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研室活动记录

集体备课(1)

发布时间:2021-02-19 21:07:00 浏览次数: 【字体:

伤寒教研室集体备课

       ——研究生课程探讨

 

以“方证”为纲整合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思路与方法:

《伤寒论》载方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温病条辨》载方208首,如果只是将这些方剂简单罗列,则内容过于庞杂,且不利于学生握,故我们选择其中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60余首方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承气汤证、污心汤证、银翘散证等等。每一个方证的学习内容都包括经典原文、证候要点、方剂组成及剂量、煎服法、古今验案、医家注论等几个方面。由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三部经典著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一些相同的方剂、或经过加减化拨后的类方,如:白虎汤、大青龙汤、炙甘草汤与加减复脉汤等等。对于这类方剂,则要分别列出所在不同著作的原文,以沟通关联之处、分析不同之处,从而融会贯通、加深对该方证的理解和认识,如炙甘草汤证(复脉汤证)及淡证・炙甘草汤出自《伤赛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是治疗心阴阳两虚之心动悸者。吴鞠通《温病条辨》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去掉参、桂、姜枣等辛甘化阳药物,加上酸寒敛阴之芍药而成为加减复脉汤,治疗温热伤阴,脉虚大无力者、即《温病条辨》下焦篇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后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复脉汤主之”。在治疗温病后期,见便溏者,则去麻仁、加社斯以固止,名为一甲复脉汤,见于《温病条》原文“下焦温病,但大便者,即与一甲复脉汤”。见热盛欲动风抽描,则加整甲、牡蛎以育阴潜阳,名为二甲复脉汤,原文论述“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于齿黑,手指但觉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如见热深甚,心中標大动,则加亀板、牡、甲,以镇肾气、止心痛,即为三甲复汤,原文为“下焦温病,热深甚,脉细促,心中情大动,其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由上可见,以方证为对《伤寒论》和《温病条牌》的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了解方剂的源流,并加深对方剂主治功用的理解,从而将知识磁会贯通。

以方证为纲整合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优势与作用:

以方证为对中医临床基课程进行整合,符合中医经典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掌理经典方剂的使用规律,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对于床经比较少的医学生而言,掌了经典方剂的证候要点,在临床中“有是证用是方”,可以大大提高证论治的速度,也有利于初学者总结临床经验而且,方证对应、病证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生阶段采用以方证为纲的教学改革,有助于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但是,以方证为解对中医临床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也存在请多问题,如所选择方证比较局限,不能完全包括经典著作的全部重点内容:淡化了六经证、脏经络证、卫气营血证和三焦所证的思想等答.因此,我们可以先在非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的研究生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如:方剂学专业、中医内科专业,以发现问、总结经验。我们也希望同道批评指正,提出完普意见,以期共同促进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教改工作,使中医经典课程史好的发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伤寒教研室全体教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