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人体寄生虫学》的创新之路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推动下,高等医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人体寄生虫学》,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背景与必要性:课程思政的紧迫需求
1. 契合“四新”教育目标
在教育部提出的“四新”教育(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背景下,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使命。课程思政的融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 解决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学生反馈表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与创新环节较少,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教育的覆盖不足。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可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创新路径:思政元素的多维度融入策略
1. 政治性素材
· 素材选取:从国家卫生政策、重大历史事件及当前国际健康合作中提炼相关内容。例如:
o 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突出中国在全球健康领域的贡献。
o 包虫病防控中的《成都宣言》,展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成果。
· 教学应用:结合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在全球健康合作中的角色与责任。
2. 技术性素材
· 素材选取:聚焦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如基因编辑在寄生虫防治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等。
· 教学应用: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创新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授钩虫病时,讨论钩虫免疫调节作用对哮喘治疗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 历史性素材
· 素材选取:挖掘历史上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控经验。例如:
o 日本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余江血防精神”。
o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 教学应用:以这些素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寄生虫病防治历史的社会意义,并思考医学发展的伦理责任。
实施案例:多维教学法的应用
1. 课堂教学模式
o 翻转课堂:在血吸虫病章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基于思政理念,如何应对全球寄生虫病防治挑战”,通过小组展示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o 案例教学:在旋毛虫病章节,结合《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和现代防控措施,培养学生对政策与实践结合的深刻认识。
2. 动态评价机制
o 通过“雨课堂”等工具,实现课堂反馈的即时互动,将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考核。
o 在期末考核中加入与思政相关的实践任务,如撰写关于寄生虫病防治的社会影响报告。
初步成效与展望
1. 教学效果的提升
调查显示,超过85%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升了学习兴趣与课程质量,91%的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增强。
2. 未来方向
o 深化多学科协作:将课程思政与“全健康”理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
o 增加校外实践:邀请疾控专家进校园,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强化教学效果。
结语
通过将政治性、技术性和历史性思政素材融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未来,随着思政教育的深入推进,这一模式将为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启发。
如果您对课程思政改革感兴趣,欢迎留言讨论,分享您的观点!关注我们,一起探讨教育创新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