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中内护

02教学设计(中医内科护理)中风

发布时间:2017-10-10 11:22:47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中医内科护理

章 名 称:第三章心脑病证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中医内科护理学

课程章节

第三章心脑病证  第五节中风

授课学时

5

所属院、部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设计者

聂莎

授课专业

护理本科

授课年级

2014级

一、(设计理念):

(1)本教学设计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前设置临床情境(即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遇到的类似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医临床护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的情况下,找出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之上逐渐引导出新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3)中医护理临证思维是本课程的关键所在。中医临床护理思维过程具体为:护理评估(四诊合参)→确定主症、主诉→询问本次发作的兼证→询问最初病因及本次发作诱因→以往的检查、诊断、治疗及效果→护理体检→辨病分析→辨证分析→总结证候特点,确定证型→护治原则及方药→诊断护理问题→拟定护理措施→辨证施护→护理评价。中医临床护理学则是通过临床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进行新知的讲解,更要注重运用临床护理程序来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

设计思路大致如下:

 

设置临床情境,教师将精选好的案例情景一发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第一次讨论,脑力激荡、提出并记录问题。

 

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将答案以小组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大家学习分享

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讨论后,分组进行集中案例汇报,教师予以评价并总结

教师讲解新知,并将案例中所设置的知识点贯穿于课堂。讲授结束后呈现情景二、情景三,引导第二次讨论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中风的概念,病因病机,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

(2)熟悉中风的讨论范围、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证治分类及健康教育;

(3)了解中风的历史沿革。

技能目标:

  1.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风病证的识别能力;
  2. 掌握中医临床护理学的临证思维过程。包括能够独立进行中风病人护理评估,给出相对应的护理诊断,提出主要护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护;

(3)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learning,PBL),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 使用PBL教学法,加强课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评判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中风病人临床表现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对中风病人的情感关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爱心及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通过介绍中医护理对中风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等方面,增强学生对中医护理工作的理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中风的概念;

(2)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

难点:

(1)中风病在临床中证型繁多,病情变化复杂。中风因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脏腑又因邪正虚实之不同,分为脱证和闭证。由于中风病证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证型混淆,病因病机不易于理解等问题。因此充分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证治分类及辨证施护是本节学习的一大难点;

(2)PBL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它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学生恰恰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障PBL教学法的成功实施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3)临证思维作为中医临床护理学的重要环节,是本课程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而许多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此处,所以培养临证思维是本课程的第三个难点。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学情分析:从知识起点能力、技能起点能力、情感起点能力、思维能力水平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护理学专业2012级护理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知识前已经具备了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护理基础》、《健康评估》等科目的基础知识,并且在本课程前面部分的授课中已经进行了热病病证、肺病病证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思路应已初步了解。以上学习条件皆为本次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从学生的技能起点分析:

本课程是将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在中医内科中的具体实践,而大部分学生的护理技能学习尚处于理论阶段,尚未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3)从学生的情感起点能力分析:

本课程作为护理本科专业必修特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无味,并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

(3)从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本科学生大多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乐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特点有助于PBL教学的开展。但是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尚未形成全面。因此学生在整体理解、综合分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预测:

(1)由于本课程涉及以往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可能还存在遗忘之处,从而导致学习难度加大。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温故知新、架桥铺路的工作。

(2)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护理技能尚处于理论阶段,不能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能够学以致用。

(3)本课程作为护理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由于其综合性强,辨证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教学应该多使用举例、讨论、列示意图等当方法,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4)该班级大多为女生,仅有极少数男生,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表现的胆量。所以实施PBL教学法时,在收集资料、案例讨论过程中将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当在其中起到监督及引导作用,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课程以病人的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 based-learning,PBL)、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引导、分析、评价归纳等方式实施教学活动。

PBL教学法主要分为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具体包括设置临床情境—脑力激荡、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分享学习结果)—总结及反思五个步骤。①设置临床情境:在学生具体学习的1周前,教师将精选好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发给学生。②提出问题:学生按班级人数分成9-10组,并选组长1名。以小组形式进行第1次讨论,围绕情境,进行脑力激荡。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类记录。③收集资料: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查找各种资料包括书籍、网络等,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④小组讨论:小组进行第二次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⑤总结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各组的意见进行评析,并进行临床扩展,介绍相关临床经验及研究进展。

对于定义部分的教学,使用视频导入的方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患者发病时的具体临床表现。由此使学生在此过程逐渐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中风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征兆。

    对于病因、病机部分的教学,应多使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加直观的理解,中风的发病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归纳总结,抓住每个部分需要掌握的关键词,教会学生将学习

效果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设置临床情境】

通常PBL教学法所提供案例是以真实的或经加工润色过的病例为主,按照进程以情景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案例通常应包括二幕或二幕以上。案例应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渐提供给学生。本次课的案例设置为三个情景。情景一在上课一周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待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初步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情景二、三将在课堂上逐步呈现。

情景一

李某,65岁。突发右侧上、下肢体活动不灵、右侧半身麻木,不省人事8小时。8小时前病人与人下棋时突然头晕、右侧肢体活动无力,随之不省人事,急呼“120”来医院就诊。既往有“眩晕”病史,未规律用药。平素性格较急躁、易怒。有饮酒吸烟嗜好10余年,病前每日吸烟20余支,饮白酒每日半斤余。

(在内容的叙述中设置疑问点和启发点,尽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提取更多的信息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到脑力激荡。提出的问题如1.病人目前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2.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观察病人哪些情况?)

情景二

患者入院后护理体检:T36.8℃,P 86次/分,R20次/分,BP200/120mmHg。神志不清,呼吸有鼾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双肺无异常。心界不大,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角膜存在,右侧巴宾斯基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随即入院后2h,病人出现呕吐,为喷射而出,呼吸时有间歇、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神志不清症状加重等表现。

(情景二承接第一幕,并涉及到部分西医学的体查项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疑点,达成新的共识议题如:1.病人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哪些因素可以诱发?2.应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情景三

经积极抢救和护理,病人病情缓解。目前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病人和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前护士应做哪些方面的健康指导。

2.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黑板左侧为板书部分。板书部分为重点区和便写区,主要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期间,阶段性在重点区总结,列出课程重点内容的关键词,复习的同时,

提示学生重点并记忆。此外,在便写区随时书写与课件补充的内容。

【重点区】

一、回顾风邪致病的特点,建立与本章节的联系。首先分析中风二字,中有伤中之意,风邪分为外风与内风,此处多指内风。由于风邪的致病特点,所以中风发作有突然发作,病情变化快的特点。由此引出中风的概念。

 

中:伤中

 

 


 

风:风为百病之长;

    风善行而数变;

    内风

中风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要点

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2. 辨闭证与脱证

3. 辨病期

五、护治原则

六、证治分类

七、主要护理问题

1. 神志昏蒙

2. 半身不遂

3. 语言謇涩

4.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5. 潜在的并发症

八、辨证施护

九、健康教育

【便写区】中经络、中脏腑等。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1)运用视频导入,观看视频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中风病人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从而导入中风这一章节的学习。

(2)运用PPT中的图表,从定义、历史沿革、西医学范畴三部分讲解中风。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中风的概念。(幻灯片:1-7)

 

(3)运用PPT中的示意图及举例的方法讲解病因病机部分。(幻灯片:8-15)

 

  1. 运用PPT中表格及图片等方式讲解诊断及鉴别诊断。(幻灯片:16-19)
  • 介绍诊断部分分为症状、体征、发病特点、相关检查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②鉴别诊断:重点介绍与痫症、厥证及痉证的鉴别。与痫症、厥证的鉴别从发病年龄、昏仆特征、昏仆时间、后遗症状、预后转归五个方面使用表明进行说明。

与痉证的鉴别诊断通过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1. 运用PPT图表等方式讲解辨证要点的辨中经络与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辨病期三个部分。其中闭证与脱证使用两种图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与对比记忆。(幻灯片:20-23)

        

(6)运用PPT指出临床常见证候;注意讲授各个证候治疗的临床运用方法及有毒性的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各证讲授后举临床病例说明并作出评价。(幻灯片:24-34)

(7)在介绍辨证施护之前,首先运用PPT图表展示临床护理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饮食护理、服药护理、情志护理等方面介绍做好神志昏蒙、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等常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强调推拿、理疗,中药涂擦等中医特色护理的重要性。(幻灯片:35-50)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师生互动】

(1)师:首先给运用视频导入,视频内容为一位中年男性在大量饮酒,并且受到情绪刺激状态下突发中风。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前,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患者发病时的具体临床表现。视频观看结束后进行提问学生,如果遇到这样一位中风患者,你首先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象了解中风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通过提问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以激发新课的学习。

(2)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分组讨论及课堂中所学知识,分组进行案例汇报。

     教师在学生汇报完毕后 ,予以评价、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3)教师请一位学生对重点部分的内容,尤其是中医护理临证思维程序部分进行回顾,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环环相扣,从而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共同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图。并建议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方法,以便将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便于经后复习效果的提升。

【生生互动】

(1)在系统学习中风病证后,导入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课前预习以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第二次讨论。在学习完本章节内容后,课前组织讨论的结果有哪些地方需要进行修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案例汇报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每组意见互相提出问题,指出不同意见及见解。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互相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

课下互动:

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花费较多时间在案例的学习讨论上,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多课业负担,因此课后互动仅采用自测的方法。

(1)试述中风的概念及分类;

(2)临床上中风病人的主要护理问题有哪些?

(3)简述中风的主要护理措施;

(4)每当面对一位新病人时,你的临证思维是怎么样的?你认为应该包括哪几个环节?

(5)如果一位中风病人向你询问,出院后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调护,你将如何进行健康指导?

五、学习资源:

  1. 教学参考书:

(1)《中医内科护理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医内科护理学》,徐桂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内科护理学》,徐桂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中医标准护理计划-内科分册》刘玉珍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网络学习资源: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uuid=8a833999-20a7dbd5-0120-a7dbd51c-000b&objectId=oid:8a833999-20a7dbd5-0120-a7dbd51c-000a&courseID=S0300309

(2)爱课程:内科护理技术

http://www.icourses.cn/jpk/viewCharacterDetail.action?courseId=3989&sectionId=28196

3.文献:

[1]王秀霞郭芙莲.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13,7(8):2619-2620.

[2]魏琳,张丽娜,张小培,等.949例急性缺血中风证型证候特点及对中医护理方案制定的启示[J].

    全科护理,2014,12(20):1868-1869.

[3]江月卿.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实施穴位按摩30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5):58.

[4]张远玲,朱诗文,刘素芳.中医护理干预中风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310-311.

[5]刘曼,刘晓亭.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辨证施护[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467-2468.

[6]王海珠.老年中风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673-674.

[7]蔡全萍.中医护理在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睡眠状况的观察[J].临床护理,2013,3(4):135-136.

[8]王芳,罗珊,都冬梅.辨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12,30(4):120-122.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中医护理在中风病证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及精品课程资料,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前沿的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兴趣与能力。

七、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评价:

    通过案例的讨论结果及课下测试,初步掌握了中风病人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等中医护理临证的思维过程。通过PBL教学法的学习,启发了思维,提高了对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教授、课上互动以及总结归纳,基本形成了中风病证的知识框架。

自我评价:

(1)通过讲授及提问,学生基本掌握了中风的概念,病因病机;

(2)通过讲授及PBL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临床案例提出主要护理问题,并基本了解中风病人辨证施护的过程;

(3)通过课前设置临床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同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用较多的表格、图片进行对比理解。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4)通过小组讨论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参与了此次PBL教学,并且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有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团队合作能力稍有欠缺。因此在经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此方面的监督与引导。

(5)通过文献资料下载情况来看,仅有少数学生进行下载。表示学生普遍存在缺乏阅读文献方面的意识。因此经后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文献的重要性及诸多好处,从而培养其查阅文献的习惯。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包含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附表

小组病例讨论评分表

 

 

评估项目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中等

合格

1.课上积极参与讨论

 

 

 

 

2.课前努力完成布置任务

 

 

 

 

3.乐于分享有价值的资料

 

 

 

 

4.能友好真诚第提出反馈和建议

 

 

 

 

5.虚心听取反馈、建议并做出改进

 

 

 

 

6.善于从病例的描述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7.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来源

 

 

 

 

8.所分享信息内容正确、有价值

 

 

 

 

9.能列出病人的主要护理问题并找到学习要点

 

 

 

 

10.分析问题有条理且逻辑性强

 

 

 

 

11.可以脱离数目资料讨论,回答问题

 

 

 

 

12.合理分配并控制讨论时间

 

 

 

 

13.阐述观点重点突出,清晰易懂,长短合宜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