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源老师教学设计
附件: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生理学 | ||||
课程章节 | 第5章呼吸系统 | 授课学时 | 5 | ||
所属院、部 | 基础医学院 | 设计者 | 谢海源 | ||
授课专业 | 临床医学 | 授课年级 | 本科二年级 | ||
一、(设计理念): | |||||
希望学生对生理学的呼吸系统能够全面了解,认识,掌握一些重要生理学知识。加强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结合,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兴趣与快乐中学习生理学。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掌握呼吸的概念、意义和呼吸的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节肺通气 (一)掌握胸内负压维持条件和生理意义。 (二)掌握肺活量,潮气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的生理意义。 (三)掌握基本概念:肺通气,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四)熟悉胸内负压的形成。 (五)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份及生理作用。 第二节气体换气 (一)掌握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 (二)掌握基本概念:通气/血流(VA/Q)比值。 (三)熟悉通气/血流(VA/Q)比值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掌握O2和CO2在血中的运输形式。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熟练掌握吸入CO2、低O2、血中H+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学会实例分析。 (二)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三)了解呼吸节律的形成。 技能: 1.通过学习肺通气的原理,使学生能利用生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肺量计和临床呼吸疾病(如正压和负压呼吸机的使用)。 2.通过学习胸内负压,使学生获得理解胸部疾病的外科处理措施,例如气胸处理。 3.通过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用以理解肺炎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等。 4.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理学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临床专业学生对生理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理学知识理解临床基础理论、疾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好坏的评价指标、气胸的临床治疗措施等。 2.指导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理解目前使用的呼吸机、肺量计、血气分析仪等。 3.通过介绍呼吸机和血气分析仪,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理学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理学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重点:同教学目的中掌握部分 难点: 1.胸内压负压形成、生理意义 2.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 3.吸入CO2、低O2、血中H+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学会实例分析。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临床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及网络讨论。 2.学生已具备生理学和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已学习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对肺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肺炎、气胸等有常识性的了解,清楚肺功能的测定意义,但对其意义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结合现代研究,可望激发学生对血气分析仪的兴趣,乃至对呼吸衰竭的探索热情。 教学预测: 本章涉及到呼吸运动的调节功能,是学习的难点,预测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初步建立了西医的思维模式,但是关于生理学在临床中的运用不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应用生理学知识更好地认识西医药理论和实践。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 |||||
联络师生感情,加强交流;以多媒体为主,以板书为辅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产生有效互动,把课堂气氛搞浓厚活跃。 为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师生联系,告诫学生认真预习功课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活跃,积极思考问题,面带微笑与学生讨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与途径,如:讲述呼吸过程时,板书在写出三大过程,停顿下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过程的内在联系。与临床呼吸衰竭有怎样的关系?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如:将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激活学生思维,进行转化式学习。 用形象记忆法归纳总结本堂课程的重点与考点,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并总结课堂学了些什么,了解学生对本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的思维,开阔师生对生理学的眼界,树立研究生理学的远大理想。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 |||||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 |||||
课上互动: 课下互动: | |||||
五、学习资源: | |||||
1.教材: 《生理学》第8版,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教材,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主编: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主编:赵铁建,科学出版社 《生理学》第3版,英文影印版教材,主编:JGMcGeown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医学教材,主编:范少光、汤浩,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生理学》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主编:刘玲爱,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主编:张志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学》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主编:唐四元,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复习考试辅导》人民军医出版社,余承高、姜恩魁、潘贵书主编 2.多媒体课件:自制“呼吸系统”课件。 3.网上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4.网络学习资源: 1.http://210.36.99.24/slx/(广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站) 2.http://sljpkc.fudan.edu.cn/jiaoxueshiping.html(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3.http://video.1kejian.com/university/chem/11497/(生理教材视频课程); | |||||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指导学生就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 1.肺量计和肺功能的研究。 2.呼吸衰竭机制与血气分析仪的研究。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学生评价: 1.课堂提问和课下自测学生完成质量较高,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知识点,但运用生理学知识理解肺功能测定有一定难度。 2.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情感教育,亲近学生,受到学生的喜爱。 4.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讨论较为热烈,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网络平台反馈,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与课后讨论。 5.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讨论时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学习效果不理想;个别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仍然只是一个听众,未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自我评价: |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 |||||
1.部分学生对胸膜腔负压不熟悉,对于呼吸运动的调节理解不深,较难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临床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小测验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记忆。 2.部分学生课上互动积极性有所欠缺。 解决办法: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使其信心增强。另外,通过网上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