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绪论 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掌握:免疫、免疫力、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主要功能。
了解: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功能。
2.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组成。
难点:1. 免疫的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
2. 免疫系统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4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为什么说免疫对机体又有利又有害?2、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1054410 |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绪论 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传统概念、免疫的现代概念,医学免疫学概念。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免疫系统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稳定,③免疫监视。二、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特点及作用(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特点及作用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三、免疫应答异常及其所致疾病 免疫缺陷、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四、免疫学应用 诊断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时期现代免疫学阶段第三节 中医药与免疫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抗原 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掌握:抗原的概念、基本属性;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类型;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悉:抗原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
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决定基
2、常见的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及独特型抗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1、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决定基。
2、 超抗原的概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8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2、抗原有哪几种?各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101020102010 | 抗原及相关概念 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耐受原、变应原的概念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二、抗原的特异性1、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2、抗原决定基结构:(1)构象决定基 (2)顺序决定基3、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表面(易于BCR或Ab结合)4、抗原结合价5、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p125表13-2比较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概念第二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二、宿主方面的影响三、免疫方法的影响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类:TD-Ag和TI-Ag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独特型抗原三、其他分类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的概念、特点及生物学意义二、丝裂原的概念、种类二、佐剂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
熟悉: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免疫器官的组成、分类
难点: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4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10101055 | 第三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一)骨髓的结构(二)骨髓的功能二、胸腺(一)胸腺的结构(二)胸腺的功能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一、淋巴结(一)淋巴结的结构(二)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一)脾脏的结构(二)脾脏的功能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Ig) 教具: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熟悉: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活性与特点。
了解:抗体的人工制备及医学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免疫球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的划分及功能、酶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分类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的划分及功能、酶解片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12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区。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21028403010 | 第四章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的概念,分类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概述: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关系。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和恒定区、铰链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J链和分泌片。二、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一)可变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二)恒定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1、IgG 2、IgM 3、IgA 4、IgD 5、IgE四、人工制备抗体 1、多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2、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制备过程。3、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种类、特点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第二节 补体系统 教具: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组成;补体的经点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
熟悉: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与旁路途径的特点及其异同点。
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方式和意义;补体受体和膜结合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意义;补体系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难点:补体活化的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8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特点及其异同点。
2、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10301520 | 第四章 免疫分子第二节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的发现、补体的 概念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性质。二、补体系统的激活1、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2、补体活化的MBL途径3、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三、补体活化的调控1、补体的自身调控2、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毒作用2、补体的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4、炎症介质左右5、免疫调节作用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第三节 细胞因子 教具: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特点。
2、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3、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细胞因子的受体。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作用特点和生物学活性。
难点:细胞因子的分类、共同特性、生物学活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4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 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2. 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2 13 10 5 10 | 第四章 免疫分子第三节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概念一、细胞因子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5.生长因子6.趋化因子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1.多样性2.重叠性3.高效性和多效性4.拮抗性和协同性5.网络性三、细胞因子受体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 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与分化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3.参与炎症反应4.刺激造血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第四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教具: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CD)、细胞粘附分子的概念、分类和共性。
2、了解:其它免疫细胞膜分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的概念。与T细胞和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粘附分子的概念。
难点: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的概念。与T细胞和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粘附分子的概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2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白细胞分化抗原概念及主要功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10 10 | 第四章 免疫分子 第四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CD的概念2、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二、粘附分子1、粘附分子的概念2、、粘附分子分类:3、、粘附分子的功能1) 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活化信号2)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3) 淋巴细胞归巢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第五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教具:多媒体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及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关系。
2、熟悉: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系统基因座位的名称及遗传特征, HLAⅠ类HLAⅡ类抗原的分布与功能。
3.了解:HLA定型在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MHC的概念。MHCⅠ类和Ⅱ类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难点:MHC的概念。MHCⅠ类和Ⅱ类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6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2、HLA是如何参与抗原提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 15 10 20 10 | 第四章 免疫分子 第五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概述:MHC、HLA的概念一、HLA复合体的结构及遗传特征(一)HLA复合体的定位与组成(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二、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和分布(二)HLAⅠI类分子的结构和分布三、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和提呈2、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3、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4、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四、HLA与临床医学1、HLA与器官移植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3、HLA与疾病的关联4、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 免疫细胞 教具: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掌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T、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掌握APC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T、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3、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T细胞、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功能、T细胞和B细胞的亚群。APC的功能。
难点:T细胞和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_
课时安排:___120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 5 15 15 7 18 5 20 15 5 20 | 第五章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的概念、种类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三)T细胞的胸腺选择过程 二、T细胞的表面分子 (一)TCR-CD3复合体 (二)共受体 (三)共刺激分子 (三)负调节分子 (四)细胞因子受体 (五)丝裂原结合分子 三、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 (一)BCR复合物 (二)共受体 (三)共刺激分子 (四)细胞因子受体 (五)丝裂原结合分子 (六)MHC分子 三、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一)B1细胞 (二)B2细胞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分化 (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二、单核/巨噬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三、B细胞 第四节 自然杀伤细胞 一、NK细胞的表面受体 二、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三、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六五章 免疫应答 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掌握: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
2、熟悉:免疫应答的分类;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
3、了解: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与规律;免疫耐受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的处理过程。TCR识别抗原的特点,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刺激,效应T细胞的作用。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初次与再次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应答的特点。
难点:1、MHC限制性及T细胞进行抗原识别的部位
2、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刺激 3、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12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 TCR识别抗原的特点是什么? 2.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是什么?
3. 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2 5 5 10 3 5 5 5 8 12 15 10 5 5 15 10 | 第六章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概念、分类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特点 一、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组织屏障 体表屏障、内部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1.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2.树突状细胞;3.NK细胞;4.NKT细胞;5.NK细胞;6.γδT细胞;7.B-1细胞;8.肥大细胞;9.嗜酸性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 (三)固有免疫分子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抗菌肽和具有抗菌作用的酶类物质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和应答特点 (一)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1.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PRR) (二)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1.非特异性 2.无细胞增殖、分化与克隆扩增 3.效应迅速 4.无免疫记忆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四、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应答的阶段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APC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2.T细胞与APC间的相互作用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1.T细胞活化 2.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三)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1.CD4+T细胞介导的效应 2.CD8+T细胞介导的效应 (四)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二)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2.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3.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三、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初次免疫应答 2.再次免疫应答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 超敏反应 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症的防治原则,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Ⅰ型超敏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症的防治原则 4、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
难点: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 3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应用青霉素可引起哪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简述其发病机制。
2、新生儿溶血症属哪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简述其发病机制、如何预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医学免疫学 | ||||
课程章节 | 第七章 免疫病理 第一节 超敏反应 | 授课学时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 | 设计者 |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研室 | ||
授课专业 | 中医学专业 | 授课年级 | |||
一、设计理念 | |||||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到临床实践中,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学生才能很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课堂的氛围才能调动起来。 | |||||
二、教材分析 | |||||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本教研室根据此专业选择的免疫学教材是《医学免疫学》(第6版),该版教材为曹雪涛院士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专业包括基础、临床、预防及口腔等本科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原则,对医学免疫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结论性知识的描述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适用于本科生的教学和自学。“超敏反应”是本教材第十七章中的内容,本章内容遵循了本教材总体的编写原则,具体从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发生机制、遗传与环境因素、临床常见疾病和防治原则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图文并茂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让初学者能够系统地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安排。 | |||||
二、教学内容分析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1)知识目标: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两个层次。要求学生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熟悉Ⅰ型超敏反应特点和常见疾病。 (2)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与今后临床实践的意识。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1)重点: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教学大纲只要求达到熟悉层次,但在具体到案例分析时,往往涉及到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和哮喘。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已经成为限制使用抗生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达到“掌握”层次,所以将其列为教学重点。 (2)难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因为内容比较抽象,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学生难以理解,并且牵扯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等多个相关的知识点,故将其列为教学重点。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1.学情分析: | |||||
(1)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所以医学基础比较好,并且对于常见或者是疑难的临床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非常关注,很容易对本节课程产生兴趣。 (2)超敏反应的内容是安排在免疫学基础内容之后,临床免疫学的起始章节中,因此本课程是对前面所学免疫学基础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能够把前面所学免疫学基础内容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可加深学生对免疫学基础的理解和应用,产生对免疫学学习的热情。 (3)教师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过敏现象进行举例,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老师一起去探究这些疾病发生的机制及防治原则。 | |||||
2.教学预测: | |||||
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引导教学和课后交流复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的临床疾病和防治原则。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1)教学策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法选择:以讲授法为主,演示法为辅,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课是医学基础课,属系统知识类新课,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应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主导作用。采用讲授法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知识。为了解决本课的知识内容抽象,复杂的问题,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图片,并在多媒体上将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的复杂的文字解说简化成文字流程。此外,还将辅以简约板书和手画简图以弥补讲授和多媒体课件之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在引入新课时,以先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对本课知识的期待,在随后的课程讲授中获取知识的顿悟,进而以与学生共同复述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解释临床常见疾病,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 |||||
2.板书设计: | |||||
(1)黑板(白板)设计:通过线路图将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机制和防治原则串联起来。 (2)现代信息媒体设计:辅以图片和Flash动画的情景教学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先将I型超敏反应发生各个环节中涉及的知识点分别讲解,再将整个过程串联起来。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1)课上师生互动: ①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课前预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超敏反应之前,先对先前所学知识点,尤其是与超敏反应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具体包括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等。 ②让学生列举一些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以问题的方式引出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类型:比如花粉/海鲜的过敏是属于I型超敏反应,血型不符进行输血属于II型超敏反应…,然后用列表的形式先给大家介绍超敏反应的分型及各自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③重点讲解I型超敏反应时从分析机制及防治原则展开课堂讨论:分析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结合图表、联系生活实例与学生共同从I型超敏反应的致敏和激发两个方面讨论其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2)课下生生互动: ①课前布置任务:课前分组、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找到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分析发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②在QQ群平台展开以下内容讨论:通过对I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的认识,对中医药治疗哮喘等免疫性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相关机制等进行深入思考。 | |||||
五、学习资源 | |||||
1.教学参考教材: | |||||
(1)《医学免疫学》(第3版),龚非力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材,科技出版社(此书是目前全国医药高等院校使用最广泛的教材); (2)《医学免疫学》(第3版),龚非力主编,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国家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材,科技出版社(此书对医学类专业学生免疫学知识有很好的启示和拓展作用); (3)《allergy》(第4版),Fred R.T. Nelson和Carolyn Taliaferro Blauvelt(全书紧扣临床,重点详述各大疾病及相关治疗,并有大量机制及基础研究进展的总结与概述,同时列出了相关参考资料)。 | |||||
2.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 | |||||
本教研室教师自制的“超敏反应”课件等。 | |||||
3.网上教学平台: | |||||
通过QQ群、微信、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 |||||
4.网络学习资源: | |||||
(1)http://course.jingpinke.com/search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网站); (2)http://resource.jingpinke.com/details?uuid=ff808081-2caa3f03-012c-aa3f9d2c-746d&objectId=oid:ff808081-2caa3f03-012c-aa3f9d2c-746e(I型超敏反应教学录像-华中科技大学谭政)。 | |||||
5.相关文献资料: | |||||
[1]王京法,杨滨,孙志强,马立萍. 食物过敏及其治疗与防控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2014,10:14-17. [2]张光环,王敏,王芳. 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2014,09:1699-1701. [3]耿东升. 药物变态反应的机制[J]. 西北药学杂志,2012,04:385-389. [4]孙仁山,伍津津. 过敏治疗及其相关的基础免疫学研究进展[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11:983-985. [5]林敏,潘颖怡,张彤,韩向东. Ⅰ型变态反应实验室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刊,2010,05:848-849+851. [6]Ngamphaiboon J. Food allergy and wheezing[J].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2014, 45(Suppl 1): 95-99. [7]Iikura M, Hojo M, Sugiyama H. Glucocorticoids and mepolizumab in eosinophilic asthma[J]. N Engl J Med. 2014, 71(25):2433-2434.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对与超敏反应相关的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 自主思考并完成以下作业 1.什么是超敏反应?各型超敏反应各有何特点? 2.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过敏性鼻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4.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类型的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 6.青霉素超敏反应及诊断技术的研究。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1.课堂提问和课下自测学生完成质量如何,学生是否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积极自主学习和灵活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 2.课堂学生参与度如何,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本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度,使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把握好时间,使教学任务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需要教师不解地努力去探索,使教学效果能更好。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医学免疫学 | ||||
课程章节 | 第七章 免疫病理 第一节 超敏反应 | 授课学时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 | 设计者 |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研室 | ||
授课专业 | 中医学专业 | 授课年级 | |||
一、设计理念 | |||||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到临床实践中,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学生才能很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课堂的氛围才能调动起来。 | |||||
二、教材分析 | |||||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本教研室根据此专业选择的免疫学教材是《医学免疫学》(第6版),该版教材为曹雪涛院士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专业包括基础、临床、预防及口腔等本科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原则,对医学免疫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结论性知识的描述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适用于本科生的教学和自学。 超敏反应是本教材第十七章中的内容,授课对象为2013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该内容在《医学免疫学》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病理反应,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超敏反应有关,因此,学习本内容,可以加深对《医学免疫学》前面几章内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 |||||
三、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1.1知识目标:(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的临床疾病;(3)了解II、III、IV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2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超敏反应的机制,使学生能利用免疫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如过敏性休克与新生儿溶血症等)。 (2)通过对各型超敏反应某一临床疾病的特点、发生机制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掌握整个类型的疾病,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超敏反应的机制,使学生能掌握防治超敏反应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 (4)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现象导入新课内容,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为本次课的讲解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加深学生对超敏反应及常见疾病的理解和学习热情。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1.重点:超敏反应的类型、发生机制、临床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2.难点: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1.学情分析: 通过对免疫学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超敏反应》的基础知识,但对本次内容的理解还有待于更深一步掌握和巩固。 2.教学预测: 通过教师结合多媒体和板书演示,学生自主探究及讨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过敏现象联系起来,能更好地应用到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同时在课间、课后作业的练习,使学生对超敏反应掌握更牢固。 | |||||
五、教学过程: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教学过程包括3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评价检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分组,查阅资料,找到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分析发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二、II型超敏反应 (一)定义、特点 (二)参与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三、III型超敏反应 (一)定义、特点 (二)参与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四、IV型超敏反应 (一)定义、特点 (二)参与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II型超敏反应 展示临床出现错误输血后发生的溶血反应现象,结合溶血反应通过多媒体讲述II 型超敏反应的定义、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详细讲解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各组分, 通过flash动画演示效应分子和效应细胞各自作用的方式,最后用一张流程图把II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整个过程串联起来。结合机制通过一些病例图片讲述临床常见的疾 病,重点讲述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制,以点带面。 III型超敏反应 通过ppt展示III型超敏反应定义、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III型超敏反应参与组 分抗原、效应分子、效应细胞,以及效应物质作用方式,讲述时注意提示与II型超敏 反应的一些区别;接着展示IC形成的原因和沉积形成的一些因素。然后通过一张流程 图整个机制串联起来。最后通过病例图片,介绍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疾病。 IV型超敏反应 先明确I型、II型、III型超敏反应在发生机制上属于体液免疫应答,指出IV型超 敏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应答。PPT展示IV型超敏反应定义、特点。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细胞免疫,再给学生展示参与组分,发生机制。最后通过病例图片,介绍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疾病。 最后对四个型超敏反应的一些主要特点做一个表格进行比较总结,便于学生知识巩固。并且通过PPT留下课后讨论题目。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1、给出相关的多种病例,让学生看到本章内容的广泛应用,以问题的方式引课:比如临床出现错误输血后为什么会发生的溶血反应现象?抗体与抗原结合之后形成的IC怎样清除,如果清除不掉会发生什么情况?大家都熟悉的结核病到底是怎样的发生机制?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进入各自的重点内容的讲解。 2、通过对超敏反应机制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病例。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增加学习的动力。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某些病例防治的一些方法。如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方法,产后48h内给母亲注射抗Rh抗体,为什么? 4、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小结,如移植排斥反应仅仅是IV型超敏反应吗,青霉素可以引起那些类型超敏反应等等。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增强学生思考能力。 课下互动: 1、课下自测:简要说出各型超敏反应特点。 新生儿溶血症是怎么发生的? 简要说出III、IV型超敏反应在发生机制。 你知道各类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疾病? 2、通过腾讯QQ群讨论 结合自身亲人朋友圈的超敏反应病例,说说医生的处理方法,讨论为什么这样处理。或是通过老师提供这样的病例供同学讨论。 | |||||
六、学习资源: | |||||
1.教材:《医学免疫学》第6版,曹雪涛主编,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本书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 教学参考教材:《免疫学原理》(周光炎)、《分子与细胞免疫学》(金伯泉)、《医学免疫学基础》(高晓明) 2.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本教研室教师自制的《超敏反应》课件;多媒体设备,麦克风,课件,教师评价表,激光笔等。 3.网上教学平台:腾讯QQ工具、微信、邮件以及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4.网络学习资源:
5.相关文献资料:(附上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文献) Deo, S.S., et al., Role of T-cells in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in patients of allergic diseases. Indian J Chest Dis Allied Sci. 2010.52(4): 253-254. Dean J. Naisbitt PhD,Munir Pirmohamed MD,B. Kevin Park PhD. Immunopharmacology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drugs[J].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 2003 (1) 蔡晓红.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 2008(4) | |||||
七、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指导学生就完成课后作业并对与超敏反应相关的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 1.自主思考并完成以下作业。 (1)什么是超敏反应?各型超敏反应各有何特点? (2)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过敏性鼻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4)新生儿溶血症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类型的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 3.青霉素超敏反应及诊断技术的研究 。 | |||||
八、教学效果评价: | |||||
1. 本章涉及临床疾病临床症状及发生机制等,预测学生对疾病的表现这部分新接触内容具较高求知欲,对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具有一定好奇心,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畏难心理。 2. 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基础较好,探索新知识能力强,思维较活跃,预测应能较好的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应用于以后的临床各专业学科的学习当中。 | |||||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通过教师的讲授、多媒体课件结合Flash演示并辅助板书进行授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突破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运用举例法,将本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临床中常见疾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 | |||||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关洪全 主编
教学目的:1、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概念;免疫预防与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疫诊断的基本概念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2、熟悉:常用生物制品的应用原则与计划免疫的概念;凝集、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
3、了解: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免疫标记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4、T细胞、B细胞数量和主要功能检测的方法。
难点: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讲授(提问、讨论、发展史启发等)
课时安排:4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 10 10 5 10 |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免疫诊断 一、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荧光抗体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花环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细胞毒试验)。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 第二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特点、常用生物制剂(疫苗、类毒素)应用原则 (一)疫苗 (二)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特点、常用生物制剂(免疫球蛋白、抗血清)应用原则。 三、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第三节 免疫治疗 一、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二、免疫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三、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四、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治疗 (一)免疫增强剂 (二)免疫抑制剂 | 多媒体讲授 |
(可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