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大纲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50201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5学分,总学时85,理论72,实验(见习)12,网络1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中医临床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中医的护理技术系统阐述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中医护理临床专业课程。
中医临床护理学包括了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证的护理,共十六章,重点讲授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的二十一个病症。本课程运用护理程序的框架贯穿其中,每个病证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症护理等方面对各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课程设计了病案分析与思考,模拟中医临床情景,引入护理临证思维方法,遵循中医护治原则,从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临床各科的具体实践,既具有丰富的现代护理学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色,对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的名词术语;
(2)通过学习,掌握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与内容;
(3)识记临床常见病证的定义,理解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病人进行护理问题,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及如何对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
2.建立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
(5)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1)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修养;
(2)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热爱中医专业,积极将中医理论及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2.熟悉中医临床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临床护理的特点与内容。
- 中医临床护理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热病病证 第一节 风温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温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风温的讨论范围、病因、证治分类、辨证要点。
3.了解风温的历史沿革、诊断与鉴别诊断、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问题。
【教学内容】
1.风温的概念、历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及风温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感受风热病邪、正气不足有关。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高热、咳嗽、或有气急、胸痛、呼吸困难等,结合血常规、胸透、胸片及胸部听诊等。
(2)风温的鉴别诊断:与春温等病证的鉴别
- 护治原则:初期宜辛凉宣解,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内传心包则宜清心开窍,后期肺胃津伤者予以清养肺胃之阴。
- 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邪犯肺卫;
(2)邪热壅肺;
(3)热入心营;
(4)正虚欲脱;
(5)肺胃阴伤。
6.辨证要点:
(1)评估风温病理传变,以区分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估风温的顺与逆,估计预后;
(3)评估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
7.主要护理问题:
(1)发热;
(2)咳嗽、咯痰、胸痛;
(3)潜在的厥脱:与热入心营,正虚欲脱有关。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二章肺病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伤风、重伤风的概念,感冒的病因病
机,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感冒的护治
原则,感冒的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感冒的发病季节、讨论范围,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
辨证要点。
3.了解感冒的历史沿革、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感冒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感冒的认识及感冒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风邪为主因,兼夹它邪;非时之气;时行疫毒有关,病机则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3.诊断及鉴别诊断:
(1)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的早期相鉴别;
(2)一般(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4.护治原则:以解表达邪为主要原则。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
(4)体虚感冒 ①气虚感冒 ②阴虚感冒。
6.辨证要点: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辨表实与表虚。
7.主要护理问题:
(1)恶寒、发热;
(2)头痛;
(3)鼻塞、流涕;
(4)潜在心悸。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二章肺病病证 第三节 哮证
【目的要求】
- 掌握哮证的概念、临床特征,哮证的病因病机,掌握哮与喘的区别,哮
证的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 熟悉哮证发作的先兆症状,哮证的诱发因素,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
理评估。
- 了解哮证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护理问题的一
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概念、历代医家对哮证的认识及哮证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有关;诱因多为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病机则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3.哮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与喘证的鉴别诊断。
4.护治原则:发时攻邪治标,平时扶正治本为原则。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
表方剂及常用药)
(1)发作期:可分为寒哮、热哮。
(2)缓解期:可分为肺虚、脾虚、肾虚。
6.辨证要点:
(1)评估发作期寒、热、风邪的偏盛;
(2)评估缓解期肺、脾、肾病位的主次;
(3)评估哮证发作的诱因;
(4)评估哮证的寒热虚实。
7.哮证的主要护理问题:
(1)胸闷气喘;
(2)咯痰不爽。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三章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目的要求】
- 掌握心悸、惊悸、怔忡的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
与辨证施护;
2.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心悸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心悸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及心悸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饮食不当;感受外邪;药物使用不当有关。病机则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3.诊断,惊悸和怔忡的鉴别诊断。
4.护治原则: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心虚胆怯;
(2)心血不足;
(3)阴虚火旺;
(4)心阳不振;
(5)水饮凌心;
(6)心血瘀阻。
6.辨证要点:
(1)评估心悸的虚实主次;
(2)评估心悸的脉象变;
- 评估心悸的轻重。
7.主要护理问题:
(1)悸动不安;
(2)夜寐不安;
(3)药物不良反应;
(4)潜在厥脱。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三章心脑病证 第二节 胸痹
【目的要求】
1.掌握胸痹的概念、护治原则、辨证要点及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胸痹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胸痹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胸痹的概念、历史沿革、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虚、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有关,病机则为心脉闭阻不畅。
3.诊断及鉴别诊断: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与胃痛、悬饮相鉴别。
4.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辨病情轻重。
5.护治原则:
(1)祛邪治标;
(2)扶正治本。
6.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阴寒凝滞;
(2)心血瘀阻证;
(3)痰浊壅塞;
(4)气阴两虚;
(5)心肾阴虚;
(6)阳气虚衰证。
7.主要护理问题:
(1)胸闷、胸痛;
(2)潜在厥脱;
(3)便秘;
(4)焦虑。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三章心脑病证 第五节 中风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的概念、病因病机、诱发因素、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
施护,以及急救护理措施。
2.熟悉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中风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 中风的概念、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及中风的讨论范围。中风又名卒中,
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
病证,病轻者无昏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2.病因病机:与积损正衰、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有关。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3.诊断,中风与痫证、厥证的鉴别诊断。
4.护治原则:中经络者,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的闭证,
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
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中经络: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
(2)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脱证;
(3)恢复期: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
6.辨证要点及评估:
(1)评估中风的发病原因;
(2)评估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3)评估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
(4)评估中风之虚实;
- 评估病势的顺逆。
7.主要护理问题:
(1)神志昏蒙;
(2)半身不遂;
(3)言语蹇涩;
(4)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5)潜在的并发症。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二节 泄泻
【目的要求】
1.掌握泄泻的概念、发病季节、病因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泄泻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泄泻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及泄泻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有关。病机为脾病湿盛。
3.诊断,与痢疾、霍乱的鉴别诊断。
4.护治原则:运脾化湿为主。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暴泻: ①寒湿内盛 ②湿热伤中 ③食滞肠胃。
(2)久泻 :①脾胃虚弱 ②肾阳虚衰 ③肝气乘脾。
6.辨证要点:
(1)评估病情的轻重;
(2)评估寒热虚实;
(3)评估大便的性状、气味等特点;
(4)评估久泻的类型。
7.主要护理问题:
(1)泄泻;
(2)腹痛、腹胀;
(3)潜在的肛周皮肤受损;
(4)潜在的虚脱。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二节 黄疸
【目的要求】
1.掌握黄疸的概念,阳黄、阴黄、急黄的含义,黄疸的病因病机、护治原
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黄疸的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辨证要点。
3.了解黄疸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黄疸的概念,阳黄、阴黄、急黄的含义,历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黄疸
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寒、病后续发、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有关。主要病机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
3.诊断,与萎黄、黄胖相鉴别诊断。
4.护治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
(2)急黄;
(3)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滞)等证型。
6.辨证要点:
(1)评估阳黄、阴黄和急黄;
(2)评估阳黄中湿热的偏重;
(3)评估黄疸的真假,以别灯黄、识老黄、排假黄。
7.主要护理问题问题:
(1)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
(2)恶心,呕吐;
(3)忧虑、悲观: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目的要求】
1.掌握水肿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辨证要点、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水肿的讨论范围、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
3.了解水肿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历史沿革、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风邪袭表、疮毒内侵、感受水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有关。
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
3.诊断,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诊断。
4.护治原则 :
(1)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
(2)阴水:健脾、温肾利水。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阳水:①风水泛滥②湿毒浸淫③水湿浸渍 ④湿热壅盛。
(2)阴水:①脾阳虚衰②肾阳衰微。
6.辨证要点
(1)评估水肿的症状、体征和预后
(2)评估水肿的阴阳属性
(3)评估病史。
7.主要护理问题:
(1)水肿;
(2)潜在感染 ;
(3)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 消渴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渴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辨证要点、主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2.熟悉消渴的讨论范围、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
3.了解消渴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消渴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及消渴的讨论范围。
2.消渴的病因病机:与禀赋不足和饮食、情志、劳欲过度等有关。病机为阴虚燥热。
3.诊断与鉴别诊断:从临床表现、病史及辅助检查三方面简述本病的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则注意与口渴症、瘿病相鉴别。
4.护治原则:出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5.证治分类:上消、中消、下消,各型的证、治、方、药。
6.辨证要点:
(1)评估主症;
(2)评估并发症;
(3)评估患者情绪。
7.主要护理问题: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
(2)潜在的并发症;
(3)焦虑。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 痹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辨证要点、主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2.熟悉痹证的讨论范围、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
3.了解痹证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痹证的概念、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及痹证的讨论范围。
2.病因病机:内因正气薄弱和风、寒、湿、热等外邪有关。病机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3.诊断与鉴别诊断:从临床表现、病史及辅助检查三方面简述本病的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则注意与痿证相鉴别。
4.护治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5.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
(2)风湿热痹。
6.辨证要点:
(1)评估病邪偏胜;
(2)评估寒热类别;
(3)评估证候虚实。
7.主要护理问题:
(1)关节疼痛;
(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3)焦虑;
(4)潜在并发症。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九章疮疡病证及周围血管病证 第一节 疖
【目的要求】
1.掌握疖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疖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疖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疖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感受暑毒、内蕴湿火、脓毒潴留。
3.诊断,与痈、颜面疔疮、有头疽、囊肿型痤疮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虚证与实证。
5.护治原则: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原则,外治初期箍毒消肿,脓成则切开排脓,脓尽则生肌收口。
6.证治分类: 热毒壅结、暑热浸淫、体虚毒恋,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2)皮肤受损;
(3)焦虑;
(4)有感染加剧的危险。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九章疮疡病证及周围血管病证 第六节 脱疽
【目的要求】
1.掌握脱疽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脱疽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脱疽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脱疽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脾运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络脉。
3.诊断,包括症状、发病特点、相关检查三个部分;
4.辨证要点:辨虚证与实证,辨寒热性质与病邪兼夹;
5.护治原则:轻证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重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6.证治分类: 寒湿阻络、血脉瘀阻、湿热毒盛、热度伤阴、气血两虚,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趾(指)端疼痛;
(2)不寐;
(3)自理缺陷;
(4)焦虑;
(5)潜在的并发症。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章乳房及肛门病证 第一节 乳痈
【目的要求】
1.掌握乳痈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乳痈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乳痈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乳痈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乳汁瘀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
3.诊断,与炎性乳癌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初期、成脓期与溃后期。
5.护治原则:以疏肝理气,清热解瘀为原则。
6.证治分类: 气滞热壅、热毒炽盛、正虚毒恋,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恶寒发热;
(2)疼痛;
(3)壮热;
(4)便秘;
(5)潜在的并发症。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皮肤病证 第二节 癣
【目的要求】
1.掌握癣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癣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癣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 癣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外感湿热之毒、感染湿毒、或肥胖痰湿体质所致。
3.诊断,以及白屑风与白秃疮、白疕与白秃疮、手部湿疮与鹅掌风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燥证与湿证。
5.护治原则:以杀虫止痒为原则。
6.证治分类: 风湿毒聚、湿热下注、血虚风燥证,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瘙痒;
(2)皮肤完整性受损;
(3)有传染的危险。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皮肤病证 第四节 瘾疹
【目的要求】
1.掌握瘾疹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瘾疹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瘾疹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瘾疹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复感风邪、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情志内伤。
3.诊断,与水疥、猫眼疮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虚实、辨寒热。
5.护治原则:以祛风止痒为原则,积极寻找病因并予以去除。
6.证治分类: 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瘙痒;
(2)皮肤完整性受损;
(3)失眠;
(4)潜在并发症。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月经及带下病证 第一节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以及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
2.熟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以及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月经先期、月经后期以及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月经先期、月经后期以及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多因气虚或血热所致;月经后期多因肾虚、血虚、血寒、气滞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肾虚、肝郁所致。
3.诊断,与月经先期或月经先后不定期与经间期出血,月经后期或月经先后不定期与早孕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脏腑、辨寒热虚实。
5.护治原则: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6.证治分类: 肾气亏虚、脾气亏虚、肝气郁结、血热、血寒,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疲乏;
(2)情志失和;
(3)腰膝酸软;
(4)潜在并发症。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月经及带下病证 第十节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痛经的了解消渴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问题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痛经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虚损;
3.诊断:与异位妊娠、肠痈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虚实、辨寒热、辨病位。
5.护治原则:以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
6.证治分类: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小腹疼痛;
(2)睡眠形态紊乱;
(3)焦虑。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三章妊娠及产后病证 第十一节 缺乳
【目的要求】
l.掌握产后缺乳的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
2.熟悉产后缺乳的定义、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3.了解产后缺乳的历史沿革、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问题及护理。
【教学内容】
1.产后缺乳的定义及概述。
2.病因病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3.诊断,与乳痈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辨虚实。
5. 护治原则:补气养血,疏肝解郁。
6. 证治分类: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各型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乳汁不足;
(2)乳房疼痛;
(3)纳差。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情志护理
(6)乳房的护理:
(7)对症护理:乳汁不足、乳房疼痛、纳差进行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五章儿科常见病证 第一节 肺炎喘嗽
【目的要求】
1. 掌握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特征、病机演变的中心环节、变证的机理,辨要点及变证的应急处理,护理原则及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
2.熟悉肺炎喘嗽的发病情况及健康教育及其护理问题的护理。
3. 了解肺炎喘嗽以“证”命名及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
1.肺炎喘嗽以热、咳、喘、煽为主要临床特点,以热邪闭肺为病机演变的中心环节。
2.在热(热痰)邪闭肺之极,发生心气不足甚至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变证的机理。
3.诊断:注意收集症状与体征,判断是否有变证发生。与咳嗽、喘证的鉴别诊断。
4. 辨证要点:重在辨常证和变证,变证的应急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中医药处理和西医的合理配合。
5.护治原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6.证治分类:重点学习麻杏石甘汤的运用及在风热闭肺、湿热闭肺、热(痰热)闭肺等证型中的变证加减。
7.主要护理问题:
(1)发热
(2)咳嗽
(3)气急、鼻煽
(4)烦躁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情志护理
(6)对症护理:高热、罗音不退、腹胀、呼吸欠畅、惊厥进行护理。
9.健康教育
第十五章儿科常见病证 第三节 厌食
【目的要求】
1.掌握厌食的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护治原则、证治分类、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
2.熟悉厌食症的发病情况、病因病机及健康教育。
3.了解厌食的历史沿革及其他护理问题的护理。
【教学内容】
1.厌食的主要临床表现:厌食为一症状,此“食”为正餐主食,临床只要不食正餐主食则诊断成立,向在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不单独诊断为厌食,故它以患儿无明显其它症状,尤显著形体改变,精神状态好等区别于其它疾病。
2.病因病机:厌食主要由喂养小当(不良饮食习惯)所致,定位在胃,以胃阴不足为基本证型。
3.诊断,与积滞、疳证、疰夏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主要从脾胃辨证、辨虚实。
5.护治原则:运脾和胃、健脾益气、养胃育阴
6.证治分类: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腹胀、纳差
(2)面色无华
(3)便溏
(4)口干舌燥
(5)夜寐不安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情志护理
(5)用药护理;
(6)其他护理:高热、罗音不退、腹胀、呼吸欠畅、惊厥进行护理。
9.健康教育
(1)注意喂养,纠止不良饮食习惯是厌食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注意微量元素制剂的合理使用(杜绝滥用)。
第十六章儿科时行病证 第二节 水痘
【目的要求】
1.掌握水痘与其它出疹性传染病病机异同点,皮疹特点及辨治特点、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健康教育。
2.熟悉水痘病因病理。
3.了解水痘的发病情况。
【教学内容】
1.水痘的含义,发病情况及中医药治疗优势。
2.病因病机:多由外感时邪与内蕴湿热相搏,发于肌肤而成。
3.诊断 (主要是皮疹特点),与丘疹性荨麻疹、脓疱疮的鉴别。
4.辨证要点:主要辨病情轻重。
5.护治原则:清热解毒
6.证治分类:邪伤肺卫、邪炽气营、毒陷心肝的证、治、方、药。
7.主要护理问题:
(1)皮肤瘙痒
(2)皮损
(3)发热
(4)恐惧
(5)家长知识缺乏
8.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情志护理
(6)对症护理:皮肤瘙痒、皮肤黏膜破损、高热、口舌生疮进行护理。
9.健康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在临床常见病证的概念、护治原则;护理评估及主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而难点在于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中医
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程在授课时导入临床案例、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见习,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理论授课: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讲课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选择每个系统典型病证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各个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等内容。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较为直观地展示病证典型的症状特点,如哮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先兆表现等,可借助视频、图片等的综合应用展现给学生看,将抽象难记的病因病机绘制成病因病机示意图,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系统地理解疾病发展过程。
- 案例式教学:每个系统安排1-2个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课。用多媒体提前向学生展示具体案例,学生8-9人/每组,每组完成相对应的任务,由组长组织讨论并派专人记录。其中指导老师进行巡视、指导,必要时参与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或几名同学上台,进行汇报,重点对病案进行分析,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健康教育。每组汇报不少5分钟。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病例讨论结果给出总结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
内容 |
学时分配 |
绪论 |
1.中医临床护理学的特点与内容 2.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
3 |
第一章 热病病证 |
第一节 风温 |
3 |
第二章 肺病病证 |
第一节 感冒 |
3 |
第三节 哮证 |
3 |
|
病案分析与思考 |
病案分析讨论1和布置课堂作业 |
3 |
第三章 心脑病证 |
第一节 心悸 |
3 |
第二节 胸痹 |
3 |
|
第五节 中风 |
4 |
|
病案分析与思考 |
病案分析讨论2 |
3 |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
第三节 泄泻 |
3 |
第五章 肝胆病证 |
第二节 黄疸 |
3 |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
第一节 水肿 |
3 |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
第四节 消渴 |
3 |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
第二节 痹证 |
3 |
第九章 疮疡病主及周围血管病证 |
第一节 疖 |
3 |
第六节 脱疽 |
3 |
|
病案分析与思考 |
病案分析讨论3和布置课外作业 |
3 |
第十章 乳房及肛门病证 |
第一节 乳痈 |
3 |
第十一章 皮肤病证 |
第二节 癣 |
3 |
|
第四节 瘾疹 |
3 |
第十二章 月经及带下病证 |
第一节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 |
3 |
第四节 痛经 |
3 |
|
第十三章 妊娠及产后病证 |
第四节 产后缺乳 |
3 |
第十五章 儿科常见病证 |
第一节 肺炎喘嗽 |
3 |
第三节 厌食 |
3 |
|
第十六章 儿科时行病证 |
第二节 水痘 |
3 |
病案分析与思考 |
病案分析讨论4和布置课外作业 |
3 |
|
期考 |
3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考考试成绩占60%。
3.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考核结合进行评价。终结性考核评价采以闭卷考核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将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情况、团队合作、病案讨论参与情况、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及个人表现等结合起来进行考评。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特色),徐桂华,张先庚,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资料:国家精品课资源网等。
撰写人: 审核人: