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供中医护理专业本科使用)
前 言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中医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为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课程目的】《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换药法、敷贴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也是每一位中医院校的护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中医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中医护理学基础》包括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中医的一般护理、中医的整体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中医用药及护理、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危重症护理等内容,这是临床各科护理中涉及的共性问题,也是做好专科护理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本专业教学时数共32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各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对中医护理的影响。
【熟悉】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熟悉近代中医护理学教学、医院体系的形成。熟悉中西护理文化差异。
【了解】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及技术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了解现代护理学体系形成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任务与内容
一、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任务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内容
第二节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
二、夏—春秋时期
三、战国—东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宋金元时期
七、明代
八、清代
九、近代
十、现代
第三节中西护理文化差异
一、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的历史与发展之异同
二、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理论哲学背景之异同
三、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的护理程序之异同
四、中医护理和西方护理思维方法之异同
第二章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辨证施护的概念;扶正、祛邪、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概念。
【熟悉】中医“整体观念”的内容和涵义;四诊在辨证施护中的应用。调整阴阳、护病求本和三因制宜施护的原则。
【了解】标本缓急和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施护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原则
一、扶正祛邪
二、调整阴阳
三、护病求本
四、标本缓急
五、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六、三因制宜
七、预防为主
第三章 中医基本护理(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病情观察的方法;四时气候护理;起居有常,适劳逸的护理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患者住院环境的要求;情志护理的原则;食调护的原则;食复、劳复、药复的概念、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熟悉】病情观察的要求;患者顺应四时调阴阳的重要性;情志与健康的关系。熟悉预防护理的方法与措施。
【了解】病证后期的护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二、调摄环境,慎避外邪
三、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第二节情志护理
一、情志护理的原则
二、七情致病与预防
三、情志护理的方法
第三节饮食护理
一、饮食的性味与功效
二、饮食种类
三、饮食调养的原则
四、饮食调养的基本要求
五、饮食宜忌
第四节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
第五节预防护理
一、治未病的护理
二、预防复病的护理
第四章 辨证护理基础(2学时)
【目的要求】
第一~第三节为复习内容。
【熟悉】辨体施护
【了解】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八纲辨证护理
一、表里辨证护理
二、寒热辨证护理
三、虚实辨证护理
四、阴阳辨证护理
第二节脏腑辨证护理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护理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护理
四、肝与胆病的辨证护理
五、肾与膀胱病的辨证护理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护理
一、卫分证的辨证护理
二、气分证的辨证护理
三、营分证的辨证护理
四、血分证的辨证护理
第四节辨体施护
一、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二、辨体施护
第五章 中医养生保健概要(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养生的概念
【熟悉】养生保健的方法
【了解】养生保健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二、原则
第二节养生保健的方法
一、运动养生
二、精神调摄养生
三、按摩保健
四、保养肾精
五、饮食养生
六、起居调摄与四季养生
第六章 中药用药护理(4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汤药的煎煮法;内服中药的服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口腔护理法及中药擦浴降温法的原理、护理评估及适应症;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换药法、敷药法、蜡疗法、熏洗法的实施程序。
【熟悉】中药的特殊煎法;外用的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洗剂、酊剂的调制方法及应用“八法”的护理方法;受时间影响的常用方药;中草药中毒的预防。
【了解】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辨时给药的意义及机理探讨;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常用易中毒的中药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剂型
一、概述
二、常用剂型
第二节中药煎煮法
一、概述
二、方法
第三节中药口服法
一、概述
二、方法
第四节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一、汗法及护理
二、吐法及护理
三、下法及护理
四、和法及护理
五、温法及护理
六、清法及护理
七、消法及护理
八、补法及护理
第五节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
一、毒药的概念
二、中草药中毒的途径
三、中草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四、中草药中毒的预防措施
五、中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六、中草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
第六节中药灌肠法
一、概述
二、方法
第七节中药外用法
一、中药外敷法
二、中药湿敷法
三、中药换药法
四、中药熏洗法
五、药熨法
六、中药离子导入法
第八节中药其他用药途径护理特点
一、中药静脉用药法
二、中药雾化吸入法
三、中药口腔护理法
四、中药擦浴降温法
五、中药介入疗法
第七章 经络与腧穴概要(6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定义、命名、分布规律、循行走向;腧穴定位三种方法;经络络学说的定义;腧穴定义、定位方法;常用70个常用穴位定位、治疗方法;
【熟悉】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应用;特定穴定义、分类;熟悉奇经八脉定义、作用;常用穴位的治疗作用
【了解】络络学说的形成、作用;;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一、针刺感应与传导
二、腧穴的功效
三、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其他
第三节腧穴
一、概述
二、常用腧穴
第八章 刺灸法与护理(4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刺灸法的相关概念;毫针法、水针法、温针法、皮肤针、艾条灸法、艾炷灸法的概念、禁忌证和实施程序;毫针刺法意外情况判断、处理、预防。水针与皮下注射的异同。
【熟悉】毫针法、水针法、温针法、皮肤针、艾条灸法、艾炷灸法的临床运用。
【了解】毫针法、水针法、温针法、皮肤针、艾条灸法、艾炷灸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刺灸法概述
一、刺法概要
二、灸法概要
第二节针刺疗法
一、毫针刺法
二、电针法
三、穴位注射法
四、三棱针疗法
五、皮肤针法
六、埋线疗法
附一:自血疗法
第三节常用灸法
一、艾条灸
二、艾炷灸
三、温针灸
四、雷火灸
附二:灯火灸
第四节天灸疗法
一、概述
二、方法
第九章 拔罐疗法(4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拔罐法的相关概念、禁忌证和实施程序;晕罐的判断、处理、预防。
【熟悉】各种罐法的临床运用。
【了解】拔火罐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罐法概述
一、罐法的源流
二、罐法的作用原理
三、罐具的种类
四、罐法的分类
第二节拔罐法
一、拔火罐法
二、负压吸罐法
三、平衡火罐法
附三:拔水(药)罐法
第十章 推拿疗法(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常用推拿手法的相关概念、禁忌证和实施程序。开天门的实施程序。
【熟悉】各种推拿手法法的临床运用。
【了解】了解小儿推拿手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推拿的源流
二、推拿的作用原理
三、推拿手法的分类和技术要求
四、推拿的要领
第二节 推拿手法
一、临床常用推拿手法
二、推拿方法
三、开天门法
四、常见病证的推拿方法
第十一章其他疗法(蜡疗耳穴刮痧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刮痧法、蜡疗法和耳穴疗法的相关概念、禁忌证和实施程序;晕痧的判断、处理、预防。常用耳穴的定位。
【熟悉】刮痧法、蜡疗法和耳穴疗法的临床运用。
【了解】刮痧法、蜡疗法和耳穴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刮痧法
一、概述
二、方法
第二节 蜡疗法
一、概述
二、方法
第三节 耳穴压豆法
一、概述
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