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免疫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5-11-18 20:56:45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J011101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2.5学分,总学时60,理论40,实验(见习)18,网络2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某些疾病的免疫机制、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与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学科,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免疫力、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概念。

2.掌握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主要功能。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现象、免疫与免疫力的概念。

2.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组成与作用。

3.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二章 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基本属性。

2.掌握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类型。

3.掌握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4.熟悉抗原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

5.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

【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及基本属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的形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

3.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抗原与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

4.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决定簇、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5.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与其识别者间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根据B细胞的激活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TDAg、TIAg)。

6.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病原生物、异种血清、红细胞血型抗原、MHC抗原、肿瘤抗原)。

7.佐剂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

2.熟悉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骨髓、胸腺及其功能。

2.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淋巴结、脾的结构及T细胞区与B细胞区;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免疫分子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4.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5.了解抗体的人工制备及医学意义。

【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肽链组成、C区、V区、超变区、功能区、铰链区的概念、水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多聚体形式。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主要生物学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6.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7.抗体的人工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8.抗体的医学应用与意义。

第二节 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命名原则。

2.掌握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

3.掌握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熟悉补体系统的替代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

5.了解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命名原则。

2.补体系统的组成(固有成份、调节因子、补体受体)。

3.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攻膜复合体)。

4.补体系统的替代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比较)。

5.补体系统的MBL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比较)。

6.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及各调节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7.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MHC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MHC、MHC分子、HLA复合体、HLA的概念。

2.掌握HLA复合体基因组成。

3.掌握HLA的分子结构与分布。

4.熟悉MHC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与意义。

5.了解MHC的遗传学特点。

【教学内容】

1.MHC、MHC分子的发现及生物学意义。

2.MHC、MHC分子、HLA复合体、HLA的基本概念。

3.HLA复合体的组成。

4.HLA I、II类分子的结构。

5.HLA I、II类分子的分布。

6.HLA分子的生物学意义(抗原提呈、MHC约束性)与临床意义(器官移植、输血反应、疾病相关性、亲子鉴定)。

7.MHC的遗传学特点(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第四节 细胞因子、CD分子和粘附分子

【目的要求】

1. 熟悉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

2. 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基本概念。

3. 熟悉黏附分子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2.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3. 黏附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简介。

第五章 免疫细胞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

2.掌握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

3.掌握T、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4.掌握APC的概念与组成。

5.熟悉T、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6.熟悉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基本概念以及免疫细胞的组成。

2.T、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阴性选择、阳性选择过程)。

3.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TCR复体、BCR复体、共刺激分子、CD4、CD8、Fc受体、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丝裂原结合蛋白)。

4.T、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Th、Th1、Th2、Tc、B1、B2亚群)。

5.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与生物学作用。

6.APC的概念与组成。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2.掌握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熟悉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

4.熟悉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

5.熟悉免疫应答的主要分类方式。

6.熟悉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与规律。

7.熟悉免疫耐受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特点)。

2.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活化的“双信号”学说、效应T细胞的作用方式)。

3.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TI抗原的识别、TD、TI抗原介导的活化过程、抗体的抗原清除机制)。

4.免疫应答的主要分类方式(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概念、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与规律、正向应答与负向应答的概念)。

5.免疫应答的结局(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免疫耐受现象)。

6.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

第七章 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了解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定义、分型原则、Coombs & Gell分型)。

2.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成分和细胞、发生过程、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

3.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4.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细胞抗原的类型、靶细胞破坏机制)。

5.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6.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清除机制、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制)。

7.I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8.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CD4+T细胞与CD8+T细胞介导免疫损伤的机制与特点)。

9.IV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预防与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

2.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4.熟悉计划免疫的概念。

5.熟悉凝集、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6.了解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7.了解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

1.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的基本概念。

2.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常用生物制剂(疫苗、类毒素)应用原则。

3.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常用生物制剂(免疫球蛋白、抗血清)应用原则。

4.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5.凝集反应的类型、原理。

6.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第九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原生物、医学微生物、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的基本概念;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作用;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主要因素。

2.熟悉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类型与分布状况(自然界分布、人体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的概念。

3.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3.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十章 细菌学总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3.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细菌的计量单位与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结构、功能、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及临床意义);细胞膜(结构、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组成、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核质(基因组DNA)。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化学组成、功能、形成条件、染色特点);鞭毛(化学组成、功能分类意义);菌毛(化学组成、类别与功能);芽胞(结构、功能、形成条件)。

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方式。

2.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及人工培养状态下的生长状态与生长规律。

3.熟悉细菌主要的合成代谢产物。

4.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过程及其鉴别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营养要求与生长条件(环境因素、营养要求、营养类型)。

2.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以及生长曲线。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细菌各类生化鉴定的反应基础与意义)。

4.细菌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5.细菌培养基(人工培养基的类型、人工培养基的使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第三节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2.熟悉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3.了解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其作用原理。

4. 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对突发微生物危害事件的防控以及灾后微生物感染的控制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

2.消毒灭菌的主要方法(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

3.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对突发微生物危害事件的防控以及灾后微生物感染的控制。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

3.熟悉噬菌体的结构、生物学作用及分类。

4.熟悉细菌变异的类型。

5.了解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变异的现象与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变异)。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组DNA、质粒的类型与特点、转座子、噬菌体)。

3.噬菌体的结构、生物学作用与分类(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的概念)。

4.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转化的概念与机制)。

5.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的概念。

2.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以及毒力概念。

3.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与类型。

4.了解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

【教学内容】

1.感染的概念。

2.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致病性、毒力、侵袭性的概念、外毒素、内毒素的概念与作用机制)。

3.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的概念)。

4.细菌性感染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创口、接触、叮咬传播)。

5.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6.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先天性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作用、获得性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作用)。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了解病原菌检查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 常用的检测方法

第十一章 细菌学各论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2.掌握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 熟悉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

4.了解病原性球菌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致病性球菌的概念、类型(G+球菌、G-球菌)。

2.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3.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要点。

5.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6.链球菌的致病性、免疫性。

7.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8.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9.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 肠道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各主要代表菌种的致病性。

2.掌握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熟悉沙门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了解志贺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肠道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

4.大肠埃希菌微生物学检查要点以及防治原则。

5.沙门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6.沙门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

7.沙门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检查要点以及防治原则。

8.志贺氏菌属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

第三节 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查要点、防治原则。

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查要点、防治原则。

2. 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四节 螺杆菌属与弯曲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查要点、防治原则。

2.了解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查要点、防治原则。

2. 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五节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原则。

2.掌握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熟悉无芽孢厌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厌氧性细菌的定义、分类。

2.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原则。

3.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4. 无芽孢厌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六节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1.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2. 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结核分枝杆菌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2. 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七节 其他病原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其他病原性细菌致病性。

2. 熟悉其他病原性细菌生物学性状、防治原则。

3.了解其他病原性细菌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其他病原性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其他类型治病菌

【目的要求】

1.熟悉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致病支原体的致病性。

2.熟悉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致病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3.熟悉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致病衣原体的致病性。

4.熟悉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致病螺旋体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2.主要致病支原体的致病性。

3.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

4.主要致病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5.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6.主要致病衣原体的致病性。

7.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

8.主要致病螺旋体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病毒学总论

【目的要求】(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 掌握病毒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病毒的结构及其功能、病毒的增殖周期、包涵体的概念及显微镜下的特点。

2. 熟悉病毒大小与测量单位、病毒感染的途径与传播方式及病毒感染的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3. 了解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以及病毒对药物、抗生素的敏感性、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 病毒的概念、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2.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增殖和培养、病毒的分类。

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途径与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

3.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病毒学各论

【目的要求】(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 掌握常见致病性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2. 熟悉常见致病性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3. 了解常见致病性病毒的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的概念和种类。

2.流行性感冒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3.流行性感冒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狂犬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真菌

【目的要求】(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 掌握真菌的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

2. 熟悉致病性真菌的类型及真菌的抵抗力。

3. 了解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的致病性真菌。

【教学内容】(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真菌的概念、种类。

2.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分类、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真菌的抵抗力。

3.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4.主要病原性真菌。

实验一 溶血试验、沉淀试验、ELISA试验

溶血试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溶血试验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熟悉溶血试验的临床应用。

3. 了解溶血试验的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

1.溶血试验

沉淀试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沉淀试验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熟悉沉淀试验的临床应用。

3. 了解沉淀试验的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

1.环状沉淀试验

ELISA试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ELISA基本原理。

2. 熟悉ELISA的临床应用。

3. 了解ELISA双抗体夹心法的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

1.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2.ELISA的原理

3.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BsAg

实验二 凝集试验、淋巴细胞转化和E玫瑰花环试验(示教)

凝集试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凝集反应的概念与原理。

2. 掌握玻片凝集、试管凝集的方法、结果分析及用途。

【实验内容】

1. 玻片凝集反应

(1)ABO血型鉴定

(2)细菌鉴定

2. 试管凝集反应

淋巴细胞转化和E玫瑰花环试验(示教)

【实验目的】

1. 掌握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E玫瑰花环试验原理

2. 熟悉淋巴母细胞和E花环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 淋巴母细胞的形态观察。

2. E玫瑰花环观察

实验三 革兰染色法、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

【实验目的】

1. 掌握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及步骤。

2. 熟悉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实验内容】

1.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

2. 细菌染色检查法――革兰染色法

3. 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4. 细菌特殊结构观察(示教)

实验四 细菌分布及理化影响因素的检测实验

细菌分布的检测

【实验目的】

1.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 熟悉细菌菌落的观察及计数方法。

3.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增强无菌观念。

【实验内容】

1. 空气中细菌分布检查;

2.水中细菌分布检查——倾注培养法;

3. 咽部细菌分布检查;

4. 人体表面细菌分布检查;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目的】

1. 掌握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及其作用特点。

2. 熟悉药敏试验(纸片法)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影响。

2.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 紫外线的消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演示、自学和辅导等多种形式,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免疫学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1
第二章 抗原 2
第三章 免疫组织与器官 2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
第四章 细胞因子 1
第四章 MHC分子、CD分子、粘附分子 2
第五章 免疫细胞 3
第六章 免疫应答 3
第七章 超敏反应 2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1
第九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1
第十章 细菌总论 4
第十一章 细菌各论 4
第十二章 其他类型致病菌 1
第十三章 病毒总论 3
第十四章 病毒各论 3
第十五章 真菌 2

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要不断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可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平时测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考试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如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3. 评价方法:网络课堂考核

网络课堂学习采取实时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学习过程中,系统将不定时的抽取该门课程题库中的试题(判断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否则视为答题错误;学员完成该门课程所有测试,且测试正确率达到60%的,该门课程考核合格,测试正确率未达到60%的,可参加补充测试,补充测试合格的视为考核合格。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关洪全 罗晶.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参考资料:

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3版.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http://course.jingpinke.com/search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网站);

撰写人:运晨霞、屈泽强、韦海宏、梁亮、农清栋;审核人:王坤、肖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