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教学模型的实践创新:《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案例
引言
《人体寄生虫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向灌输和学生参与度不足,使得课程难以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引入BOPPPS教学模型,探索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解析BOPPPS教学模型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实践。
BOPPPS模型简介
BOPPPS模型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
1. 导入(Bridge-in):通过图片、视频或提问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2. 学习目标(Objective):明确认知、技能和情感三大目标。
3. 前测(Pre-assessment):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铺垫新知识的学习。
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通过互动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5. 后测(Post-assessment):实时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Summary):归纳课程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实践案例:三大模块的教学设计
1. 钩虫教学
· 学习目标:掌握钩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机制;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 教学流程:
o 导入:展示钩虫病的临床案例图片,吸引学生兴趣。
o 前测:通过识别虫卵图片,考察学生基础知识。
o 参与式学习:结合多媒体视频与板书,详细讲解钩虫的生活史、致病特性及防控方法。
o 后测:设计关键知识点测试,如“钩虫感染的主要途径”。
o 总结:归纳钩虫的形态、生活史与临床表现,并布置课后作业:探讨“人为感染寄生虫治疗疾病的可行性”。
2. 日本血吸虫教学
· 学习目标:了解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及流行病学特征;培养历史责任感。
· 教学流程:
o 导入:播放《送瘟神》的视频,结合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
o 参与式学习:重点讲解血吸虫的生活史与防控策略,通过互动讨论增强学生参与感。
o 后测:学生分析“单独感染雄虫是否会引发血吸虫病”的课后作业,培养思辨能力。
3. 疟原虫教学
· 学习目标:熟悉疟原虫的生活史与全球疟疾防控形势;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 教学流程:
o 导入:介绍屠呦呦获奖案例,结合广西输入性疟疾事件,吸引学生关注。
o 参与式学习:通过视频和板书,解析疟原虫生活史与传播途径。
o 后测:设计连线题,检测学生对疟原虫各发育阶段的理解。
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1. 教学成效
o 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课堂反馈积极。
o 数据显示,90%以上学生表示该模式提升了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度。
2. 未来优化方向
o 增加跨学科内容:如结合“全健康”理念,分析寄生虫病的环境影响。
o 强化学生实践:增加实验课程和社区防控实习,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结语
BOPPPS教学模型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成功实践,为传统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这一创新将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如果您对教学改革或BOPPPS模型感兴趣,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教育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