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冠一老师参赛教学设计
参赛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生理学
章名称: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生理学 | ||||||
课程章节 | 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转运 | 授课学时 | 1 | ||||
所属院、部 | 设计者 | ||||||
授课专业 | 西医临床 | 授课年级 | 本科一年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你从家里到学校是怎么来的呀?飞来的?细胞里面的物质要到另一个细胞去靠什么办法? | |||||||
二、学习目标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纯扩散 2)知道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3)知道主动转运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分清那种形式的转运 2)懂得用转运体的阻断剂去治疗相关的疾病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为枯燥的知识学习找到充满乐趣的突破口,引发学生对生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强化学生学习生理学的整体观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教学难点: 1)主动转运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大学一年级,经过高考,他们的物理化学背景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2)学生在脂溶性分子比较容易,可是水是极性分子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在学习载体的时候可能也会存在理解困难,它跟通道的差别也分清 4)学生对继发性主动运输理解最为困难,尤其是在继发性与原发性之间有何不同 教学预测: 1)本次课在讲到易化扩散的时候,提问为什么脂溶性分子过膜的时候,学生可以很好的回答,但是如果继续深入提问为什么浓度高要向浓度低的扩散时会造成冷场,但是这是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思考问题的好机会。 2)在讲到通道和载体的时候,通过大船和过海隧道的比如就可以很好理解 3)继发性主动运输会使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的,他们会纠结为什么继发性主动运输会在细胞的某一侧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时间 | 授课者的工作 | 学习者的工作 | |||||
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可以跨膜?脂溶性的物质可以穿过膜给我们一些什么提示 2.引导学生讨论为存储久了血会用有什么危害?从钠钾泵这个角度 | 1.学生积极讨论,知道脂溶性的物质,非极性的可以跨膜,那么作用于核或者细胞质的物质可能是脂溶性物质 学生讨论明白库存血久了会造成高血钾症 | ||||||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根据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本课时可以采用问答、讨论,举例等教学方法。在讲单纯扩散的时候用问答,强化脂溶性分子特点。在讲到易化扩散用比喻的方法可能学生容易理解。在学到主动转运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离子讨论。在讲到继发性性的主动运输的时候要慢慢的深入讲解。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1)经通道易化扩散 2)经载体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 列举脂溶性小分子以及水的分子式,加以比较他们极性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1.动画演示单纯扩散 2.动画演示化学通道 3.总结影响扩散的特点 4.最后利用PPT将本节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习题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 题目 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2)课外 讨论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 |||||||
六、摘要和总结 思维导图总结 | |||||||
七、学习资源: | |||||||
1.赵铁建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2.TortoraGJ,GrabowskiSR.Principlesofanatomyandphysiology7rded,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NewYork,1993 3.Vander,Sherman,Luciano.HumanPhysiology8rded,McGraw-HillCompanies,2001 4.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5.爱爱医http://www.iiyi.com/ 6.王建军主编《探索脑》 7.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站http://slx.wqfdk.com/ 8.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 9.丁香园论坛http://www.dxy.cn/ 10.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index.php 11.谷歌学术http://scholar.google.cn/schhp?hl=zh-CN | |||||||
八、教学反思: | |||||||
分开讲完扩散做一个小结,再讲主动转运做一个小结。小结简单扼要,学生比较喜欢。用举例的例子,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高血钾症的例子不错,但是钾离子的功能在后面才能学到。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够掌握。需要更多引导,可否用其他例子来说明ATP酶的功能。在讲到结构可能要补充生化相关的知识。学生会感觉更加丰富。 | |||||||
参赛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生理学
章名称:第六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生理学 | ||||||
课程章节 | 消化和吸收——胃液的分泌 | 授课学时 | 1 | ||||
所属院、部 | 设计者 | ||||||
授课专业 | 西医临床 | 授课年级 | 本科一年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每一个人都一个胃,里面有些什么东西?胃液跟我们身体的其他体液有什么不同? | |||||||
二、学习目标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4)知道胃液的成分 5)知道胃液各个成分的功能 6)知道调节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 3)通过学习能够分析消化性溃疡的原因 4)懂得运用调节胃液分泌的各种因素来治疗胃酸分泌过多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3)通过学习诺贝奖得主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 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学会养成保护好胃的习惯,按时吃饭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2)胃液成分 教学难点: 2)盐酸分泌的机制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5)学生在学习学习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的时候,学习过主动转运,是耗能的,逆浓度差的,因此有助于学生理解壁细胞分泌盐酸 6)学生在学习红细胞生成的时候,接触过内因子与维生素B12,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切除胃造成贫血 7)学生在记忆这些分泌细胞的时候可能造成困难,壁细胞、主细胞尤其会记混淆 8)学生在学习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时可能会对PH值梯度造成误解。 教学预测: 4)本次课在讲到质子泵的时候,有些学生遗忘,复习ATP酶可能会有助于学生理解 5)在讲到为什么胃有大量的酸,却不伤胃的时候,学生可能会非常感兴趣,可以组织探讨,导入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6)在讲到内因子时候,切除胃的影响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7)通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可能会更好帮助理解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时间 | 授课者的工作 | 学习者的工作 | |||||
1.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肚子的酸,你却安然无事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氢离子浓度这么高,还能分泌, 3.引导学生讨论,消化性溃疡应该如何治疗?胃酸分泌过多应该如何治疗 | 1.学生积极讨论,能够懂得碳酸氢盐屏障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导出质子泵 学生讨论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原因对症给药,对于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也要针对性给药 | ||||||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根据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本课时可以采用回顾法、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讲解到盐酸分泌时,结合回顾主动转运。在讲到黏液-碳酸盐屏障的时候,结合病例以及生活的例子会效果好。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盐酸 2.胃蛋白酶 3.内因子 4.黏液和碳酸氢盐 画一个胃的是示意图,填充成分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5.动画演示盐酸的分泌的过程 6.Ppt演示盐酸分泌机制 7.总结影响胃酸分泌的因素 8.最后利用PPT将本节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讨论以及活动。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3)课内 讨论 当你发现病人胃酸分泌过多怎么治疗 4)课外 到药店去看看都有哪些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胃药 | |||||||
六、摘要和总结 思维导图 | |||||||
七、学习资源: | |||||||
1.赵铁建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第一版2014 2.leonard,《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2008 3.朱妙章主编《大学生理学》2006 4.姚泰主编《生理学》2010 5.TortoraGJ,GrabowskiSR.Principlesofanatomyandphysiology7rded,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NewYork,1993 6.Vander,Sherman,Luciano.HumanPhysiology8rded,McGraw-HillCompanies,2001 7.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8.爱爱医http://www.iiyi.com/ 9.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站http://slx.wqfdk.com/ 10.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 11.丁香园论坛http://www.dxy.cn/ 12.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index.php 13.谷歌学术http://scholar.google.cn/schhp?hl=zh-CN | |||||||
八、教学反思: | |||||||
胃液的成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讲与生活相关的生理学,学生最爱听。比如喝酒、药物伤胃,切除胃。以及各种胃病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课内课外的教学检测会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建议再设计更好一些,这样可以形成形成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 | |||||||
参赛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生理学
章名称:第八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生理学 | ||||||
课程章节 | 尿的生成和排出——肾小球滤过功能 | 授课学时 | 1 | ||||
所属院、部 | 设计者 | ||||||
授课专业 | 西医临床 | 授课年级 | 本科一年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有个病人得了肾炎?你觉得他会尿多还是尿少呢?什么因素影响尿的生成 | |||||||
二、学习目标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知道有效滤过压 2)知道有效滤过压形成的成分 3)知道影响肾小球滤过压的因素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对失血过多尿量减少进行解释 2)懂得用囊内压变化来判别囊内少尿 3)能够运用学过知识判别为什么脱水会少尿,大量喝生理盐水为什么会多尿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各种肾相关疾病以及有效滤过压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肾的意识,改进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喝水的习惯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动态滤过平衡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血液循环的时候已经学过了胶体渗透压以及晶体渗透压以及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在学习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时候应该有相似的背景知识。 2)学生学习过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的相关内容对渗透膜有比较多的了解,有助于学习有效滤过压 3)学生在学习到毛细血管压会影响到肾小球滤过率的时候,在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这个知识点产生较大的疑问,学生会认为入球小动脉收缩血压应该升高,但是其实毛细血管压却下降。 4)学生在分析肾小囊内压的时候容易混淆它跟肾小球之间的关系 教学预测: 1)本课有组织液滤过压作为基础比较好理解 2)病例和影响因素的结合应该可以记忆深刻 3)滤过平衡是动态关系,可能是个困难地方,要跟随示意图讲解会好一点。 4)学生在分析有效滤过压可能混淆静水压和渗透压的区别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时间 | 授课者的工作 | 学习者的工作 | |||||
1.引导学生回忆组织液有效滤过压,导入肾小球滤过压公式 2.通过PPT的图示引导学生讨论肾结石,肿瘤会影响什么因素?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交感兴奋,或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血压怎么变,血管怎么变 | 1.回忆组织液有效滤过压的公式 学生讨论导出囊内压会升高 3.学生讨论微动脉压升高与有效滤过压中毛细血管压是不是一个等同概念 | ||||||
4.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根据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本课时可以采用病例结合理论的解教学方法。每一个因素介绍一个相关病例。在造成误解的地方,如血压与渗透压的比较,要深入解释。比如入球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压下降。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画滤过模式图,分别画出影响因素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1.动画演示肾小球滤过压 2.Ppt演示影响肾小球滤过压的因素 3.总结影响因素(表格) 4.最后利用PPT将本节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习题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 习题 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使血浆滤出的动力是 A.全身动脉压 B.肾动脉压 C.入球动脉压 D.出球小动脉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2.促使肾小球滤过率显著增加的因素是 A.囊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动脉血压从80mmHg增大到140mmHg D.髓质高渗梯度下降 E.入球小动脉收缩 2)课外 利用QQ群、微信群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下一次课及时解决。 | |||||||
六、摘要和总结 | |||||||
七、学习资源: | |||||||
1.赵铁建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第一版2014 2.孙世澜,吴彼得,《肾衰竭诊断治疗学》2012 3.朱妙章主编《大学生理学》2006 4.姚泰主编《生理学》2010 5.TortoraGJ,GrabowskiSR.Principlesofanatomyandphysiology7rded,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NewYork,1993 6.Vander,Sherman,Luciano.HumanPhysiology8rded,McGraw-HillCompanies,2001 7.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8.爱爱医http://www.iiyi.com/ 9.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站http://slx.wqfdk.com/ 10.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 11.丁香园论坛http://www.dxy.cn/ 12.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index.php 13.谷歌学术http://scholar.google.cn/schhp?hl=zh-CN | |||||||
八、教学反思: | |||||||
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入球动脉收缩,其实微动脉的血流量是减少的,静水压应该是下降,滤过面积减少了。这里是学生最容易误解的地方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很好,能够预判学生遇到问题,也做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动态平衡也要讲解详细一些。难点动态平衡要详细讲解更好。 | |||||||
参赛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生理学
章名称:第九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生理学 | ||||||
课程章节 | 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 授课学时 | 2 | ||||
所属院、部 | 设计者 | ||||||
授课专业 | 西医临床 | 授课年级 | 本科一年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通过实验视频,离体培养细胞钙成像,像闪烁的星星,这些细胞都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他们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神经元?他们与普通的细胞有什么不同?2014生理诺奖得主因为研究什么而得奖? | |||||||
二、学习目标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3)知道神经胶质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4)熟悉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和营养性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对神经细胞结构逐一了解,学生能够建立模式细胞体系,自主绘画逐一添加的神经元结构,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知道神经纤维传导特征以及营养特点,学生能够分析神经传导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快慢)以及分析为什么脊髓损伤导致的肌肉萎缩。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前辈科学家卡哈尔的事迹,培养学生为往圣继绝学的志向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1)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 教学难点: 1)神经营养性作用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课程授课对象为西医临床专业口腔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均为理科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及网络讨论。 2)学生通过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功能的学生已具备神经系统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学习神经系统已经具备前期基础。 3)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同时学习了解剖学,对人体神经系统部位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一些结构已经了解,但是他们的功能与机制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4)学生在高中以及学习了细胞生物学,对涉及神经系统的很多细胞内的结构与功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并且明白的他们机制还有需要进一步学生。 5)学生已初步建立了西医的思维模式,但是关于生命科学中的机制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更好地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预测: 1)本课程涉及新的名词轴突,树突等,比较难以想象。可能理解比较困难。 2)始段是胞体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不好理解 3)髓鞘厚比髓鞘薄的传导速度快这个知识点需要和第二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比较难明白。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时间 | 授课者的工作 | 学习者的工作 | |||||
1.通过PPT的图示2014年诺贝奖生理学奖夫妇,提出问题,他们是谁? 紧靠本节课主题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迷路,神经系统在这里有多么的重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讨论久卧病床的人会肌肉萎缩? | 思考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学生思考神经营养性的重要意义 | ||||||
5.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根据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本课时可以采用对比,启发式教学。当提问遇到回答困难,可以改用图片加深影响,避免陷入冷场。同时可以采用回顾的方式,回顾第二章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传导快慢的因素。 利用绘画-导图的模式,步步深入解释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诺贝奖得主的研究经历,应答学生提问,并且提示学生要努力去与科学家们对话,他们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编撰书本的老师为什么要这么编,书本背后的思路是怎么样?跟作者一样的思考方式,更容易把大容量知识整理压缩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神经元 1.结构与功能 2.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模拟的神经元简图,分别描述各个结构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1.多媒体视频演示教师本人的实验研究“钙成像细胞的反应” 展示具体的神经元活动的变化,给学生鲜活、具体、形象的课本知识,激活学生学习动力以及热情。 2.借助论文图片,从神经元的图片具体详细讲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启迪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3.借助绘画神经元的模式图,对神经元以及突触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重组,所有知识内化成学生脑海中模式,倡导学生自己通过模式图的描绘回忆,强化所学知识,并勇于提出问题,同时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诱导学生体会他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原来研究是这样进行的,我们的书本的知识是这样获得的。 4.最后利用PPT将本节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讨论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1)课内 画一张思维导图,体现所学内容。 2)课外 利用教研室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站http://slx.wqfdk.com/在线与学生交流讨论神经科学的新进展。 | |||||||
六、摘要和总结 思维导图 | |||||||
七、学习资源: | |||||||
1.赵铁建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第一版2014 2.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第三版2009 3.寿天德主编《神经生物学》第二版2006 4.王建军主译《探索脑》第二版2004 5.TortoraGJ,GrabowskiSR.Principlesofanatomyandphysiology7rded,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NewYork,1993 6.Vander,Sherman,Luciano.HumanPhysiology8rded,McGraw-HillCompanies,2001 7.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8.爱爱医http://www.iiyi.com/ 9.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站http://slx.wqfdk.com/ 10.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 11.丁香园论坛http://www.dxy.cn/ 12.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index.php 13.谷歌学术http://scholar.google.cn/schhp?hl=zh-CN | |||||||
八、教学反思: | |||||||
神经系统是很重要的,而且与各章都密切相关,但是上课与各章联系还不够多。对于思维导图的方式,要强化给学生,可有可无学生不够重视。因此课后的作业是必需的。课前的引导有点多,学生找不到课的重点。学生讨论的时候有点不敢开口,要引导他们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神经的营养性举例不难,但是理论较难。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本设计优点很好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及自身的研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加强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值得肯定。不足的地方就是导入例子过多,可以稍加控制,效果更佳。 | |||||||
参赛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生理学
章名称:第九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生理学 | ||||||
课程章节 | 神经系统-突触 | 授课学时 | 2 | ||||
所属院、部 | 设计者 | ||||||
授课专业 | 西医临床 | 授课年级 | 本科一年级 | ||||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 |||||||
血管是连着一起的,那么这么多神经元是连在一起?还是不连?连在一起好还是不连的好? | |||||||
二、学习目标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知识目标: 1)知道突触的微细结构和突触的分类,电突触传递的特性 2)知道突触的传递过程 3)知道突触后电位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4)了解突触传递的调节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突触,能够判别有些功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2)利用突触传递的药物治疗相关的疾病。比如有机磷中毒,要补充胆碱酯酶 3)针对作用突触传递的毒物做出相应治疗判断。比如破伤风感染的痉挛性麻痹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前辈科学家卡哈尔与高尔基争论的故事,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真理 2)通过冯德培先生发现强直后增强,鼓励学生要敢于去攀爬科学的高峰,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 |||||||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1)突触后电位 教学难点: 1)突触可塑性 | |||||||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突触是新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2)学生通过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功能的学生已具备神经系统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对于电信号相关内容非常陌生。 3)突触可塑性强调变化,比如强直后增强,长时程增强需要条件刺激与基础频率刺激,这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两个容易混淆。 4)学生对刺激的频率与强度等等都没有背景知识,如果高中物理没有学好,那么对理解会带来更多的困难 教学预测: 1)本课程涉及内容艰深,理论部分可能会互动困难。 2)调节突触传递的例子,生活中事例有机磷中毒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3)习惯化,敏感化,举例应该很容易理解。长时程增强要反复详细的讲解才会达到效果 | |||||||
四、教学过程: | |||||||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 |||||||
时间 | 授课者的工作 | 学习者的工作 | |||||
1.通过PPT的图示1906年诺贝奖生理学奖得主,介绍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神经元连在一起还是不连,那种比较好 2.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如果不连在一起利用什么传导信息?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有机磷农药中毒应该怎么处理?跟我们学习突触传递那个影响因素有关。 | 1.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突触传导在信息传导和整合在的作用 2.学生讨论引出电,怎么产生电? 3.学生讨论中毒原因,懂得有机磷农药会抑制胆碱酯酶 | ||||||
6.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根据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本课时可以采用启发式,以及老师详细讲解教学方法。简明扼要讲述要点,同时可以引入科学家研究的故事,加强记忆。同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强化。比如讲到习惯化,可以用狼来了,或者记忆的单词的例子来说明习惯化。对于与电学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要深入详细的讲解,不然学生会懵懂糊涂。 利用绘画-导图的模式,继续深入解释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理清楚书本作者编书思路为一下环节做准备。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突触传递 1.化学性突触传递 1)定向突触传递 2)非定向突触传递 3)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4)兴奋性好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电突触传递 3. EPSP和ipsp的波形,并加以强调这种局部电位。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5.Ppt演示导入思路的途径,强调思维的逻辑顺序 6.图片展示突触结构 7.动画演示突触传递的过程 8.借助绘画神经元的模式图,对突触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重组,所有知识内化成学生脑海中模式,倡导学生自己通过模式图的描绘回忆,强化所学知识。 5.最后利用PPT将本节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习题 | |||||||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 |||||||
3)课内 画一张思维导图,体现所学内容。 4)课外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与突触相关的信息。 | |||||||
六、摘要和总结 思维导图 | |||||||
七、学习资源: | |||||||
1.赵铁建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第一版2014 2.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第三版2009 3.寿天德主编《神经生物学》第二版2006 4.王建军主译《探索脑》第二版2004 5.TortoraGJ,GrabowskiSR.Principlesofanatomyandphysiology7rded,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NewYork,1993 6.Vander,Sherman,Luciano.HumanPhysiology8rded,McGraw-HillCompanies,2001 7.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8.爱爱医http://www.iiyi.com/ 9.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站http://slx.wqfdk.com/ 10.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 11.丁香园论坛http://www.dxy.cn/ 12.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index.php 13.谷歌学术http://scholar.google.cn/schhp?hl=zh-CN | |||||||
八、教学反思: | |||||||
在讲到突触后电位的时候,有些同学并不十分理解局部电位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释放递质会产生电位,以后教学的时候要强调递质与受体作用打开某雪离子通道了引起离子流动。最好动画来展示EPSP或者IPSP。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突触传递较为抽象,用诺奖争论引用课程内容很不错。不过可塑性十分难懂,建议要增加课外辅导课时与作业的形式强化知识点掌握。同时多利用动画来讲解重点与难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