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二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医古文教研室 作者:彭君梅 发布时间:2015-11-15 18:19:01 浏览次数: 【字体: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XG010500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2,理论32学时。

一、课程简介

该课程从弘扬传统医学角度出发,以专题为线索,从传统哲学、宗教、语言文学、饮食文化等方面,揭示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渊源、思想方法,阐述并贯通其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学习中医文化,培养传统思维,并将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中,以砥砺学习者发奋于中医事业的雄心斗志,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作为《医古文》、《大学语文》等的补充与提升,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及《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的辅助与铺垫。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概念。

2.了解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教学内容】

1.文化概念的广义与狭义。

2.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1)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2)两汉:儒学(经学)

(3)魏晋:玄学

(4)南北朝、隋唐:佛学

(5)宋元明:理学

(6)清:朴学(汉学)

第一章  传统易学与中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周易》八卦知识;《易传》篇目及主要内容。

2.掌握《周易》象思维的特性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

1.《周易》的产生。

2.《周易》的组成:

(1)《易经》符号系统、文字系统。

(2)《易传》“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3.“周易”的含义。

4.《周易》的性质。

5.《周易》的注疏研究。

6.《周易》象思维:

(1)整体性思维

(2)功能性思维

(3)形象性思维

(4)变易性思维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中医

【目的要求】

1.了解老、庄哲学思想。

2.归纳中医学所体现的道家思想观念。

【教学内容】

1.老子的哲学思想:

(1)本体论: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2)认识论:否定实践,直觉体悟,朴素辩证法

(3)政治观:无为而治,不尚贤,绝圣弃智

(4)社会观:小国寡民,复古倒退

(5)人生观:上善若水,柔弱不争,知足不辱

2.庄子的哲学思想:

(1)本体论:天地一气;时空无限;绝对运动

(2)认识论:齐物论(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齐大小……)

(3)社会观:崇尚至德之世;谴责圣人,打倒仁义;主张取缔文明

(4)人生观:逍遥游(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致力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境界)

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1)自然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2)形神观——形神兼备,重在养神

(3)精气观——气聚则生,养气保精

(4)动静观——动静相宜,主静贵柔

(5)意志观——少私寡欲,无为处世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

【目的要求】

1.主要掌握儒家“仁”、“中庸”“孝道”等相关思想文化。

2.掌握儒家文化对中医学影响之得失。

【教学内容】

1.医为仁术:

仁:忠恕——尽己为人,推己及人传统医学将伦理标志与行为规范、医疗技术实施一并纳入,认为良好的服务与良好的技术皆来自于有仁人之心以“正己”。2.孝当知医:

(1)儒家“孝”之内涵——“孝”是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孝敬情感;“孝”是继承、遵守祖先的遗志和事业;

(2)儒家孝文化对中医之影响——弃儒习医;促进传统老年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催生老年医学论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解剖学的发展;

(3)儒家效忠思想对中医之影响——古代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医传统的形成;

3.以人为本:

(1)重人轻神,重道轻器;

(2)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是影响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4.中和之道:

(1)中庸

(2)和谐

(3)中和之道对中医学之影响:健康的标准——阴阳平衡;疾病的开端——阴阳失衡;治病的原则——平衡阴阳;

5.遵经崇古: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佛教与中医

【目的要求】

1.掌握佛教世界观及四谛三学。

2.了解佛教思想及医学内容向中医学的渗透。

【教学内容】

1.佛教“四大”、“缘起性空”说。

2.佛教“四谛”、“五蕴”。

3.佛教“三学”。

4.佛教素食文化。

5.佛教思想及医学内容向中医学的渗透。

第五章  语言阐释与中医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术语名称的文化模式。

【教学内容】

1.中医人体部位名称文化内涵举隅。

2.中药名称文化内涵举隅。

3.中医术语名称的文化模式:

(1)“天人合一”思想的渗透

(2)“师法自然”的思维模式

(3)援物比类的模拟方式

(4)向善趋美的审美情趣

第六章  古典文学与中医

【目的要求】

1.了解古医籍的文学样式。

2.了解中医药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医著的文学体裁:

韵文;(2)散文;(3)散韵相兼2.中医药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诗词与中医药

(2)小说与中医药

(3)戏剧与中医药

(4)民间文学与中医药

第七章  饮食文化与中医

【目的要求】

1.掌握《黄帝内经》所体现的中华饮食文化特点。

2.了解传统食疗的发展与原则。

【教学内容】

1.饮食文化与《黄帝内经》:

(1)主副食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

(2)顺天合宜有节的饮食心态

(3)综合制宜的饮食方式

2.食疗的发展与原则:

(1)食药同源

(2)传统食疗的发展

(3)历代医著中所倡导的食疗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中,侧重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关系的传统文化内容,重点介绍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寻找它们的结合点,论述其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深广影响,将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基础理论融会贯通,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时,更注意引导学生将当时的文化背景与医学现象及成就结合起来考察。帮助学生学培养传统思维,在专业学习、工作中轻松理解现象,注意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能够解决问题。将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中,将传统融入当今,赋与传统强烈的时代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生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向学生同时介绍传统文化对中医产生的促进力与促退力,探讨其得与失,从而真正把握中医学的本质特征,认识其优势与不足,更好地扬长避短,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并灵活运用比较与结合,比较中的横向与纵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合中的古与今、中与西也有比较,既可理清现象的来龙去脉,又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自导学习、知识竞赛、学术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五、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绪论 “文化”的涵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6
第一章 传统易学与中医 6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中医 4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 4
第四章 佛教与中医 3
第五章 语言阐释与中医 3
第六章 古典文学与中医 3
第七章 饮食文化与中医 3

 

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一)考核方式

非闭卷。

(二)考试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三)评价方法

摒弃机械记忆,强调理解性思维,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教材

黄海波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二)参考资料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5)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

(6)吉文辉主编,《中医学文化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

(7)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