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中医学专业 教学质量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学分:4
学时:总学时64, 包括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见习)16学时
适用对象:中医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或治疗机制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其深入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2)通过课外扩展阅读和网络平台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中医,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同时也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对中医中药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通过课堂讨论、故事分享、人物解读、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实施紧密结合,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使生物化学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民族自信、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高尚医德情操的重要基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 知识目标:
(1)要求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有机物质及能量在体内的代谢与调节,熟悉生物分子及各种物质代谢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意义,从而能够在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临床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
(2)明确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不具备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
3. 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基于临床案例(包括药物尤其干预代谢途径的药物的作用机理等)和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一方面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利用如QQ、email、微信、网站等多种信息资讯平台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基础医学书籍和文献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科研实践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考核与评价】
1. 课程考核目的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考核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使生物化学教学与后续课程自然衔接,与临床实际需要紧密接轨。
2.课程成绩评定
包括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100%,包括期末考核60%、平时考核40%;形成性考核不评定成绩。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终结性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①段考或章节测验;②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评分;③课后作业,包括课后复习巩固及查阅资料、网络学习获取知识等给与的评价;④实验考核(含平时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
(2)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
形成性考核方式:
①考勤;②段考或章节测验;③课堂提问;④网络学时情况;⑤平时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
评价方法:考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考后的评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1)通过发放正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情况,从而取得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2)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书写内容以及考试成绩等情况来体现学生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教师据此做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帮助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教材:唐炳华主编《生物化学》(新世纪第五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6月第5版。
2.参考资料:
(1)参考书:
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周春燕、药立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②《生物化学》朱圣庚, 徐长法主编.(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
(2)习题集:
《生物化学习题集---十三五规划(第十版)》唐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6月。
(3)网络学习资源:(只提供一些,更多的可以在网络中找到)
①广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课程中心:http://172.17.1.142/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97
②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精品课程:
http://swhx.fudan.edu.cn/pages/index.aspx
③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生物化学》课程专区:http://course.jingpinke.com/area/details?uuid=43cdb1-1300-1000-9fce-15a99231b035
绪论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2)通过结合临床实例,结合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物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3)通过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如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⒉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化学中学什么。
(2)生物化学应该怎么学。
⒊ 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观察、学习、提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1. 生物化学的定义。
2.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内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3. 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静态生物化学阶段、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机能生物化学阶段,及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4. 生物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核重点】
1.生物化学的定义。
2.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 通过将蛋白质结构异常与临床病例相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热爱。
(2) 通过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生在获得成功或喜悦的情感体验后,激发其学习动力并深入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或自主学习,学生能够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类、两性解离及等电点;肽键与肽;蛋白质分子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 熟悉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主要化学键类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了解生物活性肽;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技术;蛋白质的分类。
3.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理解诸如镰状红细贫血、阿尔兹海默病、疯牛病等与蛋白质结构异常导致的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
(2) 通过对“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为肽是蛋白质的结构基础”、“肽链中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而氨基酸的改变与蛋白质结构异常并致病的关系”等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下利用如QQ、email、微信、网站等各种信息资讯平台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 ,实验(见习)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组成和理化性质;肽键的形成与特性;肽的结构。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主要化学键。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般性质(紫外吸收特性、等电点、呈色反应),蛋白质的高分子蛋白质(胶体性质、变性与复性)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离心、透析、沉淀、层析、电泳等技术。
实验(见习)内容: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考核重点】
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类、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2. 肽键与肽的形成
3. 蛋白质分子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四章 核酸化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通过讲述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及DNA二级结构揭示过程等科学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
2. 知识目标
(1)掌握核酸的分子组成和一级结构的概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B型)的要点。
(2)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各类RNA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
(3)了解DNA三级结构,基因、基因组,非编码小RNA等。
3.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核酸的基本结构,使学生认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并初步了解核酸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讲课过程的引导提问,学生对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区别和联系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1.核酸的化学组成
2.核酸的一级结构
3.DNA空间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
4.RNA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
5.核酸的理化性质
【考核重点】
1.核酸的分子组成、一级结构。
2.DNA双螺旋碱基配对原则,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第五章 酶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 通过引导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推理出竞争性抑制的定义,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结合临床实例,如低温麻醉、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TMP)抑菌机理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物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2.知识目标
(1)掌握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概念,酶促反应的四大特点,底物浓度、温度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酶的调节;
(2)熟悉酶浓度、pH、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酶活性的测定;
(3)了解酶促反应机制、核酶的概念、酶的命名与分类,及酶与医学的关系。
3.能力目标
(1)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酶的分子结构、作用特点、影响因素、活性调节方式等,更加深入地认识酶在机体内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基础学科知识及相关生物化学理论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见习)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
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酶的工作原理
3.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的调节
5.酶的分类与命名
6.酶与医学的关系
实验(见习)内容: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考核重点】
1.酶的化学本质、分子组成,及酶的活性中心概念;
2.酶促反应的四大特点;
3.影响酶促反应的六大因素;
4.酶的调节。
第七章 生物氧化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临床案例分析讨论,例如“二甲双胍的降糖机理、氰化物中毒和临床治疗机理”等,将生物氧化有关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相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热爱。
(2)通过对生物氧化速率调节方式的学习,结合日常饮食和运动习惯,探讨科学减肥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白只有科学减肥、合理饮食才是硬道理。
(3)通过中医中药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中医,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方式,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结构及其作用,ATP的生成方式,为学习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能量生成等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2)需要学生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ATP的生成方式;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ATP的利用与储存;了解确定呼吸链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3.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剧毒物质氰化物的中毒机理的探讨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氰化物中毒和临床治疗机理是什么?甲亢患者为什么基础代谢率升高?等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1.生物氧化的定义、特点、方式(重点)
2.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功能(重点、难点)
3.能量代谢与氧化磷酸化(重点)
4.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考核重点】
1. 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
2. 体内两条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其作用;
3. 胞质中NADH穿梭机制;
4. ATP的生成方式,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偶联机制和影响因素。
第八章 糖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分析临床案例例如“很多肿瘤患者体内乳酸含量偏高”、“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升高”等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2)通过对本章节某些知识(如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投入阶段,产出阶段。没有投入阶段就没有产出阶段)的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2. 知识目标
(1)掌握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反应过程、终产物、能量的产生、关键酶及意义;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糖异生的概念及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
(2)熟悉血糖浓度的调节;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概况;糖尿病的生化机制。
(3)了解糖的消化、吸收和糖代谢紊乱。
3. 能力目标
(1)通过糖代谢过程的每步化学反应的讲述,进而综合成糖代谢的整条代谢途径,最终从整体的角度联系肝、肾等多个脏器分析对糖代谢的影响,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糖代谢各条途径,及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使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如高血糖与低血糖、肿瘤)。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7学时 实验 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
1.糖的功能、消化吸收与转运
2.糖的无氧氧化
3.糖的有氧氧化
4.磷酸戊糖途径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6.糖异生
7.葡萄糖的其他代谢产物
8.血糖及其调节
实验内容:血糖浓度的测定。
【考核重点】
1. 糖酵解的主要过程及生理意义。
2. 有氧氧化的主要阶段及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4.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第九章 脂质代谢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授课中注意强调脂类代谢与糖代谢的联系,使学生树立“物质既运动变化,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通过将“酮体的产生”和“糖尿病人酮症酸中毒并发症”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用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症状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化知识学习与运用的兴趣。
(3) 通过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方法、机理、效果与进展,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生化与本专业的联系,理解基础课知识对专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
2.知识目标
(1)掌握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组成及其功能;胆固醇的转化。
(2)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血脂的来源与去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合成;高脂血症的概念。
(3)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与分布;甘油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代谢;脂类代谢紊乱。
3.能力目标
(1)通过讲述本章内容,进而与第八章(糖代谢)内容进行联系,从物质代谢之间联系的角度,使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纵向联系,从而获得整体认知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过程,使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或症状(如肥胖、酮血症、酮尿症与酮症酸中毒)。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节食减肥),学会评价和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1.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2.脂质的消化吸收
3.甘油三酯的代谢
4.磷脂代谢
5.胆固醇代谢
6.血浆脂蛋白代谢
【考核重点】
1.脂肪动员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2.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过程及能量计算。
3.酮体的概念、生成、利用及其生理意义。
4.胆固醇的转化。
5.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及其功能。
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回溯科研家的研究过程(如尿素的合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氨基酸某些知识点(例如细胞存在三种氨基酸脱氨基形式,但是其中联合脱氨基是最重要的)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 知识目标
(1)需要学生掌握一般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氨的代谢去路。
(2)熟悉体内氨基酸来路和去路、α-酮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生成及作用和肝昏迷(肝性脑昏迷)的机理。
(3)了解糖、脂类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相互联系和个别特殊氨基酸的代谢。
3.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利用氨的代谢等知识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的生化依据。
(2)能够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芳香族氨基酸代谢遗传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的生化化学病理机制。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8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营养价值
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4.氨的代谢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实验(见习)内容:
小鼠氨中毒与抢救(一)(设计性实验)。
小鼠氨中毒与抢救(二)(设计性实验)。
【考核重点】
1. 氨基酸来路和去路;
2. 一般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3. 氨的无毒转运方式、氨的代谢去路和排出;
4. 一碳单位的生成及作用。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通过对本章某些基础知识(如生物体内碱基可以再利用形成新核苷酸,以节省细胞的能量和物质消耗)的学习讨论,培养学生节约意识,使学生理解光盘行动的意义。
2. 知识目标
(1)掌握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嘌呤碱和嘧啶碱合成的原料及其分解产物。
(2)熟悉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主要阶段及代谢特点,主要抗代谢物的抑制作用。
(3)了解核酸的消化吸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3.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本章节内容解释痛风的发病机制,使学生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1.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与补救途径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2)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3)核苷酸的补救途径
2.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嘌呤碱基的分解代谢以及高尿酸症
(2)嘧啶碱基的分解代谢
3.核苷酸抗代谢物
【考核重点】
1.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主要步骤,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合成原料。
2.嘌呤碱基分解代谢的产物,痛风的生化机制。
第十三章 血液生化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浆蛋白的种类、性质和功能。
(2)熟悉红细胞的糖代谢特征。
(3)了解血红素的生成。
3. 能力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临床检测的血液生化指标有进一步的理解。
(2)能把本章节所学内容糖代谢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血浆蛋白的种类、性质和功能。
2. 红细胞的糖代谢特征,磷酸戊糖途径和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3. 血红素的合成。
4.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第十四章 肝胆生化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特殊作用,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及生物转化的概念和主要反应类型。
(2)熟悉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3)了解肝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肝脏的排泄功能;肝功能检查及其意义。
3. 能力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理解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基本指标。
(2)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肝护肝。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
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4.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考核重点】
1. 肝脏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肝功能下降后血浆蛋白的变化。
2.肝脏对激素的灭活作用,生物转化的意义。
3.胆汁酸的分类。
4.胆红素的存在形式与黄疸的定义。
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时数 |
1. | 绪论 | 线下教学 | 2学时,80 分钟 |
2. | 蛋白质化学 | 线下教学 | 6学时,240 分钟 |
3. |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 实验 | 4学时,160分钟 |
4. | 核酸化学 | 线下教学 | 5学时,200分钟 |
5. | 酶学 | 线下教学 | 6学时,240 分钟 |
6. | 生物氧化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7. | 糖代谢 | 线下教学 | 7学时,280分钟 |
8. | 血糖的测定 | 实验 | 4学时,160分钟 |
9. | 脂质代谢 | 线下教学 | 5学时,200分钟 |
10. | 氨基酸代谢 | 线下教学 | 6学时,240分钟 |
11. | 小鼠氨中毒与抢救(一)(设计性实验) | 实验 | 4学时,160分钟 |
12. | 小鼠氨中毒与抢救(二)(设计性实验) | 实验 | 4学时,160分钟 |
13. | 核苷酸代谢 | 线下教学 | 2学时,80分钟 |
14. | 血液生化 | 线下教学 | 2学时,80分钟 |
15. | 肝胆生化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