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陈永欣老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11-15 14:01:26 浏览次数: 【字体:

附件: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生理学
课程章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授课学时 4学时
所属院、部 基础医学院 设计者 陈永欣
授课专业 中医学 授课年级 2013级
一、(设计理念):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临床以及生活实例,生动的展现本章的知识,并且通过本教研室的网站,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积极参与到本学科的学习中,课堂上言传身教,课后及时交流沟通,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掌握: (1)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中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机制。 (2)几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兴奋、兴奋的标志、兴奋性、可兴奋组织、阈值、阈刺激的概念;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射)、超极化和复极化的概念。 (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2.熟悉: (1)单纯扩散;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2)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质和膜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因;熟悉强度与时间的依从关系。 (3)动作电位曲线的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2)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3)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电压钳实验及其基本原理。 (4)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技能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细胞的相关知识,能在临床和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充分运用本教研室的网站进行网络辅助学习,增添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为枯燥的知识学习找到充满乐趣的突破口,引发学生对生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强化学生学习生理学的整体观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形式和影响因素;兴奋、兴奋的标志、阈值、阈刺激。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肌肉前、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难点: 1.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2.绝对不应期。 3.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概念。 4.终板电位的产生;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长度-张力曲线。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学生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教学过程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学生的求之欲望很强,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预测:学生已经具备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能比较好的理解本章的相关知识,但是个别知识点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机制,需要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助学习,来进一步得到掌握。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主要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通过生动的展现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临床的具体案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还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在每节的课程前,先强调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重点去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方能学的有信心,提醒学生不要过分的钻牛角尖,进入学习的误区。
2.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主要以PPT展现课件,黑板辅助讲解的模式,进行教学。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文字结合图标,图文并茂,生动的展现课本知识。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图2-1A细胞膜的分子组成B磷脂的分子结构模式图 2.液态相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图2-2细胞膜液态相嵌模型示意图 二、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图2-3单纯扩散示意图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三)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四)入胞(endocytosis)和出胞(exocytosis) 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二)动作电位 1.概念细胞受刺激后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倒转和复原,称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图2-10) 2.ActionPotential,产生机制 3.钠通透性变化的本质和细胞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4.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5.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6.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7动作电位的传导 跳跃传导(saltatoryconduction) 8动作电位的特点: 9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l)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1.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2.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 3.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 4.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特征 5.影响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因素 (二)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三)兴奋收缩藕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四)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1.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2.前负荷对收缩的影响 3.后负荷对收缩的影响 4.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首先指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接着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重点是细胞膜),然后结合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讲授各种物质转运方式,重点介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首先在已有膜通道知识基础上介绍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的分子结构、在膜中的存在形式及信号传递原理。简要介绍机械门控通道。重点讲授受体-G-蛋白-膜效应器酶跨膜信号传递系统。在复习已有的兴奋性概念基础上,以兴奋的电学本质为主线讲授兴奋、兴奋的标志、可兴奋组织等。结合生活实例介绍阈值和阈刺激概念,分的强度-时间依从关系。讲深进透绝对不应期现象、本质和意义。最后介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首先举例介绍生物电现象,接着介绍生物电的记录方法及结果(胞外和胞内),进而引入静息电位概念,借助物理学手段着重讲授极化、去极化等概念,然后讲授动作电位概念并抓住重点讲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最后用图来归纳、说明动作电位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第四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先简要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然后依次讲授滑行理论、滑行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重点讲解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联系心肌的舒缩和生活实例讲深讲透。以在体骨骼肌为例讲解强直收缩,最后分析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整个讲授过程中要及时前后联系。 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只作简单介绍,其详细内容可放在消化生理讲解。 课下互动: 结合本章的内容,并利用本教研室的网络课件(网址:http://slx.wqfdk.com/)引导学生课下思考下列问题: 1.给患者口服补充含Na+的电解质液体时,为什么要加入适量的葡萄糖? 2.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 4.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 5.血K+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说明其机制。 6.为什么终板电位无超射现象? 7.为什么动物死亡后会出现"尸僵"? 8.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肌肉不发生收缩,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鉴别?
五、学习资源:
1.教材:《中西医结合生理学》,赵铁建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 2.网络学习资源:http://slx.wqfdk.com/。 3.多媒体课件:自制“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结合本章的知识,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文献,分析具体案例: 案例:某男性患者,16岁,近来运动后感到极度无力,尤其是在进食大量淀粉类食物后加重。门诊检查血清钾正常(4.5mEq/L),但运动后血清钾明显降低(2.2mEq/L),经补钾治疗后症状缓解。 1.为什么低血钾会引起极度肌肉无力? 2.为什么在进食大量淀粉后症状加重? 3.血钾增高时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为什么?
七、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评价: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以及临床知识,由课堂提问和课下自测的方法相结合,完成质量较高,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有欠缺,不能灵活运用前期学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综合分析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自我评价:通过及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尽快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技术,进一步的与学生进行学习互动,但是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存在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不足。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不足:本章的内容是先易后难,前面的知识点比较浅显,后面的知识点较难,部分学生学到后面就感觉枯燥,慢慢的对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机制理解不深,不能把这些知识掌握好,就不能用这些基础知识去解决以后面对的相关问题。 改进方法: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多结合一些实例,深入浅出的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教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过本学科的教学网站和相关参考书籍,积极学习掌握重点和难点,要迎难而上,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