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学运行与管理

当“全健康”理念遇上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改革的创新探索

作者:JJ 发布时间:2024-11-28 11:28:04 浏览次数: 【字体:




引言
在全球化和公共健康危机频发的背景下,“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逐渐成为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关键框架。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医学教育,特别是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是培养具有系统科学视角、交叉学科能力的医学生的重要课题。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全面重构,将“全健康”理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挑战

1. 课时压缩与内容精简
当前人体寄生虫学课程面临课时减少的挑战,导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难以契合当代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2. 教学手段与评价体系的局限
多媒体教学与现代化工具虽然广泛应用,但缺乏与实际案例的有机结合;过于依赖期末考核也限制了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全健康”理念的引入契机
寄生虫学的知识点天然包含“人类-动物-环境”的相互联系,与“全健康”理念高度契合,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改革探索:将“全健康”理念融入课程

1. 从总论到各论:建立系统性框架

· 总论部分
通过“生物学-疾病学-防控”的逻辑链条,引入“全健康”理念,将寄生虫的生活史解析为“人类-动物-环境”的三元关系。例如,直接发育型的寄生虫中“环境”作为重要要素,而间接发育型中“动物”作为中间宿主。

创新点: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将传统的生物学知识点转化为更高阶的理论框架。

· 各论部分
在具体疾病教学中,将“全健康”理念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例如,以牛带绦虫为例,构建“环境→动物→人类→环境”的系统模型,阐释传播链条并分析综合防治策略。

教学案例:通过环卫部门处理粪便、兽医检疫牛肉、医生驱虫治疗等多部门协作,全面展示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2. 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创新

· BOPPPS教学模型
包含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大模块。在参与式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深度思考。

实践案例:以华支睾吸虫病为主题,学生需从旅游、水产、环保等多视角提出防控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 动态评价体系
借助“雨课堂”等在线工具,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在线答题纳入评价体系,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互动。




改革意义与未来展望

1. 培养具备系统视角的人才
通过“全健康”理念的融入,学生不仅掌握了寄生虫学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解决复杂公共健康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协作能力。

2. 推动生态文明与健康素养提升
通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健康理念,改革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3. 跨学科合作的示范效应
此次教学改革为其他医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借鉴,也为“全健康”理念在更广泛学科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结语
“全健康”理念为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实践路径。通过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学生不仅掌握了寄生虫学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从系统性角度解决实际健康问题。未来,随着“全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这一教学模式有望为公共健康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如果您对“全健康”理念或医学教育改革感兴趣,欢迎分享这篇文章,并与我们一同探索更多的教育创新可能!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