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二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中医语言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医古文教研室 作者:彭君梅 发布时间:2015-11-18 14:28:14 浏览次数: 【字体: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XJ01050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时/学分:1.5学分,总学时24学时,理论24学时

一、课程简介

    该课程探求中医语言(重点是术语)所体现的思维(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品玩体味中医文化的内涵。其意义在于帮助挖掘语言背后的医学信息,揭示这些语言本身含有的中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医学发展的深层心理及结构,了解古代医家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特点,科学地对待中医的优势与不足,认清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课程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及内容;

2.了解中医文化及中医相关名词术语文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

1.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探求中医语言(重点是术语)所体现的思维(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品玩体味中医文化的内涵。

2.说明本课程的意义:

1)帮助挖掘语言背后的医学信息,揭示这些语言本身含有的中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

2)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医学发展的深层心理及结构,了解古代医家的思维方式;

3)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特点,科学地对待中医的优势与不足,认清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3.介绍中医文化的本质及中医名词术语文化的特点

1)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认知

2)直觉体悟、系统推演的思维

3)重人伦和谐的价值观

4)向善趋美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 人体部位名词术语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人体头颈、躯干、四肢、脏腑、穴位等部位名词术语的涵义;

2.掌握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用字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头颈部:头、颜、额 颡、颐、颌、颔、颏、颈、项、庭、阙、明堂、蕃、下极

2.躯干部:肩髃、吕 膂、鬼门、胞门 龙门 玉门、魄门

3.四肢部:四維 四極 四末、臂 肱、鱼 手鱼 手鱼腹、魚際 白肉際、髀

4.脏腑部:

1)模拟三垣、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五宫、水府 净府、水火之宅 阴阳之宅、命门

2)关合人事: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将军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仓廪之官

5.穴位:

1)阴阳五行:太阳、日月、商阳、太白

2)山陵溪谷:合谷、梁丘、承山、大陵、涌泉、肩井、尺泽、经渠、太溪、少海、天池、中渚、四渎、蠡沟

3)宫室亭台:屋翳、膺窗、步廊、內庭、志室、靈墟、勞宮、玉堂、靈臺、上廉、神闕

4)都市府库:中都、風市、三里、天府、庫房

5)鸟兽虫鱼:伏兔、犊鼻、鱼腰、鸠尾、鹤顶

6)穴名诗

6.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用字特点

1)头颈部:页

2)躯干、四肢、脏腑部:月(肉)

3)骨骼:骨

第二章 中药名词术语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名词术语的分类;

2.掌握中药名词术语的涵义。

【教学内容】

1.据形、色、气味:参、术、牛膝、芡实、贯众、猪苓、玄参、木香、鱼腥草

2.按特性:急性子、羊踟躅

3.按功用:骨碎补、防风、伸筋草、益母草、决明子、萱草

4.按方域产地

(1)标识产地

(2)标识生长环境

(3)冠以外域标记

5.取故事传说

6.因避俗雅化(药名隐语)

7.文字改换

8.特殊字义

9.其他

10.避讳

第三章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方剂剂型、炮制及分量用词的涵义;

2.掌握中医方剂名称的分类及涵义。

【教学内容】

1.炮制用词:擘、镑、错、杵、立防病、渍、漉、沃、溲、焙、淬、烊

2.剂型用词:汤、煎、饮、露、醴、胶、丹、散、煮散、膏、锭

3.分量用词:累、铢、镒、合、字、捻、刀圭、方寸匕、钱匕

1.主药、主药加功效命名

2.主治功效命名

1)明示

2)暗喻

3.用法命名

1)用量;(2)制法;(3)时间

4.五行、易理命名

5.成语、典故、传说命名

第四章 古医籍名称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医籍名称的分类;

2.了解古代医籍名称的涵义。

【教学内容】

1.化裁成语典故以命名

2.来源于儒、道、释

3.以姓氏、字号命名

4.以官职、地望、书室命名

5.以编撰、刊行时的年号

第五章 古代病候名词术语

【目的要求】

1.掌握部分古代病名的涵义;

2.掌握部分古代疾病症候名称的涵义

3.掌握表示疾病痊愈的词汇。

【教学内容】

1.古代病名:瘴、狐惑、洞泄 溏泄 飧泄

2.古代疾病症候描述:悒悒、怵惕、洒洒、澹澹、漉漉、翕翕、策策

3.病愈词:瘥、间、知、已、除、瘳、校、定、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讲明相关名词术语的涵义,并由此揭示其背后的中医文化内涵及建构模式。

教学难点:古代病候名词术语及中医名词术语文化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语言文化》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采用课外延伸阅读实践、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中医语言的特点,从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义、语法及修辞等方面入手,采取以点带面、简捷明了、脉络清晰的词语串释方式,深入浅出、由表及里。范围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美学、饮食、民俗等等。

五、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绪论

课程概说

4

第一章

中医人体名词术语

4

第二章

中药名词术语

4

第三章

中医方剂名词术语

4

第四章

古代医籍名称

4

第五章

古代病候名词术语

4

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一)考核方式:闭卷/非闭卷。

非闭卷考核。

(二)考试成绩评定:如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等。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课后练习等)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三)评价方法:

    建立中医语言文化课堂网络群,供学生在群内交流相关知识信息、提交作业以及教师答疑,并开展与课程有关的趣味问题讨论。根据学生在群内的活跃度与发言质量进行评价。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教材

自编校内讲义

(二)参考资料

1)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义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

4)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