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二

中西医结合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5-11-15 13:14:02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专业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5 学分,总学时:80,理论:56,实验(见习):24,网络: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后继基础医学课和中医专业课及为今后从事传统中医工作、防治疾病、传统保健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要求掌握人体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明确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熟悉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明确生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都以人体生理学为基础,认识到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对医学生而言,不具备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研究手段。

2.建立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下列能力:掌握基本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桥梁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阅读基础医学书籍和文献的兴趣;学生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课程教学将使各专业学生学得进、记得注、用得上;为后续课程学习、临床医疗实践打下厚实的基础,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生理学课程,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应系统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生理学的发展史。

2.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2.熟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兴奋性的概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肌细胞收缩的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3.了解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入胞与出胞。

2.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3.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引起反应的形式,阈值和阈电位、局部反应和总和;兴奋和抑制的概念;可兴奋细胞。

  细胞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膜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的特性。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收缩原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第三章 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概念;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2.熟悉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AB0血型特性。

3.了解血浆酸碱度;各种血细胞的生成、破坏;抗凝与纤溶;Rh血型系统;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脆性、血沉和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

2.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骨髓的造血过程。红细胞生成必需的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单核细胞的功能;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淋巴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的寿命。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性止血过程。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物质。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系统。  

4.血型与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ABO血型与输血的原则。Rh血型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熟悉心音的组成及意义;心电图各波的意义;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

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肺、脑循环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左心室的射血与充盈过程。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心音与心音图。心音的组成及特点。心音的听诊及意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作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搏出量调节,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类型。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体表心电图。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3.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分配血管动脉;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容量血管静脉;短路血管。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的波形及成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调节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其他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肺循环的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  呼吸

【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的交换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2.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3.了解呼吸道和肺泡的功能特征。

【教学内容】

1.肺通气。肺通气原理。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呼吸功。肺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体交换,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气体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气体的运输形式O2的运输HbO2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的运输: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CO2解离曲线。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H]、低O对呼吸的调节。PCOHPO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周期性呼吸。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节。

2.熟悉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

3.了解口腔和大肠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内容】

1.概述。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般特性,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消化腺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的作用

2.口腔内消化。唾液及其作用。咀嚼和吞咽,食管下括约肌。

3.胃内消化。胃液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胃的运动:胃运动形式及其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4.小肠内消化。胰液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内消化。大肠液分泌。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作用。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6.吸收。吸收的部位和机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的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体温正常值;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2.熟悉基础代谢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3.了解体热的来源;体温的正常变动。

【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

2.体温及其调节:人体体温正常值。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产热过程,散热过程:散热方式。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1.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调节。

2.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3.了解肾脏在排泄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意义;排尿活动。

【教学内容】

1.肾脏功能概述。

2.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的神经支配,肾的血液供应。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转运方式;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对Na+ClHCO3K+水和糖的重吸收);K+的分泌和K+-Na+交换、H+的分泌和H+-Na+交换、NH3的分泌和铵盐的生成。

5.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稀释尿液的浓缩;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6.肾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交感神经系统;抗利尿激素(生理作用、合成和释放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其调节;心房钠尿肽。

7.清除率的概念、意义。

8.尿的排放。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膀胱内压与膀胱内尿量的关系。排尿反射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1.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2.熟悉视觉功能的检测。

3.了解前庭器官的功能。

【教学内容】

1.概述: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视觉器官。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视近调节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功能。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暗适应明适应视敏度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3.听觉器官。人的听阈和听域。外耳的功能。中耳的功能。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动作电位。

4.前庭器官。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5.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功能的特征;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感觉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及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2.熟悉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形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和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痛觉生理; 

3.了解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功能概述。

2.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元间功能联系及反射。突触的分类。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兴奋性突触的传递。抑制性突触的传递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人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的概念。调质的概念。受体的概念。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M型受体、N1型受体和N2型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受体а型受体、β1型受体和β型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肽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其他递质、受体系统。

3.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反射中枢的概念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脊髓。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听、嗅、味代表区。痛觉生理。皮肤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肌牵张反射的类型、感受装置(肌梭)和反射途径。Υ环路对肌牵张反射的调节。腱器官的功能。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去大脑僵直。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特点。自主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意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边缘叶。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学习和记忆:学习的形式,条件反射与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过程和形成机制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脑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诱发电位。正常脑电图的波型及其意义。觉醒和睡眠:睡眠的时相及产生机制。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2.熟悉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月经周期中,女性激素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了解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激素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

1.概述。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作用的机制: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神经内分泌的概念。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3.垂体。腺垂体的激素: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调节:生长激素,催乳素,促激素。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作用调节: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4.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降钙素分泌的调节1,25-二羟维生素D3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6.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应激反应的概念;盐皮质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调节

7.胰岛。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调节

8.松果体与其他。松果体的激素和前列腺素。

第十二章 生殖

【目的要求】

1.掌握睾丸和卵巢激素的生理作用。

2.熟悉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月经周期中女性激素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妊娠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内容】

1.男性生殖。睾丸的功能:睾丸的生精作用,睾丸的内分泌作用及其调节

2.女性生殖。卵巢的功能:产生卵子和分泌激素。月经与排卵及激素调节卵巢激素作用及其调节。妊娠。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发展概况,增强基本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生理调节基本方式与特点;静息电位概念、形成机制;细胞渗透压与机体稳态的关系;心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概念,传导性、正常传导途经及其特点和生理意义;呼吸过程中肺内压,胸内压变化特点和意义, 胸内负压形成原因及生理意义,氧离曲线特点、意义和影响因素;小肠液成份和生理作用、主要营养物质吸收部位及特点;基础代谢率概念及作用与意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排泄,尿生成负反馈调节机制;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突触传递和特征,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概念和意义;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调节作用;睾丸和卵巢激素生理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可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病案分析等相结合,以便学生可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做好: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问题、查阅相关知识和网络资源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讲授内容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更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自学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强调启发式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生理仪器的正确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5

第三章

血液

2(自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8

第五章

呼吸

5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自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5

第九章

感觉器官

2(自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功能

10

第十一章

内分泌

5

第十二章

生殖

1(自学)

合计

51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计算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考勤记录、实验作业、网络学习等),期末网络无纸化考试占70%。总成绩满分100分,60分即获得本课程学分。

 

3. 评价方法:平时成绩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考勤记录、实验作业、网络学习、实验情况的成绩及考勤登记。各项成绩所占的比例由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成绩的记载一般可按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平时考核占30%的比例计算。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20136月版

2.参考资料:

教学指导书:Anotomy & Physiology, Seely, Stephens, and Tate, Mc Graw Hill Understanding Anatomy and Physiology, Sylvia Mader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生理学》第7版,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7

《生理学》姚泰主编(八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月第一版。 

《医学生理学》朱文玉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1版。 

《人体生理学》范少光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版。

《生理学》Originally Edited by Eric P.Widmaier,Hershel Raff,Kevin T.Strang Adaptatively Edited by Yan Tianqun,Wu Bowei,科学出版社,2006.31版。

习题集:《生理学习题集》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

网络学习资源: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网络课件网址:http://slx.wqfdk.com/

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中西医结合生理学》:http://210.36.99.24/slx/

广西中医药大学课程中心《生理学》:

http://221.7.134.6:8080/G2S/Showsystem/Index.aspx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