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韦燕飞老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11-15 13:56:45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授课章节 感觉器官 授课学时 3
所属课程 生理学 授课年级 2013级
设计者 韦燕飞 授课专业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掌握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3、熟悉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视觉功能的检测。 4、掌握眼感光系统的功能与信息传递。 5、掌握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6、熟悉前庭器官的功能。 7、了解味觉、嗅觉。 2、技能(能力)目标: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眼的视近调节;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功能;声音传人内耳的途径,耳蜗对声频和声强的初步分析。 教学难点:感受器的编码作用;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前庭器官的感觉功能;行波学说。
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该专业入学分数均在一本分数线之上,均为理科生,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网络教学平台讨论。 2.学生已具备高中物理学,大学一年级已学习了解剖学,对人体感官系统包括眼睛和耳朵的解剖部位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正视眼、近视眼、远视眼、散光、视力、色盲有一些常识性的了解,但对眼的折光异常、眼的调节过程;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颜色视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等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将主题“眼睛的进化”引入人文与科学的对话 “眼睛的进化”这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最早是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提出的。他本人对眼睛精巧的感叹使得眼睛的进化理论产生有争议的话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实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进化的过程,例如从眼虫的眼点、涡虫的杯状眼睛、乌贼没有晶状体的眼睛、到昆虫的复眼等等自然界存在的眼睛入手,并且从中引出眼睛的结构与功能适应的种种特点,使得学生对学习大学阶段的生理学富有兴趣。 4.以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讲述信息的编码,视网膜上分布了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有视杆、视锥这些感光细胞,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神经节等神经传递细胞。在视网膜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信息调控和编码。因为学生入大学之前都有一定的生理学的常识,对于诸如眼睛的折光系统、感光知识学习容易掌握。因此对于折光、感光生理较容易理解。相比较而言,对于视觉生理的折光、感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合理设计教学时间和教学课件,而难点放在视杆、视锥细胞的感光原理。同时信息编码在整个生理学学习过程中介绍的内容有限,仅仅在感官生理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即使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信息编码仍然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其本身还存在许多疑问。因此对于信息编码这部分内容应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深化感官的特殊性,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视杆细胞和内耳毛细胞电位讲述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是在一定能量的适宜刺激下,特殊的感受细胞上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在理解感受器电位时,概念抽象,特别是与发生器电位、动作电位比较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讲述视觉器官的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时,视杆细胞的将光照的光能转化为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与化学门控的离子通道有关,同时细胞内的信号系统在光照的条件下变构、通道随之开放减少,最终形成超极化电位。而这种电变化非常独特,与机体其他的膜电位显著区别是一种超极化电位。同样还可以将柯蒂氏器上毛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通过同样的方式进行讲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电位的讲解,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感受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与发生器电位的联系。 6.该专业的学生已学习了系统解剖学,但是没有学到局部解剖学,本章关于眼睛和耳朵的局部结构复杂,内容抽象,必须结合局部解剖结构才能理解其功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课堂现场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感受视觉形成过程中如眼球会聚、复视现象、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视野大小的不同,结合生活实例如测视力的原理,可望激发学生对感官系统的学习兴趣,乃至对这个神秘的眼睛和耳朵的探索热情。 7.本课程涉及到的简化眼、眼的折光系统、非正视眼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学习了物理知识,预测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难度会有所降低。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辅以生活实例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还有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交流等教学策略。本章内容复杂,必须结合解剖结构给予讲授。利用多媒体课件链接的动画、小电影及大量的局部解剖图片叙述;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多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了解与掌握。
学习资源:
1.教材:《生理学》朱大年、王庭槐主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本书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赵铁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此书中相关中医药的知识,对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拓展作用)。 2.多媒体课件:自制“感觉器官”课件。 3.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上教学平台:http://slx.wqfdk.com/,学生可自主学习,或通过BB平台,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5.相关文献资料: [1]董玲,张鹏,李嘉,顾晓明,迟素敏,刘亚莉,高峰.大学生理学感官生理教学改革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1-12 [2]武美娜,刘忠保,祁金顺.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531. [3]张晓丽.“眼球解剖生理”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4):61. [4]陆源,历旭云,夏强,等.基础医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51.
板书设计:
①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①学生思考:看到这幅视网膜的图片,请问从这幅图上看到视网膜的结构是从里到外顺序怎么看?回答后,在黑板上总结四层结构;总结以下(板书) 视杆细胞---周边部:会聚现象 视椎细胞---中央凹:单线联系 ②启发学生分析: 视杆细胞:周边分布、光敏度高、无色觉——鸡无此细胞(举例); 视锥细胞:中央分布、光敏度低、有色觉——猫头鹰无此细胞(配合多媒体图表讲解,按照区别点逐步板书记录) ③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代谢(配合多媒体逐级演示,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维生素A缺乏,对视力产生什么影响? 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配合视频讲解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板书如下 ④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和骨传导,从而引出临床问题: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板书如下: 气传导——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骨传导 ⑤内耳(耳蜗)的功能 耳蜗结构要点;图片细解 基底膜振动和行波理论(重点、难点),借助视频让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参与进来,感受各种不同音调,了解声音中不同音调形成过程(留意同学们反应) 耳蜗科蒂器的功能:基底膜(科蒂器)振动→使毛细胞顶端与盖膜相切→ 引起耳蜗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听觉中枢→产生特定听觉(逐级板书) ②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①通过PPT的图表形式和分级显示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②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③借助多媒体图片,从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分析两种感光细胞的功能,启迪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⑧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讨论题目。 ⑤示意图说明、三维图像,视频演示内耳基底膜振动和行波理论(重点、难点)
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进化”这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最早是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提出的。他本人对眼睛精巧的感叹使得眼睛的进化理论产生有争议的话题。教学过程中从大量的实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进化的过程,例如从眼虫的眼点、涡虫的杯状眼睛、乌贼没有晶状体的眼睛、到昆虫的复眼等等自然界存在的眼睛入手,并且从中引出眼睛的结构与功能适应的种种特点,启发式提问“是不是我们都能看到任何物体?”,引出视觉可见波长范围。再通过复习眼睛的解剖结构,进一步了解视觉的折光感光部分引出简化眼,深入启发学生思考“既然6米以外的光线我们眼睛不用任何调节都能看到,那么我们能看清空中太阳和月亮吗?那六米以内的光线我们看不清,需要眼睛进行调节之后我们同样看清,问题是:眼睛能无限进行调节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进入本章的重点内容两种感光系统的功能讲解。 2.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通过演示实验:眼球会聚,级辐辏反射,让全班学生每个人都注视前方任何一个物体,拿起自己的手来轻轻一推一边眼球,请问刚才所看到的物体出现什么现象?即能现场感受复视现象加深该知识点的学习 ②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比较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区别,结合前期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平时家里养鸡就知道:鸡白天出来活动择食,晚上回到笼子里;而猫头鹰白天从来不出来露面,晚上出来,这是为什么?跟眼睛这两种视觉感光细胞关系密切。 课下互动:(互动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1.课下自测: ①何谓近视、远视与散光,原因何在?如何矫正? ②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功能特征。 ③简述行波学说主要内容。 ④为何有人乘船会晕船? 2.在BB平台建立讨论板,展开以下内容讨论: ①结合上课所讲的知识,探讨夜盲症出现的发病机制。 ②通过上课所讲的知识,探讨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的发病机制。
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指导学生就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 1.夜盲症的研究。 2.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的机制研究。
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学生在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上留言讨论较为热烈,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BB平台反馈,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与课后讨论。 3.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讨论时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学习效果不理想;个别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仍然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教学反思与改进
1.部分学生对前期知识掌握不足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如内耳淋巴惯性作用在人旋转时发挥的作用,如何起作用不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回去在复习解剖知识以及加强空间想象,最好拿实体模型参考内耳三个半规管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 2.学生课上互动积极性有所欠缺。 解决办法: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使其信心增强。另外,通过网上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有的地方由于内容抽象,学生感觉无法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内容紧凑、抽象,要使同学们能深入理解,关键对解剖结构一定要熟悉。在教学中应注意介绍、复习局部解剖知识。由于特殊感官与日常所见例子联系密切,诙谐,适时的举例,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达到预期目的。
授课教师认为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