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材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广西蜱虫抗药性研究:VGSC基因突变的分子评估

作者:JJ 发布时间:2024-07-30 14:20:07 浏览次数: 【字体:




引言
蜱虫是威胁牲畜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媒生物,而化学杀虫剂在控制蜱虫数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蜱虫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地区牛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的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基因突变,揭示蜱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研究方法:分子检测与区域采样

· 采样分布2021年3月至7月,从广西的五个地级市(河池、崇左、贵港、北海、桂林)收集了447份蜱虫样本。

· 分子检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技术检测VGSC基因突变,包括C190A、G215T和T2134A位点。

· 分析方法:通过基因分型和地理分布分析,评估蜱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




关键发现:VGSC基因突变及其分布

1. VGSC基因突变的类型与频率

· 在所有样本中,突变率相对较低:

C190A4.9%(22/447),为最常见突变。

G215T4.0%(18/447)。

T2134A1.3%(6/447)。

· 四种突变类型被确认:C190A、G215T、C190A+G215T组合及T2134A。

2. 地理分布差异

· 河池C190A突变最高(8.1%),是主导突变类型。

· 崇左G215T突变占主导(4.3%)。

· 贵港与北海:检测到G215T和T2134A,但频率较低。

· 桂林C190A突变为唯一发现类型,占比7.5%。

3. 突变与基因型组合

· 野生型组合C/C + G/G + T/T为最常见(90.4%)。

· 突变组合C190A + G215T的频率最低,仅为0.7%。

· 未检测到同时携带三个突变位点的组合。




讨论: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与管理启示

1. 抗药性机制

· C190A突变:导致钠通道结构改变,降低拟除虫菊酯的结合能力,从而提高抗药性。

· G215T突变:与氟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抗性相关,当与C190A突变共同发生时,抗性显著增强。

· T2134A突变:尽管频率较低,但与快速发展的抗药性密切相关。

2. 地域差异与抗药性管理

· 广西各地突变类型和频率的显著差异,表明抗药性控制需要因地制宜。

· 河池和崇左的高突变率地区需重点监测,以避免抗药性进一步扩散。

3.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 研究仅限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评估,未来需扩展至其他常用杀虫剂。

· 加强表型抗性与基因型关联的研究,为抗药性机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结论:区域化抗药性监测的必要性

本研究揭示了广西蜱虫VGSC基因突变的分布规律及其抗药性机制,为区域化蜱虫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需通过综合监测和精准管理,遏制蜱虫抗药性的快速发展,保障农业与公共健康安全。

如果您对蜱虫抗药性或分子生物学研究感兴趣,欢迎留言讨论!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科学资讯与研究动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