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 (2)
伤寒教研室集体备课
——如何避免《伤寒论》教学与前期课程的重复之“中药篇”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的《伤寒论》,其讲述内容以条文为主,但是涉及到的内容与前期中药学、方剂学的内容不免有重复、关联的地方,如何避免与前期教学的简单重复,是我们讲授《伤寒论》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内容涉及较多,我们教研室将这个题目作为一个系列探讨问题,大家回去思考,后续进行集体备课。
“中药篇”:避免与《中药学》的简单重复。
熟悉《本经》 :
《本草思辨录》言:“读仲圣书而不先辮本草,犹航断港绝潢而望至于海也,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仲景的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唯有《神农本草经》传承至今。而《神农本草经》与现今的《中药学》统编教材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课堂上讲解经方时,对于药物的分析,可以侧重于援引《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比如《伤寒论》中所用芍药,并无后世白芍、赤芍之分,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历史上不同伤寒学家对此的论述,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课外进行相关搜集了解。第九版中药学》教材中对白芍的功效描述为:“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在讲述少阴病篇寒湿身痛的附子汤证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少阴阳虚寒湿,仲景没有去掉酸苦微寒的白芍?”从而向学生介绍《神农本草经》中对芍药的论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利小便”的功效来说明其运用于附子汤中可以加强利湿散寒的作用。
再如人参这味药,后世多认为其性热而补阳。但考之《伤寒论》原著,仲景针对心阳不足的基础方为桂枝甘草汤,针对肾阳不足的基础方是干姜附子汤,皆未使用人参。而在阴阳俱虚的茯苓四逆汤中,以四逆汤回阳,以人参、茯苓益阴安神,这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言茯苓“主忧悲、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止惊悸”是一脉相承的。故(千金翼方)中主治产后虚的淡竹茹汤方后亦载“若有人参,纳一两,若无人参,纳茯苓一两半亦佳。”
又如柴制、大黄,《神农本草经》中对这二者都有“推陈致新”的论述,在讲解大柴胡汤证时就可以向学生指出此方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故伤寒大家初渡舟教授称大柴胡汤为一仲景群方中开火之第一方。
伤寒教研室全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