道虚”内涵及临床意义;

9)通过案例分析,说出“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机理;

10)通过绘图与对比,从“脾不主时”但又“常以四时长四脏”的含义,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1通过讲解原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五脏与官窍的对应关系。

12)通过讲解与讨论,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食物的代谢过程;

13)通过讲解与绘图,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水液的输布和调节。

14)通过讲授、绘图、讨论,学生能够说出营卫之气的生成、运行方式以及会合点。

15)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说出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16)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说出汗血同源的机理。

17)通过讲解,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与生理作用;

18)通过案例举隅,学生能够阐述六气虚衰不足病候,“六气”源于一气而各有部主的临床意义。

19通过解读原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准确说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含义,神的产生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五脏与神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具备综合应用内经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具备分析、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的学习,初步建立中医象思维,并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

3)通过举例与案例讨论,学生能够运用脏腑生理功能特点解释脏腑与魄门相关的病理现象。

4)在生活实践或者临床应用中,能够运用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诊分析疾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应用脏腑辨证思路应对五官科常见疾病。

6)掌握食物的代谢过程,水液的输布和调节,分析食物与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相关病变,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营卫理论、三焦理论、汗津血同源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8)通过案例分析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与生理作用分析相关病理变化的能力。

9)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重视从守神、五脏藏神角度分析、解决临床实践问题。

3、素质目标

1通过总结“十二官”分工合作“心”为主导的脏腑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与主人翁意识

2)总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证各阶层、各政党、各民族和谐发展、融洽统一,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制度。“和而不同”是渗透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

3)通过讲解五脏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培养学生的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高学生对内经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体悟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

4)通过认识脏与腑之间生理功能和特点的不同,以及根据不同的特点指导临床的治疗,培养学生重道轻器观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

5)通过总结“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培养学生中医的系统平衡观不仅适用于解释人体,同样可用于解释生态平衡,社会平衡等,从而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6)通过脏腑外窍的系统联系,建立五脏一体观,提高学生对内经的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心。

7)通过学习,明确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转输是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远早于西医学的饮食物代谢和血液循环理论,树立学生学习中医的自豪感,增强专业自信心。

8)通过相互讨论、师生交流,使学生对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有所认识,认识到三焦的不同功能,展示古人的医学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内经的学习兴趣。

9)通过对六气源同一气以及各自生理功能的综合应用,树立健康生活方式及养生防病的思想

10)通过对《决气》有关生命起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父母的感恩,对医生职业崇高性的信仰。

11)通过学习《本神》生命起源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内经》已从唯物主义观点对生命起源进行合理阐发,激励学生关注养育万物的大自然,对自然界有敬畏之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通过掌握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避免空想空谈,学会踏实肯干的品质。

(二)考试内容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联系(原文2101)

2.心在十二脏中的主宰作用(原文2101)

3.藏象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原文2102)

4.五脏阴阳属性及与四时通应关系(原文2102)

5.“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原文2102)

6.脏腑分类(原文2103)

7.脏腑生理功能与特点(原文2103)

8.“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解(原文2103)

9.“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解(原文2104)

10.脾为后天之本(原文2104)

11.脾与时令的关系(原文2104)

12.五脏精气与七窍的对应关系(原文2108)

13.食物的代谢过程(原文2201)

14.水液的输布和调节(原文2201)

15.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原文2202)

16.营卫与睡眠的关系(原文2203)

17.三焦的功能(原文2204)

18.汗与血的关系(原文2204)

1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作用(原文2205)

20.六气虚衰不足病候(原文2206)

21.“六气”源于一气而各有部主(原文2206)

22.“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含义(原文2301)

23.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原文2301)

24.五脏与神的关系(原文2303)

 

 病因病机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

2)准确描述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发病的机理及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4)通过案例等多元化教学,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阳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变特征、调养方式;

5)通过类比、举例,学生能够辨析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6)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阐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的发病理论;

7)通过举例和系统联系,学生能够简述饮食五味的双重作用及其致病特点。

8)通过举例分析,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病机十九条的内涵;

9)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能够说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的启迪意义。

2、能力目标

1)在生活实践或者临床应用中,能够运用《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明确发病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并对外邪致病的传变和预后进行判断。

2)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在临床中判断阳气的病理状态,并提出恢复阳气的辨证思路。

3)具备综合应用内经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病机十九条”理论知识分析临床病例,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4)具备分析、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观与辨证思维,提高学生对内经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心。

2)对病因理论的阐发批判了当时甚嚣尘上的鬼神致病错误认识。

3)学生通过对天之阳气与人体阳气生理病理方面的密切关系,体会《黄帝内经》整体医学思想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相通应的观点,学会敬畏自然。

4)通过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学习,培养学生讲究中庸、追求和谐的个人修养。

5)通过对五味偏嗜的认识,体会“过犹不及”“过则为灾”的哲理观。

6)通过对疾病发生病机变化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中医象思维的实践,提高学生对内经的专业自信心。

7)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案例反思,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原文4102)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发病的机理及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原文4102)

3.阳气的生理功能。(原文4105)

4.阳气的病理:阳失卫外,感受外邪;阳亢精绝,阳气厥逆;阳气偏沮,阳气内盛;阳气郁遏,阳气阻隔,病久传化。(原文4106)

5.阳气和阴精的关系。(原文4107)

6.饮食五味的双重作用及其致病特点(原文4108)

7.病机十九条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原文4201)

8.“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原文4205)

 

 

 病证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热病的命名、病因、六经主症、传变和转愈规律等;能够准确表达热病治疗法则,禁忌等。

2)通过讲授与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咳嗽的病因病机;能够简单阐述咳嗽的临床主症,以及治疗基本原则。能正确说出“聚于胃关于肺”的临床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准确说出疼痛的虚实病机;

4)通过讲授,学生能够说出原文列举十四种疼痛的病机要点;

5)通过图示、举例,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痛证的辨证要点。

6)通过讲授,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痹证的病因、分类、传变机理、治疗法则;能够简述痹证的临床主症,预后以及营卫与痹证的关系。

7)通过列表比较,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能够准确阐述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8)通过讲授,学生能够阐述水肿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能够简要论述水肿的临床表现。

2、能力目标

1在生活实践或者临床应用中,能够运用热病六经辨证诊断疾病,并对热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2)初步具备综合应用咳证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常见咳证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虚实辨证把握疼痛的病机,并能熟练应用疼痛的临床诊断要点。

4)初步具备综合应用证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相关理论分析常见痹证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践,具备应用《灵枢·水胀》理论鉴别水胀、肤胀、鼓胀以及肠覃、石瘕的能力。

6)能够结合“平治于权衡”具体治疗原则分析临床案例,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3、素质目标

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整体观与辨证思维,提高学生对内经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心。

2)通过将咳证与新冠肺炎疫情相结合,讲述抗疫模范事迹,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

3)通过案例分析,感受名医大家高超的医技、高尚的医德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4)通过举例中医药论治痹证的特色与优势,彰显中医药的临床价值,感受名医大家高超的医技、高尚的医德,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5)以所学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及养生防病思想的建立和教育,帮助自己、服务他人。学以致用,树立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崇高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6)以所学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及养生防病思想的建立和教育,帮助自己、服务他人。学以致用,树立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崇高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考试内容

1.热病的概念、热病的病因、病程等(原文5101)

2.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和治疗原则(原文5102)

3.热病的遗热、食复和禁忌(原文5103)

4.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原文5104)

5.阴阳交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预后。(原文5105)

6.咳的病因病机(原文5201)

7.“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原文5201)

8.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原文5201)

9.咳的证候特征及传遍规律(原文5202)

10.针刺治咳原则(原文5203)

11.引起疼痛的病机(原文5301)

12.疼痛的诊断与辨证(原文5302

13.痛证的辨证要点(原文5303)

14.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原文5401)

15.痹证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原文5402)

16.痹证与荣卫之气的关系(原文5403)

17.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原文5601)。

18.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原文5602)

19.水肿的形成机理(原文5605)

20.水肿的治疗(原文5605)

 

 

 诊法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比、归类、列表、举例等方法,学生能够正确说出“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以及四诊合参的原则;正确说明察五色、视精明的要领;准确阐述观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的意义;简述诊察四时脉象的方法。

2通过讨论与总结,学生能够正确说出“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通过举例,学生能说明反迷信的观点和医患合作的思想。

3)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平息调脉法及“闰以太息”的含义;

4)能够简述虚里诊的诊察内容及意义;

5)正确说明“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及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临床实践中运用四诊诊法。

2)具备综合应用内经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具备分析、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联系临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运用切诊法。

3、素质目标

1通过对诊法原理、诊病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思想内涵的理解,树立以“大医精诚”为信条的医德观,树立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崇高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学习《内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从《内经》医患关系的思想出发,树立学生的中医药法治观念。

3)通过学习脉有胃气,树立“医者仁心,以人为本”的医德观;

4)通过学习脉应四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观。

(二)考试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原文6301)

2.四诊合参,决死生之分的纲领。(原文6301)

3.脉象主病(原文6301),视精明,察五色的善恶;察五脏得守失守;察形之盛衰以知五脏得强失强。(原文6302)

4.脉应四时。(原文6304)

5.“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原文6311)

6.反迷信的观点和医患合作的思想。(原文6311)

7.平息调脉的意义。(原文6312)

8.四季的平、病、死脉。(原文6312)

9.虚里诊及其临床意义。(原文6312)

 

 

 论治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图表对比,学生通过能够准确说出五方环境特点、人群体质、好发疾病类型和治疗手段。  

2学生能够通过医案分析,知识点列表对比的方式,准确阐述正治和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3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准确阐述根据疾病轻重,形虚、精虚,邪实,阴阳虚衰等病变与气血虚实等不同病机情况,“因势利导”采用适宜的不同治则。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能够分析“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内在机理。课后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临床实践中运用 “三因制宜”“杂合以治”的论治原则。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讲正治反治原则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学生经过案例分析能够将因势利导的具体治法应用于临床。

3、素质目标

1)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了解地方物产与生活习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在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过程中,在个人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学会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分析问题。

3)学生加深对治则体现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学生加深对治疗原则“求其属”的认识,引导学生把握各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5理论联系生活实践、临床实践,认识因势利导思想内涵。做到行动遵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号召,新思路,由此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不要逆势而行,以防个人发展陷入困境。

(二)考试内容

1.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原文7104)

2.五方地域环境对居民体质的影响。(原文7104)

3.“杂合以治”的理论观点。(原文7104)

4.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方法(原文7202)

5.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原文7205)

6.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则。(原文7207)

 

 

 摄生

考试要求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本篇所述的养生思想和基本法则;能够简述男女生长壮老规律,以及肾气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四时养生的具体法则与指导思想;能够准确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能正确说出治未病的涵义及根本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中医养生知识的传播。

2具备综合应用内经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具备分析、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1)通过对教学重点的理解与反思,体会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提高中医人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将宣传正确中医养生知识与方法作为自己践行中医事业的重要环节。

2)通过经文学习与医案举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内经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心。

4)加深学生对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理解,认识到内经指导下的中医对历史上国人健康的贡献,树立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对内经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心。

5)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及养生防病思想的建立和教育,教导医学生防微杜渐,预防学术不端、党性不纯思想。

(二)考试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今时之人早衰的主要原因(原文8004)

2.养生的基本法则(原文8004)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原文8005)

4.四时生长收藏变化规律与养身调神的法则(原文8007)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意义(原文8008)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原文8009)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

1考试方式:闭卷                

2、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单选题35题,每题1分,35分;

多选题5,每题1分,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1分,30分;

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15分;

简答题,3题,每题5分,15分。

六、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本课程期评成绩为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期评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第二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35%

第三部分: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5%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

1《内经选读》(翟双庆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内经选读》(王庆其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内经选读》(黎敬波主编),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张介宾.类经(明清中医名著丛刊.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3)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4)李中梓.内经知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5)张登本.白话通解黄帝内经.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6)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广西中医药大学课程中心网址http//kczx.gxtcmu.edu.cn

4智慧树在线教育https//www.zhihuishu.com/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