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讲稿
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供中医学(含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用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讲 稿)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免疫与病原生物教研室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绪论
◎免疫(immune)一词是从拉丁文immunis衍生而来的,原意为“免除税赋”、“免除劳疫”。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患某些传染病痊愈后机体能产生一定免疫力(举例:如患麻疹、腮腺炎可获持久免疫力)。“免疫”一词在引用到医学领域的初期,则表示人们对传染病具有的抵抗力(即“免除瘟疫”)。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逐步深入(见教材第二节)。 ◎现代的“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进行清除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系统的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免疫防御:指机体防御和清除入侵病原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能力。 若此功能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在清除病原体等抗原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若此功能过低或缺失,则发生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是指机体及时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以及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此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指机体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被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细胞的能力。机体借此可发现和抑制体内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此功能下降则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感染。
二、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根据种系和个体免疫系统的进化、发育过程及免疫效应机制和作用特点,可将机体的免疫方式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型。 1.固有免疫 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免疫功能,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其主要特点是: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等抗原的次数而改变。 固有免疫系统由机体的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固有免疫应答是宿主抵御病原体等异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并启动和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见第六章)。 2.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其主要特点是: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刺激后可形成对该种抗原的免疫记忆,当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此外,还有耐受性、多样性、可转移性等特点。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种类型: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见第六章)。
三、免疫应答异常及其所致疾病 免疫应答除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对机体有免疫保护作用外,有时也能引起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效应,引起相应的疾病。如:免疫缺陷、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第七章介绍)。
四、免疫学应用 随着医学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如:可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诊断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等。 此外,在中医药研究应用也很广泛(见第八章)。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学生自学。
第三节 中医药与免疫 学生自学。 说明: 1.本讲稿可按学生专业、教学时数、理解能力等情况调整、删减授课内容。 2.本讲稿仿宋字内容可视情况简讲或让学生自学。 3.为方便学生学习,讲稿上序号与标题的编排尽可能与教材保持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