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生物化学》课程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发布时间:2022-12-21 10:06:26 浏览次数: 【字体: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学分:3.0

:48学, 理论32学时,实验(见习)16学时

适用对象:中药学 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或治疗机制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其深入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2)通过课外扩展阅读和网络平台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中医,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同时也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对中医中药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通过课堂讨论、故事分享、人物解读、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实施紧密结合,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使生物化学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民族自信、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高尚医德情操的重要基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 知识目标

(1)要求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有机物质及能量在体内的代谢与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熟悉生物分子及各种物质代谢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意义,从而能够在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临床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

(2)明确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不具备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

3.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基于临床案例和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一方面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利用如QQ、email、微信、网站等多种信息资讯平台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基础医学书籍和文献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临床医疗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 考核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使生物化学教学与后续课程自然衔接,与临床实际需要紧密接轨。

2.课程成绩评定

包括形成性评价(平台登录时间和登录次数、观看视频次数、平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课堂点名、随堂测、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等)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线下课堂考核、网络课堂考核。

(2)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

评价方法:考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考后的评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1)通过发放正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情况,从而取得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2)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书写内容以及考试成绩等情况来体现学生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教师据此做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帮助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教材:《生物化学》(新世纪第五版),唐炳华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2021年6月第5版

2.参考资料:

(1)参考书:

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周春燕、药立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②《生物化学》朱圣庚, 徐长法,王镜岩主编.(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

③《哈珀生物化学》作者Robert K. Murray(美),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世界上医学院校最流行的教材)。

(2)习题集:

①自编习题集;

②《生物化学习题集(新世纪第四版)---十三五规划(第十版)》唐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月。


 

绪论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2)通过结合临床实例,结合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物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与意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以及与医药学的关系。

3.能力目标

1. 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观察、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生物化学的定义。

2.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内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3.  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静态生物化学阶段、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机能生物化学阶段,及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4.  生物化学在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核重点】

1.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2.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将蛋白质结构异常与临床病例相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热爱。

(2)通过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生在获得成功或喜悦的情感体验后,激发其学习动力并深入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3)通过对“蛋白质组组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课外扩展阅读和网络平台讨论,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中医,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4)运用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对“新闻报道‘熟鸡蛋变回生鸡蛋’科学吗”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2)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常用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3)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理解诸如镰状红细贫血、阿尔兹海默病、疯牛病等与蛋白质结构异常导致的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

(2)通过对“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为肽是蛋白质的结构基础”、“肽链中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而氨基酸的改变与蛋白质结构异常并致病的关系”等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下利用如QQ、email、微信、网站等各种信息资讯平台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组成和理化性质;肽键的形成与特性;肽的结构。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主要化学键。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般性质(紫外吸收特性、等电点、呈色反应),蛋白质的高分子蛋白质(胶体性质、变性与复性)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离心、透析、沉淀、层析、电泳等技术。

实验/见习内容:

刻度吸量管的使用,酪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

【考核重点】

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类、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2. 肽键与肽的形成;

3. 蛋白质分子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五章 酶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引导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讲竞争性抑制定义时,利用“竞争”具有竞争的双方和竞争的焦点,及竞争双方力量差异会影响竞争结果等特点,提问学生“在竞争性抑制中,谁与谁在争?争的什么?为什么可以竞争?争的结果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推理出竞争性抑制的定义,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结合临床实例,如低温麻醉、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TMP)抑菌机理等,并通过对“为什么临床使用磺胺药物时首次剂量宜加倍?”等话题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物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酶促反应特点、酶的调节。

(2)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

(3)了解酶的催化机制、核酶、命名与分类、及酶与医学的关系。

3.能力目标

(1)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酶的分子结构、作用特点、影响因素、活性调节方式等,更加深入地认识酶在机体内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基础学科知识及相关生物化学理论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酶的定义、本质,及核酶的定义。

2.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单纯酶与结合酶,辅酶与辅基,酶的活性中心。

3.酶促反应特点与机制。酶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四大特点(高度不稳定、高效性、高度特异性、活性可调),酶-底物复合物(ES)与诱导契合学说。

4.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六大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米氏方程与米氏常数(Km),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双重影响,不可逆抑制与可逆性抑制作用。

5.酶的调节。酶结构的调节(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原调节),酶蛋白含量的调节,同工酶。

6.酶的命名与分类。

7.酶与医学的关系。

实验/见习内容:

(1)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作用  。

【考核重点】

1. 酶的化学本质、分子组成,及酶的活性中心概念;

2. 酶促反应的四大特点;

3. 影响酶促反应的六大因素;

4. 酶的调节。

 

第七章 生物氧化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氰化物中毒和临床治疗机理”等问题的分析讨论,将生物氧化有关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相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热爱。

(2)通过对 “为什么苦杏仁苷(苦杏仁的主要成分)不能口服、但可静脉给药?”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中医,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方式,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结构及其作用,ATP的生成方式,为学习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能量生成等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2)需要学生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ATP的生成方式;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ATP的利用与储存;了解确定呼吸链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CO、氰化物、亚硝酸盐等中毒机理的探讨、氧化磷酸化过程呼吸链形成ATP的三个偶联部位是怎么测出来的?”等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氰化物中毒和临床治疗机理是什么?甲亢患者为什么基础代谢率升高?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二甲双胍的降糖机理是什么?二甲双胍为什么可以抑制肝糖异生?为什么临床使用降糖药二甲双胍较少出现乳酸酸中毒副作用?”等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应用的能力;

(3)通过问题“胰岛素和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机理有何差异?”,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讨论等方式比较二者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的不同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生物生物氧化的定义与特点。

2.  体内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其作用。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区别。

3.  胞质中NADH穿梭机制。甘油-3-磷酸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4.  ATP的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5.  确定呼吸链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

6.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7.  ATP的利用与贮存。

8.  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考核重点】

1. 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

2. 体内两条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其作用;

3. 胞质中NADH穿梭机制;

4. ATP的生成方式,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偶联机制和影响因素。

 

第八章 糖代谢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分析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升高”等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2)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对糖代谢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明确生物化学对中医中药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糖无氧分解和有氧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反应过程、终产物、能量的产生、关键酶及意义;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糖异生的概念及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

(2)熟悉血糖浓度的调节;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概况;糖尿病的生化机制。

(3)了解糖的消化、吸收和糖代谢紊乱。

3.能力目标

(1)通过糖代谢过程的每步化学反应的讲述,进而综合成糖代谢的整条代谢途径,最终从整体的角度联系肝、肾等多个脏器分析对糖代谢的影响,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糖代谢各条途径,及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使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如高血糖与低血糖、肿瘤)。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及其消化吸收与转运。

2.糖的无氧分解。五步准备阶段、五步放能阶段、丙酮酸还原阶段。反应条件、终产物与生理意义。

3.糖的有氧氧化。三大阶段:糖酵解、丙酮酸脱羧、三羧酸循环。反应条件、终产物与生理意义。

4.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合成与活性葡萄糖,肝糖原分解。生理意义。

6.糖异生。反应部位、原料、三条迂回路径、生理意义。

7.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肝脏、肾脏、神经、激素对血糖的调节。

8.糖代谢紊乱。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

实验/见习内容:

分光光度计使用,血糖浓度的测定。

【考核重点】

1. 糖酵解及无氧分解的主要过程及生理意义。

2. 有氧氧化的主要阶段及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4.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第九章 脂质代谢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授课中注意强调脂类代谢与糖代谢的联系,使学生树立“物质既运动变化,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初步用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症状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化知识学习与运用的兴趣。

(3)通过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方法、机理、效果与进展,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生化与本专业的联系,理解基础课知识对专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组成及其功能;胆固醇的转化。

(2)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血脂的来源与去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合成;高脂血症的概念。

(3)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与分布;甘油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代谢;脂类代谢紊乱。

3.能力目标

(1)通过讲述本章内容,进而与第八章(糖代谢)内容进行联系,从物质代谢之间联系的角度,使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纵向联系,从而获得整体认知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过程,使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或症状(如肥胖、酮血症、酮尿症与酮症酸中毒)。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节食减肥),学会评价和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制作、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脂类的消化、吸收与分布。

2.  甘油三酯代谢。脂肪动员、甘油的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酮体的生成与利用、甘油三酯的合成。

3.  胆固醇代谢。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基本过程,胆固醇的转化(去路)。

4.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5.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组成及其功能。

6.  脂类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

【考核重点】

1.脂肪动员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2.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过程及能量计算。

3.酮体的概念、生成、利用及其生理意义。

4.胆固醇的转化。

5.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及其功能。

 


 

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生化内容很抽象,难学。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学生在获得成功或喜悦的情感体验后,改变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并深入探索生化知识的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2.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该节内容为《生物化学》课程中“第九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一般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氨的代谢去路。

(2)熟悉体内氨基酸来路和去路、α-酮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生成及作用和肝昏迷(肝性脑昏迷)的机理。

(3)了解糖、脂类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相互联系和个别特殊氨基酸的代谢。

3.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营养价值。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和需要量、氮平衡、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腐败作用与肝昏迷的假神经递质学说。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其他),α-酮酸的代谢,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4.氨的代谢。氨的来源和去路、氨的转运、尿素的合成与肝昏迷的氨中毒学说。

5.个别氨基酸的特殊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6.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7.物质代谢的调节。

【考核重点】

1. 氨基酸来路和去路;

2. 一般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3. 氨的无毒转运方式、氨的代谢去路和排出;

4. 一碳单位的生成及作用。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时数

1.

绪论

线下教学

2学时,80 分钟

2.

蛋白质化学

线下教学

6学时,240 分钟

3.

吸量管的使用,酪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实验

5学时,200分钟

4.

酶学

线下教学

6学时,240分钟

5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作用

实验

5学时,200分钟

6.

生物氧化

线下教学

3学,120分钟

7.

糖代谢

线下教学

6学时,240分钟


分光光度计使用,血糖浓度测定

实验

6学时,240分钟

8.

脂质代谢

线下教学

4学时,160分钟

9.

氨基酸代谢

线下教学

5学时,200分钟

10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